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就會出現不同的問題,當時好的制度,到了如今不是誕生出新的問題,就是已經不適用了。正所謂窮則思變,變則通,就是這個道理。”
齊衡盡量簡略的把事情的本質說給趙佑聽。
很多人都喜歡用結果論來看待一件事情。
就比如說重文輕武的問題。
宋初經過長久的戰亂,文人稀少,甚至太祖時期還鬧過一個笑話,年號居然是歷史上用過的。
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的,可在大宋就發生了。
根本原因還是文人文化水平不足,畢竟當時的宰相都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一般。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太祖才特別重視文人。
否則太祖即便要限制武將,也沒有必要把文官抬的那么高。
這就好比天下大亂爭奪地盤時,開出很多優厚條件,吸納人才和流民。
這種做法在當時肯定是沒錯的,卻不能一直保持這種狀態。
當天下太平后,肯定會取消。
而大宋就屬于一直沒有取消的那種。
不能因為大宋重文輕武十分嚴重,就將其歸于是某一個皇帝的錯誤,那就有些太片面了。
當然,齊衡也不是想去論誰對誰錯,誰的責任。
這些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大宋很多制度,已經不適合如今的情況了,自然要做出相應的改變。
趙佑沉吟許久,說道:“衡哥哥說的孤明白了,父皇前幾日給我看了一道扎子,是一個名叫王安石上奏的,扎子內容就是陳述朝廷積弊,并提了很多解決辦法,父皇對此贊不絕口。”
“王安石?”
齊衡聞言一愣,他之前并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不過仔細想想也是,此時的王安石官職應該不高,沒聽過也正常。
王安石早期其實并不出名,他上書陳述利弊請求變法才算小有名氣。
可惜官家并沒有采納,王安石因此心灰意冷辭官了。
直到神宗時期,才得到重用,提拔他擔任相公,主持變法。
看來如今的官家確實有意變法。
也是,官家若是沒有子嗣,自然沒有心情變法。
可如今趙佑好好的活著,官家自然不會心灰意冷,相反還干勁十足。
“衡哥哥聽說過此人?”趙佑驚訝道。
“臣略有耳聞。”
齊衡也不好說沒有聽過,畢竟剛剛他露出了驚訝的神情。
趙佑倒是沒多想,笑道:“那正好,衡哥哥隨孤去書房看看他寫的扎子如何。”
“是!”
齊衡也想親眼看看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當然這是后世的稱呼,畢竟王安石上書的時候,官家還好好活著呢,自然沒有仁宗這個謚號。
齊衡跟隨趙佑來到書房,在書桌上翻找出王安石的扎子,遞給了趙旭。
趙旭接過就要展開,趙佑說道:“這扎子有萬余字長的很,衡哥哥坐下慢慢看。”
“謝殿下!”
齊衡躬身謝過,到一旁坐了下來,然后展開扎子看了起來。
正如趙佑所說,扎子非常長。扎子前段是王安石總結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朝廷積弱積貧的現實和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邊境安穩等問題。
王安石認為癥結的根源在于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于效法古圣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
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以求解決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
并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提議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
最后則是提出了一些解決積弊的政策。
這些和歷史上王安石主導變法時實行過的制度大同小異,區別不大。
也有一些后來王安石推行過的新法,扎子上并沒有提到。
不過這也正常,畢竟王安石上書到他被任用變法,中間間隔的時間可不短。
后面有些新的想法,增加了一些也正常。
一萬多字的扎子,齊衡看了半個多時辰才看完。
趙佑見齊衡看的認真,沒有打擾,等的無聊便去看扎子了。
見齊衡合起扎子,起身走了過來。
“衡哥哥覺得他寫的如何?”趙佑問道。
“此人在地方上任職過,指出的問題可謂是一針見血,很是中墾。”
齊衡雖然沒有地方任職的經歷,對這個時代普通百姓的真正生活,和其他地方的情況并不是特別了解。
可他有著遠超這個時代的見識,多少也知道一些歷史。
王安石指出的弊端,并沒有問題,也確實是大宋存在且急需解決的。
不過他稱贊完卻話鋒一轉,說道:“可他提出的改革之法,臣并不是很認同。”
“哦?”
趙佑疑惑道:“衡哥哥覺得哪些不妥?”
“臣覺得很多都不妥,甚至他變法的切入點本身就是錯的。”
齊衡頓了頓,繼續說道:“就拿他扎子中提到的方田均稅法來說,本意肯定是好的,想讓稅收更合理一點。”
“可是天下天地何其多?丈量定級都要由地方官員來完成,參與的人太多了。”
“上等的良田大多都掌控在地主豪強和官宦富商手里。此法若是實行,看似尋常百姓不僅不會吃虧,還能相應的減少賦稅。”
“但那些地主豪強和富商官宦就要多繳稅了,他們豈能愿意?”
“即便強行推行下去,他們只需要買通丈量評級的差役,完全可以把百姓手里的田地給定為上等,把自己的田地定為下等。”
“屆時苦的還是普通百姓。”
齊衡不知道王安石是因為吸取了之前新政失敗的例子,提出的改革方案更多的都傾向于對民。
扎子中更是寫了‘民不加賦,而國富’這么一句話。
可就連普通百姓都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
上梁不正,光是調整上梁是沒有用的。
把下梁扶正,上梁自然就正了。
大宋最嚴重的問題都在朝廷而不在民。
想要緩解階級矛盾,要動的是上層而非下層。
因為百姓始終是處于弱勢的那一方。
也不怪后世偉人評價王安石是一個理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