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宋代朝見和朝辭制度的演變

宋政府非常重視朝見、朝辭制度,但是,在不同時期,這一制度受到的重視程度不盡相同。這里不對制度的活動場地、程序性、禮儀性具體規定展開討論,只論述制度大致的興廢演變。

宋初沿用五代舊制,凡旨授幕職州縣官、防御團練副使以上的外官入朝,都“必先詣正衙,見訖,乃得入見。辭謝亦如之”。即按照程序先到外朝,由御史臺“具官位姓名以報閤門,方許入對”,在宰相府見罷后才能入殿面見皇帝。一次,宋太祖緊急召見一位邊將,準備和他討論邊防事宜,等了好多天也沒有看到那位官員,他感到很奇怪,詢問身邊的官員為什么這么慢,得到的回復是該官員尚未“過正衙”。宋太祖遂下詔今后外官入朝,“皆先入見辭謝畢,方得詣正衙。遂為定制”[12]。即乾德以后,能夠上殿見謝的官員,改為先面見皇帝,然后再到宰相府衙謝、衙辭。

宋太宗初年,統一戰爭剛剛結束,朝廷急于精選官員,收攏人心,以加強王朝的統治力量。因此,宋太宗頻繁召見百官,而且還要求他們把朝辭日皇帝“宣旨勖勵”的話寫在地方官衙的墻上,“書其辭于治所屋壁”[13],以便時常引以為戒。宋太宗還親自選用一些官員,并對他們說:

朕選用群材,令司眾職,九品之賤,一命之微,未嘗專委于有司,必須召對于便殿,親與之語,以觀其能。儻敷納而可觀,必越次而命賞,靡容僥幸,庶葉澄清。自今應親臨選擢官吏,并送中書,更審勘履歷,別聽進止。[14]

充分顯示出建國初期最高統治者對治國人才的期待。

一般情況下,宋初“京朝官授遠地及緣邊知州、通判,朝辭日許升殿” [15],即上殿和皇帝面對面奏對。當時要求面奏的重點限于地方武官、臨時外派的大臣與所謂邊要藩郡知州等。宋真宗朝以后,上殿制度進一步規范。咸平四年(1001)曾規定,官員是否升殿面奏,要事先申請,獲得批準,才可以上殿。[16]景德三年(1006)四月,重申外任官罷任之后的朝見制度,“其在外京朝官、內殿崇班已上,候得替,先具民間利害,實封于閤門上進,方得朝見”[17]。

宋真宗朝,朝廷多次強調地方長官應該關心考察下屬官員的政績,并為國家推薦人才,任滿回朝時,必須先推薦官員然后入見。即知州、通判和監司從外地任滿還朝,必須推薦自己的屬下及鄰近地區或所經過地區官員的為官成效,“各具前任部內官治跡能否,如鄰近及經由州縣訪聞群官善惡,亦許同奏,先于閤門投進后方得入見”[18],以便朝廷日后擢用。這樣規定旨在督促州縣基層官員勤于政事,同時也給知州、監司等提出了在任時留心下屬官員為官效果的要求。該詔令反映出宋真宗時,包括知州在內的地方高級官員罷任之后,都是要“入見”的,入見時還要詳細匯報任內觀察到的“民間利害”等。

北宋有三百多個州府,知州等在制度上3年或者2年一任,但實際任期往往很短,[19]罷任、赴任都上殿奏事,對不太勤政的皇帝來說,是有難度的。丁度的墓志銘記載,在他擔任翰林學士承旨的慶歷初年前后,或許與天圣、明道年間皇帝年幼、皇太后劉氏垂簾聽政有關,朝廷曾經廢罷了“諸部監司及藩鎮牧守,被命赴職,陛辭日,皆召見賜對”的故事。[20]因此,宋仁宗朝到英宗即位初年,地方長官朝見、朝辭時的上殿奏事制度,沒有得到認真執行,“替還知州許上殿言利便三事”亦皆罷。呂誨認為這是導致“天下郡守不得人者十五六”的原因。在呂誨建議下,治平二年(1065)十一月又下詔強調部分知州朝辭時可以上殿,這些州主要有:鄭州、兗州(治今山東濟寧市)、曹州(治今山東曹縣西北)、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縣)、相州(治今河南安陽市)、邢州(治今河北邢臺市)、同州(治今陜西大荔縣)、晉州(治今山西臨汾市)、壽州(治今安徽鳳臺縣)、湖州、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市)、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市)、河中府(治今山西省永濟縣)等。[21]

宋神宗即位后推行變法改制,需要選拔政見相同的得力人才推行新法,熙寧元年(1067),詔“自今授外任者,許令轉對訖朝辭”[22],全面推行朝辭制度。

宋哲宗初年,皇帝年幼,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地方官上殿奏事不方便,因此,當時能夠上殿的主要是正副宰相等少數中央高級官員,地方官員的意見只能通過奏章呈送,或通過宰執大臣反映。這種情況在宋哲宗紹圣年間親政后才有所改變。紹圣四年(1097),詔令三省、樞密院堂除任命的藩鎮知州和武臣知州以上必須“取旨召對”,同時又強調“應節鎮郡守,往令陛辭,歸許登對,不特審觀人材,亦所以重外任也,可于監司不許免對條下,增入節鎮郡守依此”,并規定今后藩鎮知州和武臣知州,像監司一樣,不許申請“免對”[23]。當時,必須參加朝辭上殿的知州,主要包括四十多個藩鎮大州和沿邊地區武官擔任知州者。這樣的知州“不及百人”。宋徽宗即位之初,下詔減少朝辭上殿的人數,“減朝辭上殿者二十有二州,其辭見得上殿者,才二十有三州而已”,而且廢除了紹圣四年的朝辭詔令。[24]

南宋初年國勢危弱,各項制度多因仍北宋,但是也有變化。紹興二年(1132)重新實行“郡守初自行在除授及自外罷任赴闕者,并令引見上殿” [25]的制度,并擴大了上殿奏事知州的范圍。從史料記載來看,紹興年間確實嚴格執行了知州上殿奏對制度,但因秦檜專權,當時的官員言事時有諸多顧慮,因此有不少官員上殿奏事時所言內容無關大局,僅僅是走形式而已。

宋孝宗朝是南宋歷史上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宋孝宗本人比較注重加強君主的權力,因此,他在位期間,是兩宋朝見、朝辭制度執行得最嚴格的時期。乾道年間,詔令曾反復重申,所有知州和地方帶兵官,朝見朝辭時都必須上殿奏事。如,乾道六年(1170)九月,汀州(治今福建長汀縣)知州謝知幾在朝見時、淳熙二年(1175)曹樸知潯州(治今廣西桂平市)朝辭時,都留下了上殿奏對的事例。汀州和潯州在宋代都是下等小州,不是藩府要郡,說明當時所有知州辭見時均要上殿奏對的詔令得到了貫徹執行。即所謂“孝宗時,辭朝法甚嚴,雖蜀人守蜀郡,不遠萬里來見”[26]。乾道八年十一月曾詔:

今后應文武臣監司、知州軍、諸路厘務總管、副總管、鈐轄、都監,見辭并令上殿,批入料錢文歷。如托避免對,并未得差除赴任,委臺諫常切覺察,以違制論。其已授未赴任人,如已經上殿,赴在四年內,與免將來奏事,候闕到前去之任。其應赴在四年外,及在外除授未經上殿人,闕到半年前赴行在奏事。如本貫川、廣,見在本鄉居住之人,即仰逐州知通結罪保明詣實,申取朝廷指揮。川、廣見闕正官去處,許令一面先次之任,聽候朝廷指揮。及川、廣未經上殿許先赴任之人,今后任滿,須赴行在奏事訖,方得再有除授。[27]

淳熙十三年十月,考慮到道路遙遠,為了減輕官員旅途的負擔,又規定四川、兩廣的知州,如果居住在當地,而且新任是半年之內可以上任的“現闕”,可以不用遠赴臨安,先“詣本路轉運司稟事,仰漕臣精加銓量,人材委堪任使,非昏謬老疾之人,結罪保明,申尚書省”。此后,為免于遠途跋涉,半年之內可以到任的四川各州知州,改由制置司“銓量”,罷任之后再往臨安朝見、朝辭。[28]

宋寧宗時,孝宗朝的一些相關法令被修入《慶元條法事類》,作為法令制度確立下來:

諸授監司(提點坑冶鑄錢、提舉市舶同)、郡守及諸路厘務總管、鈐轄(鈐轄不帶訓練職事者非),并須上殿奏事訖,方得之任(授訖及任滿回,曾經上殿,在半年內再除授者免)。雖曾上殿,應赴在四年外,或在外除授未經上殿人,并候闕到半年前赴闕奏事。即見居川、廣應赴人,四川,詣制置司;二廣,詣本路轉運司稟事,精加銓量,委非昏謬老疾,結罪保明申尚書省(川、廣見闕者,準此。特旨候任滿前來奏事者非)。

諸在外就除監司、知州(川、廣同),如連任過四年未經上殿人,赴闕奏事訖方得之任。見闕去處,臨時取旨。[29]

即所有監司、知州和各地總管、鈐轄等武官,均須在規定的時間朝辭。四川、兩廣因距杭州太遠,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但也不可以超過四年還不上殿。

宋理宗時,劉克莊稱:“陛下視邦選侯,尤不輕畀。偏州小壘,亦必朝辭,豈不欲得良二千石與之共理乎?”[30]從現存文獻記載看,宋理宗朝保留了大量知州在殿上面奏時與皇帝反復議論問題的事例。宋度宗朝盡管國勢衰微,也仍然有大臣朝辭奏事的記錄,印證了這一制度在南宋后期仍在施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兰州市| 分宜县| 通化县| 景德镇市| 宁化县| 闸北区| 邮箱| 治县。| 溆浦县| 通化市| 彰化县| 巴塘县| 泌阳县| 贡山| 灌阳县| 阳城县| 平远县| 射阳县| 西安市| 广汉市| 济阳县| 洛隆县| 乐山市| 石景山区| 湖南省| 温宿县| 铁岭市| 龙岩市| 奉新县| 中江县| 湖南省| 衡东县| 望江县| 开封市| 怀宁县| 介休市| 镇巴县| 海林市| 淮安市|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