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地方官僚制度探研
- 苗書梅
- 5654字
- 2025-04-28 17:19:51
五 余論
朝辭、朝見制度在當時的政治制度運作過程中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一制度本身因受時代和當時人治的大環境所限,在其運作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北宋時期,可以上殿朝見、朝辭的知州人數有限,主要局限于藩鎮大州知州、武臣知州和沿邊地區長官,而且有時執行得并不好,常常有官員應該朝見、朝辭而像蘇軾一樣被放免辭謝。也有一些官員在得到任命之后,不在規定的時間申請朝辭和朝見,而是在京城拜謁請托,謀求一些額外利益,以至于政府不得不經常下令限制官員朝見和朝辭后離開京城的時間。
南宋時,最高統治者比較重視所有地方長官的朝見、朝辭,但是,有些官員上殿時,找不到重要的事情匯報,就談論一些瑣碎小事,或者寫很長的奏章,談論空洞的大道理,喋喋不休,使朝辭奏對制度或流于形式。
總之,宋代“朝辭登對之日,親聞陛下圣語”[77]“朝辭日面奉德音” [78]成為地方長官和皇帝直接的、面對面交流的重要機會,因此,備受朝野關注,成為當時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制度在元、明、清時期仍繼續沿用,成為最高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一。
原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1] 白鋼主編,朱瑞熙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6冊《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 苗書梅:《宋代知州及其職能》,《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見本書第七部分。
[3] [日]平田茂樹:《宋代政治構造試論:對と議を手掛りにして》,《東洋史研究》第52卷第4號,1994年收入氏著《宋代政治結構研究》(施愛輝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189頁。
[4] 這種制度的起源,宋人往往追溯到漢代漢宣帝、唐代唐玄宗、唐宣宗等時期最高統治者親自送別新任刺史的制度,特別是唐宣宗時,外任刺史的中謝、入辭制度執行得較嚴,以至于有些刺史在奏對中驚恐失措(《資治通鑒》卷249《唐紀六五》,宣宗大中十二年十月,中華書局1956年標點本,第8072—8073頁。本書后面參考本文獻,均采用該版本,出版信息從略)。但是,五代后唐以前,能夠上殿入謝、中謝的主要是節度使、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刺史、京城所在地的赤縣縣令等。五代后唐以后,“升朝官并許中謝”,外任兩使判官、新任縣令和錄事參軍等,也“并中謝”。其他官員一般只到宰相府“正衙辭”或者皇帝不便時只在皇宮殿堂的門口或門外“門辭”而已。參見:《唐會要》卷68《刺史上》,開成元年閏五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標點本,第1206頁;《五代會要》卷6《雜錄》,后晉天福七年五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標點本,第96—98頁;《舊五代史》卷48《末帝紀下》,中華書局2015年標點本,第756頁,等等(本書后面參考以上三種文獻,均采用上述版本,出版信息從略)。2006年,日本立命館大學的松本保宣先生出版了他的專著《唐王朝の宮城と御前會議——唐代聴政制度の展開——》(晃洋書房,2006年版),其中第一部第一章、第四至第六章、第二部第三章等所討論的問題都涉及或者直接討論了唐代的聽政與朝參制度,相信該成果將來定能促進宋朝這一課題研究的展開。
[5] 如法定的節假日,皇帝因病不能正常主持朝政,或為已故皇帝、皇太后等守喪期間以及其他特殊情況等。
[6] 例如,紹興四年四月,王居正被任命為起居舍人,他上書說,自己接到了任命詔旨,“令引見上殿”,但是,因為正在患病,“登對未得,望許令先次朝見,候痊愈日即起赴上殿”。這一請求被批準。(清)徐松輯,劉琳等校點:《宋會要輯稿·儀制》9之1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483頁。本書下面引用該文獻,均用此版本,《宋會要輯稿》均簡稱《宋會要》,只注類名、卷頁等,其余出版信息從略。
[7] 當然,上述這些稱謂,也適用于其他官員的見、謝、辭,包括在京官員、外派使節或者外國來訪使臣的見和辭,等等。選人和常調京朝官即審官院與后來的審官東院所除授之官,一般不上殿近距離和皇帝見面,而是禮節性的“引見”。在京城任實際職務的官員,上自宰相,下到監當官等,在任命當天,并需“即日捧官告敕牒敘謝”,稱為“告謝”(《宋會要·儀制》9之1,第2473頁)。限于篇幅,本文重點關注外任知州或者知府的朝見與朝辭問題。
[8] 《宋會要·禮》62之18,第2121頁;《宋史》卷153《輿服五》,中華書局1985年標點本,第3573頁(本書后面參考該文獻,均用此版本,出版信息從略)。
[9]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80,元祐八年正月丙午,中華書局2004年標點本,第11429頁(本書以后引用該文獻,均用此版本,簡稱《長編》,注明卷數、年月日、頁碼,省略出版信息)。
[10] (宋)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73,紹興二十六年七月丙辰,中華書局2013年標點本,第3318頁(本書以后引用該文獻,均用此版本,簡稱《系年要錄》,并省略出版信息)。
[11] 《宋史》卷383《陳俊卿傳》,第11789—11790頁。
[12] (宋)王曾撰:張劍光、孫勵整理:《王文正公筆錄》,大象出版社2019年標點本,第172—173頁;《長編》卷32,淳化二年六月丁亥,第717頁;《宋會要·儀制》4之3,第2362頁。
[13] 《長編》卷24,太平興國八年四月丁未,第543頁。
[14] 《宋會要·職官》59之3,第4636頁;又見(宋)錢若水修,范學輝校注:《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卷26,太平興國八年八月丁酉,中華書局2012年標點本,第35—36頁。
[15] 《長編》卷49,咸平四年六月壬子,第1064頁。
[16] 《長編》卷49,咸平四年六月壬子,第1064頁。
[17] 《長編》卷62,景德三年四月乙未,第1395頁。
[18] 《宋會要·選舉》27之11,第5773頁;參見《宋史》卷160《選舉六》,第3742頁。
[19] 參見拙著《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第三章第二節《定期輪任制度》,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0] (宋)杜大珪編,顧宏義、蘇賢校證:《名臣碑傳琬琰集校證》卷3《丁文簡公度崇儒之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標點本,第69頁。本書以后用此文獻,均用該版本,出版信息或從略。
[21]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卷77,呂誨:《上英宗乞復知州人上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標點本,第843頁(本書以后引用此文獻,均用該版本,編校者與出版信息從略);《長編》卷206,治平二年十一月己未,第5006—5007頁。
[22] 《宋史》卷118《禮二十一》,第2786頁。
[23] 《宋史》卷118《禮二十一》,第2787頁。
[24] (宋)曾肇:《南豐曾文昭公曲阜集》卷下《上徽宗皇帝論減罷監司守臣上殿》,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一年刻本,第13頁。其中,“其辭”二字原文模糊,據《四庫全書》本補。
[25] 《宋會要·儀制》9之19,第2483頁。
[26] (明)田汝成輯撰,劉雄、尹曉寧點校:《西湖游覽志余》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標點本,第274頁。
[27] 《宋會要·儀制》6之28,第2416—2417頁。
[28] 《宋會要·職官》47之44,第4289頁;《宋會要·職官》47之45,第4290頁;(宋)李心傳撰,徐規整理:《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6《郡守銓量》,大象出版社2019年標點本,第117頁(本書后面參考該文獻,均采用本版本,簡稱《朝野雜記》甲集或者乙集,省略出版信息);(宋)佚名編,汝企和點校:《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卷3,紹熙五年十月辛卯,中華書局1995年標點本,第42—43頁。但是,后來四川各州的知州或者到臨安朝辭,或者由制置司銓量,幾經反復。參見《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卷14,嘉定七年十月丁巳,第266頁。
[29] (宋)謝深甫編撰,戴建國點校:《慶元條法事類》卷4《上書奏事·職制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第1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頁(本書以后引用此文獻,均用該版本,只稱《慶元條法事類》,其他出版信息從略)。
[30]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卷86《進故事·辛亥七月初十日》,中華書局2011年標點本,第3708頁(本書以后引用該文獻,均用此版本,省略出版信息)。
[31] 以上并見《長編》卷24,太平興國八年四月丁未,第543頁;(宋)王栐撰,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卷3《朝辭宣旨戒飭》,中華書局1981年標點本,第26頁(本書以后參考該文獻,均用此版本,出版信息從略);《宋史》卷168《職官八》,第4008頁;《長編》卷100,天圣元年五月戊子,第2323頁;(宋)王應麟編:《玉海》卷131《太平興國淳化祥符天圣戒諭詞》《祥符文武七條手札十六條》《紹興戒石銘》等,靜嘉堂文庫藏元至元六年慶元路儒學刊元至正十一年修本,第28—31頁(本書后面參考該文獻,均用此版本,版本簡稱“靜嘉堂文庫藏元刻本”)。1996年被增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運城市新絳縣的古代絳州州衙被稱為“絳州大堂”,其大堂內北壁的東西兩側,就保留著宋徽宗朝刻制的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條》和《武臣七條》。
[32] 《宋史》卷325《劉兼濟傳》,第10504頁。
[33] (宋)佚名撰,孔學輯校:《皇宋中興兩朝圣政輯校》卷51,乾道八年四月丙午,中華書局2019年標點本,第1148頁(本書以下參考該文獻,均用此版本,出版信息從略)。
[34] 《宋史》卷454《劉子薦傳》,第13343頁。
[35] (宋)蔡戡撰:《定齋集》卷4《乞戒諭守令恤民札子》,《叢書集成續編》本,第40頁。
[36] 《長編》卷62,景德三年四月乙未,第1395頁。
[37] (宋)司馬光撰,李文澤等校點整理:《司馬光集》卷43《諫西征疏》,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標點本,第942頁(本書以下參考此文獻,均參考該版本,版本信息從略)。
[38] 《朝野雜記·甲集》卷6《便民五事》,第115頁;(宋)廖剛撰:《高峰文集》卷5《漳州到任條具民間利病五事奏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2冊,第362頁。按本書凡注釋文獻采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者,均依據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等年份的影印本。以下注釋省略出版信息,注明冊數和頁碼。
[39] (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108,趙汝愚《論福州便民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1454頁(本書后面參考該文獻,均據此版本,出版信息從略);(宋)度正撰:《性善堂稿》卷6《條奏便民五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0冊,第187頁;同書卷6《重慶府到任條奏便民五事》,第192頁;(宋)真德秀撰,丁毅華、吳冰妮校點:《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9《江西奏便民五事狀》,《儒藏》精華編第241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標點本,第238頁(本書以后引用該文獻,均參考此版本,只注文獻卷數、篇名、冊數和頁碼,出版信息從略,其他文獻出自《儒藏》者,也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版本)。
[40] 《系年要錄》卷177,紹興二十七年九月乙酉,第3401頁。
[41] (宋)佚名撰,孔學輯校:《皇宋中興兩朝圣政輯校》卷48,乾道六年五月甲子,第1080頁;汪圣鐸點校:《宋史全文》卷25上,乾道六年五月甲子,中華書局2016年標點本,第2083—2084頁(本書后面引用該文獻,均據此版本,省略出版信息)。
[42] (宋)周必大撰,王瑞來校證:《周必大集校證》卷63《龍圖閣學士宣奉大夫贈特進程公大昌神道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標點本,第930頁(本書以后參考該文獻,均參考該版本,出版信息從略)。
[43] 《宋史》卷288《范雍傳附范坦》,第9681頁。
[44] (宋)張守撰,劉云軍點校:《毘陵集》卷13《左中奉大夫充秘閣修撰蔣公墓志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標點本,第177頁。
[45] 《宋會要·食貨》3之16,第6021頁。
[46] 汪圣鐸點校:《宋史全文》卷31,紹定二年十月丁卯,第2651頁。
[47] 《長編》卷206,治平二年十月壬子,第5005頁。
[48] 《宋史》卷343《元絳傳》,第10906—10907頁。
[49] (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7《觀文殿學士太中大夫知建康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充江南東路安撫使……劉公行狀》,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標點本,第4495頁(本書后面引用本文獻,皆用該版本,出版信息從略);又見《宋史》卷386《劉珙傳》,第11851頁。
[50] 《宋史》卷414《葉夢鼎傳》,第12435頁。
[51]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29《轉對條上三事狀》,中華書局1986年標點本,第819頁(以后引用本文獻,均用此版本,省略出版信息)。
[52] 《宋史》卷346《陳軒傳》,第10985頁。
[53] 《宋會要·禮》62之17,第2121頁;《宋會要·禮》62之88,第2163頁;《宋會要·職官》19之2,第3547頁。
[54] 《長編》卷191,嘉祐五年六月,第4630頁。
[55] 《宋史》卷431《邢昺傳》,第12799頁。
[56] 《宋會要·禮》62之40,第2135頁。
[57] 《系年要錄》卷161,紹興二十年七月乙未,第3053—3054頁。
[58] 《系年要錄》卷167,紹興二十四年八月丙戌,第3168頁。
[59] 汪圣鐸點校:《宋史全文》卷33,淳祐二年三月己卯,第2748頁。
[60] 《宋史全文》卷32,端平元年七月辛亥,第2691頁。
[61] (宋)胡榘修,方萬里、羅浚纂:《寶慶四明志》卷6《市舶》,宋元方志叢刊,第5冊,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本,第5055頁(以后引用中華書局影印本宋元方志叢刊所收各地方志,編者及出版信息從略,只注叢刊名、冊數和頁碼)。
[62] 《長編》卷213,熙寧三年七月癸巳,第5170頁。
[63] 《宋會要·食貨》49之18,第7104頁;《長編》卷299,元豐二年七月己酉,第7283—7284頁。
[64] 《宋史》卷386《王藺傳》,第11853—11854頁。
[65] (宋)樓鑰撰,顧大朋點校:《樓鑰集》卷96《直秘閣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徐公行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標點本,第1674—1677頁(本書以后引用此文獻,版本同此,出版信息從略)。
[66] (宋)徐應龍撰:《東澗集》卷10《太學私試策問》,《宋集珍本從刊》第73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本,第259頁。
[67] (宋)吳泳撰:《鶴林集》卷19《論今日未及于孝宗者六事札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6冊,第182頁。
[68] 《朝野雜記·甲集》卷4《紹興淳熙慶元寬恤詔令》,第89頁。
[69] (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卷45《論用臺諫札子》,中華書局1990年標點本,第794頁,本書后面參考該文獻,均用此版本,出版信息從略。
[70] 《蘇軾文集》卷36《朝辭赴定州論事狀》,第1018—1019頁。
[71] 《系年要錄》卷57,紹興二年八月丙申,第1152頁。
[72] (宋)黃公度撰:《知稼翁集》卷下《送汪守懷忠序》,《宋集珍本叢刊》第44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本,第497—498頁。
[73] 《歷代名臣奏議》卷170,蔡戡上奏,第2231頁。
[74] (宋)曹彥約撰:《昌谷集》卷5《應求言詔書上封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7冊,第63頁。
[75] (宋)周南撰:《山房集》卷6《池陽月試策問》,《宋集珍本叢刊》第69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本,第755頁。
[76]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卷11《朱漢章本末》,中華書局1983年標點本,第198頁。
[77] 《長編》卷518,元符二年十一月辛未,第12320頁。
[78] (宋)包拯撰,楊國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卷2《言陜西鹽法三》,黃山書社1999年標點本,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