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早知石秀二人久去不回,定有緣故。
一聽這話,不及多問,便請魯智深、楊志召集人馬,下山行事。
事關疑冢寶物,一刻也拖延不得。
二人自是無有不從,便令山上五六百小嘍啰都來聽令。
除留下一百人守御山寨外,其余便收拾起刀、槍、箭、弩,又牽了四五十匹劣馬,都在山下會齊。
曹操、魯智深、楊志同去。
就由林沖引路,徑向東北方向、青州官道上去行軍。
沿路,聽他簡述事情經過。
原來,近幾日林沖帶幾個小嘍啰打探消息時,偶然聽聞有一支軍馬,不知是何來歷,正在攻打青州府城。
青州官軍出城對敵,廝殺一陣,將那支兵馬打退,并下令各縣馬步軍兵四散緝捕。
此事蹊蹺,本不以為會與石秀二人有關。
可就在昨日,附近縣里貼出緝捕告示,林沖一看時,赫然便有石秀、時遷二人圖像,才知二人果是被牽連進去。
今日來時,又恰逢有官軍緝捕至二龍山下,雙方廝殺不絕。
事關緊要,便不及再多探問,便即刻上二龍山回報。
曹操聽了,也覺得事出古怪,想那石秀二人是去盜墓,怎會去攻打青州府城?還被官軍緝捕?
他二人自是獨行,又哪來廝殺的人馬?
一時不得其解,心中只是憂慮。
魯智深便一拍馬道;“哥哥不需煩悶,只管向前,殺退官軍,救出兩位兄弟,一問便知!”
曹操點點頭,便又加緊催促眾人急行。
果然,行不過數里,離了二龍山地界,轉過一個山坡時,只聽得前方喊殺聲震天,顯是有大隊人馬廝殺。
曹操看明地勢,便下令大隊人馬在山坡下列開,無令不得擅動,自與林沖三人上那山坡去查探。
只見官道之上,廝殺的兩方人馬乃是一官一匪。
官軍約有四五百人,氣勢正盛,沿路邊追邊殺,只將那一伙匪軍盡往大道上逼。
匪軍卻只剩得數十,被追得狼狽不堪,想要涌入附近村坊趁亂逃竄時,只是撇不開。
正看不分明是哪里來得官匪時,忽地,叫嚷聲響起,兩道人影便從那伙匪軍中脫離開,也急往山坡上奔。
林沖等三人正要提防,曹操卻已認出那二人正是石秀與時遷,只是換了那伙匪寇的衣裳,初時不易辨認。
不由大喜,趕上幾步:
“二位兄弟可安好?”
一別月余,話音中滿是關懷之情。
此時,魯智深、楊志二人已知道盜掘曹操疑冢之事,見曹操見面不問事成與否,先問下屬安危,不由暗暗點頭,心想:
公明哥哥俠義之名盛傳江湖多年,確是名副其實!
卻不知這是曹操用來籠絡人心的手段,上一世就用慣了的,這一世卻是條件反射。
石秀二人便拜倒在地,一個道:“深感哥哥牽掛!”
另一個道:“幸不辱命!”
說著,將掛在背后的包裹取下,翻開來看,卻是一個長約三四尺的細長木匣,鄭重其事地,遞到曹操手上。
此時,曹操哪里還不知道事已成了,只是見二人遞來的乃是這件物件,不由一呆,自思:這是何物?
原來,當年他臨終時所設七十二疑冢,因數目太多,陪葬之物并非每一處都由他指定。
不少便由身邊親近臣、友代為挑選。
時隔多年,早記不真切。
只見那時遷當下便喜滋滋地邀功道:
“哥哥不知,我與石秀哥哥為這物件費了多少心思!掘遍了那益都縣方圓十余里的荒墳不說,只差一步,就要錯過!卻多虧石秀哥哥!”
曹操聽他說得前言不搭后語,便望向石秀。
石秀說話卻痛快,當下道:
“自當日一別后,我和時遷兄弟遵照哥哥畫的草圖,去那益都縣探尋古墓,起初按草圖所示掘了一個,墓室極小,又是個空的,便以為不是,”
“又去周遭村坊四處查探,但凡是個荒野古墳,便下去看看,一連十幾個,全不像是,還以為哥哥畫的圖有錯,”
“是小弟后來反應過來,想起哥哥說此行挖的不是真的曹操帝王陵,而是疑冢,既是疑冢,料來不會很大,便又返回第一個古墓去看,”
“原來,那第一個古墓果然就是疑冢所在,雖說極小,卻不是空的,當中便有這件東西,只怪我二人第一次去時太不細心,白跑這許多趟,耽誤許多時日。”
話音剛落,林沖道:“只憑這件東西,你怎便知那是曹操疑冢?”
曹操心里也疑惑,想:難不成,這東西上有何特別標識?
石秀微微一笑:“哥哥打開便知。”
曹操便將那木匣輕輕擦拭了,拂去泥土,只見木紋殘破,顯是年代久遠,匣身裝飾早已腐化,因此看不出是否是漢末之物。
打開時,卻見原來是一捆簡牘,一排竹簡緊密地綁簇著,上面都描有字跡。
眾人更加大惑不解,見石秀就在曹操手里小心翼翼地散開,原來簡牘并不長,只十余支,不到百字,看去時倒像一首詩歌。
不過那上面字卻是草書,且又時隔多年、消磨了許多,更加難以辨識。
石秀便望向曹操:
“哥哥聽秉,小弟雖是個粗人,但幼年時也曾上過幾年學,教書先生喜愛草書,常在課上臨摹,因此識得幾個草字,”
“旁的便罷,頭里三個字,小弟是拿得準的,乃是‘觀滄海’三個字,是也不是?”
“是!”曹操毫不猶豫道。
說著,話音也有些顫抖了。
將簡牘全鋪開后,就站在山坡頂,迎著秋后陽光,襯著山坡下兀自不絕于耳的喊殺聲,默默吟誦: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漢末,官渡大戰后,因袁紹殘部與北方烏桓相勾結,曹操親率軍北征烏桓,大破烏桓主力,斬其首領蹋頓。
此一戰,一舉斬除袁紹余部,并平定北方邊患。
這首《觀滄海》便是在回師途中寫的。
此時回想起來,當年作成此詩后,確是自己親筆將其寫在簡牘之上,并命近侍保管封存。
這般簡牘,只有漢末時有,字跡又是自己所擅長的章草,可見確是自己疑冢中遺物無誤。
只是,眼下他之所以發掘疑冢,為的乃是從中謀得珍寶,變換為金銀財物,以便舉事。
如今疑冢是發掘了,其中遺物雖然不錯,卻只是支簡牘,除了追憶往事、徒增傷感,并無實際用處,當真是造化弄人!
想到此處,不由長嘆一聲。
旁人自不知他一時間由心潮澎湃,又轉為心灰意冷,見他沉吟不語,問道:
“哥哥可是想好了,要變賣到何處?”
曹操一愣:“變賣?變賣什么?”
“自是這簡牘啊,九百年前漢末古物,又是魏武帝曹操親筆所書的書法,定然價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