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丫鬟伺候他沐浴,都是穿著褻衣的。
天冷的時候,還有丫鬟專門暖床,齊衡睡覺的時候被窩里都帶著體香。
齊衡兩世為人,上輩子也是吃過肉的。
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聲色犬馬。
但齊衡怕傷了身子,一直忍住了。
如今平寧郡主給他換了幾個姿色更勝一籌,還經過精心打扮的。
以后天天在他面前晃蕩,他真沒有自信還能忍住。
平寧郡主可不知道齊衡再想什么,訓了一通話后,看向齊衡道:“衡兒,你把她們領回去交給寧嬤嬤吧。”
“是!”
齊衡回過神來應了一聲,起身行禮領著六個丫鬟回了自己院子。
寧嬤嬤其實早就得到了吩咐,對此并不意外。
“公子,人交給奴婢就行了,不過還得勞煩公子為她們取個名。”寧嬤嬤微笑道。
“取名?”
齊衡一怔,疑惑道:“她們以前沒名字么?”
“公子,以前有沒有不重要,到了公子院里,自然要按照公子的意思來。而且她們之前的名字太亂,也不便公子記。”寧嬤嬤微笑道。
齊衡哪里會取名,更別說還是六個了。
但寧嬤嬤說的也有道理,六個丫鬟名字又比較雜的情況下,確實很容易弄混。
齊衡沉默了一會,道:“那就按照橙紅綠青藍紫為名吧。她叫小橙,她叫小紅…”
齊衡按照順序依次命名,主打的就是一個方便記。
寧嬤嬤聞言忍不住提醒道:“公子,這汴京很多公子哥為身邊的丫鬟取名時,都是從一些詩詞中選取的。”
人家給身邊丫鬟取名,都顯的很詩情畫意。
到了齊衡這里,以顏色命名就算了,還統一在前面加個小,那叫一個隨意。
“不用那么麻煩,嬤嬤剛剛不是說為了方便記么,這樣就挺方便的。”齊衡擺手道。
寧嬤嬤聞言也沒辦法,只能應了下來。
齊衡丟下寧嬤嬤調教丫鬟,自己則去了書房看書了。
他看的自然不是四書五經那些,而是話本。
隨著年紀增長,加上齊衡一直表現的很自律,現在他看話本也無需偷偷看了。
…………
“臣拜見殿下!”齊衡躬身行禮道。
今天他本來準備出門游玩的,趙佑卻派人召他入宮。
“免禮!”
趙佑高興道:“孤好久未見衡哥哥了,今日休沐無事,便想著召衡哥哥入宮陪孤說說話,沒耽誤衡哥哥正事吧?”
“臣參加鄉試后,一直閑在家中,哪有什么正事。”齊衡微笑道。
“那就好,衡哥哥坐下說話。”
“謝殿下!”
齊衡謝恩后坐了下來。
等宮女送上茶水點心,趙佑擺了擺手道:“你們都退下吧。”
“是!”
殿內伺候的宮女太監聞言行禮退了出去。
“以前書里讀到君不密則失臣,孤如今才算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趙佑忍不住感嘆道。
齊衡聽出趙佑話里的意思,無非就是認為上次他獻計的消息是他身邊人泄露的。
至于是趙佑自己感悟到的,還是官家提醒的,就不知道了。
不過這種話題即便此時殿內只有他們兩人,他也不太好接。
“殿下無需介懷,其實也不是什么大事。”齊衡微笑道。
“嗯,那就不說這個了。”
趙佑說道:“這幾日韓師跟孤講了朝廷存在的一些積弊,孤也問了父皇,父皇說積弊確實存在。”
“韓師說,朝廷的積弊問題,是一些錯誤制度導致的。但是孤不明白,許多官員都夸贊太祖太宗,既然如此,太祖太宗制定的制度,為什么會出問題?”
趙佑皺眉道:“這個問題孤問過父皇,也問過韓師,他們都未能給孤答案。衡哥哥能告訴孤為什么么?”
齊衡聞言沉默了,官家和韓章給不出答案,并不是他們不知道,而是這其中牽涉到太祖太宗。
大宋雖然是太祖建立的,可那時候很多東西并不是特別完善,不少制度都是在太宗時最終確定下來的。
積弊的源頭就是太祖太宗定下的那些制度。
大宋最嚴重的問題無非是冗官、冗兵、冗費。
前二者就是重文輕武導致的,重文自然要優待文官,于是出現了冗官現象。
而輕武則導致軍隊戰力弱,加上北方無險可守,為了邊疆安穩,就只能多養兵。
而官員和兵馬多了,開銷也就大了,近而延伸出冗費的問題。
據齊衡所知,軍費開支就占用了大宋財政收入的七成一上。
而官員俸祿開支,則占據了其中的一成。
這二者就占據了每年財政收入的八成以上。
也就是說大宋實際能夠動用的錢財,只有不到兩成。
這點錢糧,一旦出現什么天災,根本不夠用。
這也是大宋一有天災就會出現叛亂的原因。
百姓缺乏抵御天災的能力,朝廷同樣也缺乏快速應對得能力。
大宋雖然是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可卻不代表朝廷富裕。
但是這些和太祖太宗當年定下的制度有關,無論是官家還是韓大相公,都不好把這其中的內情點明。
“殿下,要說朝廷如今的積弊和一些制度有關,并沒有錯。但是那些制度本身也沒有有錯。”
齊衡斟酌許久說道:“大宋初立時的情況和如今并不同,當時的制度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去制定的。可如今大宋立國已有百年,所面臨的情況和當時并不一樣。”
“就好比開國之時,文人稀少,太祖重視文人,乃是千金買馬骨之舉。而如今天下讀書人非常多,多到朝廷已經用不完了。”
“殿下應該知道,每次科舉金榜題名的進士,除了少部分會被授予實職,大多數都只能授予虛職。”
“因為大宋不需要那么多官員,也沒用那么多位置來安置那些官員。”
“那為何不減少錄取人數呢?”趙佑疑惑道。
“減少錄取人數是可以,但是天下那么多讀書人,若每次科舉只錄取幾十人,那些讀書人能愿意?”
齊衡頓了頓,低聲道:“就算是朝中的官員也不會同意,因為他們的子嗣一樣會參加科舉,錄取的人數少了,他們子嗣考中的幾率自然也會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