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何謂朝見與朝辭

自從確立了從中央統(tǒng)一委派地方官和地方官定期輪任制度,官員從外地離任回到京城后如何獲得新的職務(wù),以及獲得新的任命后如何離開朝廷到地方任職等程序性問題就產(chǎn)生了。宋朝力圖改變唐末五代地方割據(jù)局面,為此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極力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學者對此已經(jīng)有很多的研究。其中宋朝對于地方官的選任與考核制度尤其嚴密,朝見、朝辭也是這些制度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唐朝中期以后,地方官的朝謝(入謝、中謝等)、辭見等制度,已經(jīng)逐步規(guī)范,然而,直到宋代,這些制度在文官治國體制下,才更加有效地發(fā)揮了作用[4]

在朝廷特許的“就移”,即地方官員從某一地方任職后由地方長官主導,直接移到另一地方任職,或者特殊情況下[5]的免見、“放辭謝”之外,多數(shù)時期,宋朝地方高級官員主要是堂除以上的京朝官與武臣等,外任屆滿代還或者臨時因各種原因罷職回到京城之后,必須上殿朝見皇帝;新除職務(wù)的任命書下達后,在離開京城赴任之前,必須與皇帝辭別,并上殿奏事。這種制度,宋代在不同時期不斷進行完善,在不同階段執(zhí)行的嚴格程度也有較大差別,這往往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朝見,又稱入對、召對、進對、召還入對、入見、召還入見、代還入見、代還陛見、代還朝參、得替回朝見,或朝見進對、任滿造朝陛對、任滿陛對,等等。其中召還入對、召還入見與召對一樣,主要指臨時被皇帝召見。朝見涉及的范圍很廣,這些稱謂的內(nèi)涵應(yīng)該是有區(qū)別的,其中,有的朝見并不上殿面奏[6],下面討論的是能夠上殿與皇帝當面奏對的朝見方式。

朝辭,又稱陛辭、朝謝、辭見、見辭、入謝、入辭、辭、謝辭、辭謝、朝辭入見、朝辭進對等[7]

宋代朝見和朝辭在使用中存在有混淆的現(xiàn)象,但是,在正式詔敕等文書中,二者一般還是區(qū)分得比較清楚的。如宋初“使相、節(jié)度自鎮(zhèn)來朝”,“入見日”和“朝辭日”,均有種類不同和數(shù)量不等的衣物等賞賜。[8]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正月,戶部稱:“官員料錢應(yīng)折支者,到闕,自‘朝見日’支見在京分數(shù),‘朝辭日’支見在外分數(shù)。”[9]南宋高宗朝,御史中丞湯鵬舉言:

臣竊觀臣下之奏請,有所謂應(yīng)詔者,有所謂輪對者,有得見闕而“朝辭”者,有當替罷而“朝見”者,是皆合對而奏請也。[10]

在這些表述中,兩者的區(qū)分是明確的。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陳俊卿從知福州改任判建康府(治今江蘇南京市)兼江東安撫使,即分“召對垂拱殿,命坐賜茶”與“朝辭奏”兩次上殿面奏。[11]《宋會要·儀制》9之6—23,有各級各類官員“見”與“辭”的相關(guān)記載,標目為“辭謝”,往往籠統(tǒng)地稱為“見謝辭”或者“見辭謝”等,二者若是分別指稱,稱謂也是多種多樣。因為朝見和朝辭在正式詔令文書中使用頻率相對較高,所以以下討論以此命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吐鲁番市| 高碑店市| 扎兰屯市| 左权县| 阳曲县| 嵩明县| 磐石市| 万载县| 富顺县| 临澧县| 青神县| 新密市| 获嘉县| 清河县| 朝阳市| 会东县| 商都县| 平果县| 维西| 大同县| 邵阳县| 盐山县| 濮阳县| 永兴县| 襄城县| 吉水县| 南陵县| 靖安县| 花垣县| 克东县| 孝感市| 钦州市| 渭南市| 盐源县| 嵊州市| 临安市| 松原市| 建德市| 紫阳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