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利西斯》的認知詩學研究
- 吳顯友
- 1495字
- 2025-04-27 17:58:52
0.1 《尤利西斯》:小故事里的大世界
《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首。小說講述的是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三個小人物——猶太后裔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他的妻子瑪莉恩·布盧姆和文藝青年斯蒂芬·迪達勒斯——一天的經歷以及他們的所思所想。借用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的神話結構,喬伊斯把主人公布盧姆比喻成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尤利西斯,把布盧姆的妻子比喻成奧德修斯的妻子——忠貞不渝的潘奈洛佩,把斯蒂芬比喻成史詩中尋找親生父親的帖雷馬科。《奧德賽》講述的是一名不愿意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希臘戰士花了十年時間歸家的故事。喬伊斯12歲在寫作英雄人物時就選擇了這位智勇雙全的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創作《尤利西斯》時,喬伊斯曾告訴他的朋友,奧德修斯是文學作品中最“人性化”和最完美的人物。就小說的創作意圖、故事梗概和寫作技巧而言,1921年9月21日,喬伊斯用意大利語寫給他的好友利內蒂的信中透露了《尤利西斯》的玄機:“這是兩個種族(以色列與愛爾蘭)的史詩。不僅是一天(一生)的小故事,也是人體的循環。……這本書我已寫了7年——該死!它也是一種百科全書。我的意圖是不僅表現‘當代外表下的’神話,而且讓每一個歷險(即每一時辰,每一個器官,每一種藝術都在整個體制中相互關聯)決定甚至創造自己的技巧。一次歷險可以說是一個人物,盡管它包含了許多人物——就像阿奎那談及日月星辰那樣。”(詹姆斯·喬伊斯,2013a:331-332)從傳統的小說評價標準來看,尤其是從故事情節來看,《尤利西斯》似乎與它作為現代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并不相稱,但如果讀者肯花三個月時間仔細品讀小說中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每個句子,甚至每個短語、單詞、音素,就會逐步發現這個小故事里的大世界:你會逐步認識小說神話結構的內涵與張力,你會身臨其境地體會小說中人物的辛酸與苦悶,你會發現小說的情節雖然很簡單,但其中的各種矛盾、沖突卻無處不在,這些矛盾有個體的也有民族的、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等等,實際上,后者才是推動小說進展的真正動因。比如,在小說的第一章“帖雷馬科”里,斯蒂芬和兩個“朋友”同住在都柏林沙灣的炮樓里,看似相安無事,但各種矛盾、沖突卻一觸即發:斯蒂芬因違背母親的臨終遺愿(跪下祈禱)而受良心的譴責,他在文學道路上舉步維艱,他和父親的關系逐漸疏遠,僅僅是法律或生物學上的父子關系,醫科學生穆利根又奪走了圓塔的鑰匙,等等。該章還涉及英國與愛爾蘭的主仆身份問題,還有蓋爾語、歷史、宗教、政治等問題。由此可見,小說中的世界,連同它的結構、人物、情節、事件、語言符號、敘事等,都是隱喻的,它們的語言能指符號是確定的,但它們的意義所指卻是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是不確定的,是異延的。1932年,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花三年時間讀了《尤利西斯》后,在給喬伊斯的信中寫道:
總的來說,您的書給了我無窮的麻煩,我大約琢磨了3年算有了點門路。但是我必須告訴您,我深深地感謝您和您的巨著。因為我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我也不知道,您是否喜歡我寫的有關《尤利西斯》的評論文章,因為我不能不根據我的實際情況,說明我是怎樣厭煩,怎樣發牢騷,怎樣詛咒以及怎樣欣賞。書末那一氣呵成的四十頁是一連串名副其實的心理描寫。我猜想只有魔鬼的奶奶才會把女人的心思猜得那么透,我可辦不到。(Ellmann,1966:253)
在這部曠世奇書里,喬伊斯采用離經叛道的創作手法從不同的敘事角度、敘事時間和敘事空間講述了都柏林一天中發生的故事,小說的每一章,甚至是同一章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體裁結構和敘事風格,在世界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座難以超越的豐碑,留下了一份用之不竭的文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