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書房的青銅燭臺上,九枝燈芯噼啪作響,將雕花木窗上的貍貓剪影映得扭曲變形。
蔡夫人手中的鎏金護甲劃過黃花梨桌面,在木紋上留下三道淺痕:“必須在天亮前動手,否則等劉琦審完蔡赟,咱們滿門都要陪葬。“
她腕間的翡翠鐲重重磕在硯臺上,墨汁飛濺在蔡瑁草擬的調令上,將“提牢司“三字染成漆黑。
蔡瑁握著狼毫的手青筋暴起,筆尖在絹帛上洇開一團墨跡:“死士已分三隊,一隊扮作送菜庖丁從側門入,二隊偽裝成巡夜武侯,三隊...“
他忽然頓住,抬眼望著房梁上懸掛的祖父畫像,聲音低了幾分,“三隊由我親自帶隊,若事敗...“
“事敗?“蔡夫人猛然站起,珠釵上的東珠簌簌作響,“你別忘了父親臨終前的話——蔡氏與荊州共存亡。若劉琦坐大,咱們蔡家滿門都是案板上的魚肉!“
她從袖中掏出一個檀木盒,開蓋便是刺鼻的藥味,“這是西域'牽機散',只需半粒就能讓蔡赟心口潰爛而死,不會留下毒理痕跡。“
與此同時,刺史府的三進院落里,劉琦正就著牛油燈研讀《六韜》。
案頭擺著三張羊皮地圖:第一張標著襄陽城十三處糧倉位置,第二張用朱砂圈出蔡氏姻親宅邸,第三張密密麻麻記著大牢的通風口、排水道走向。
雷軍送來的密報壓在硯臺下,紙角還帶著夜露的潮氣:蔡氏死士已在城南鐵匠鋪打造七把無紋短刀。“
公子,城西驛站傳來急報,江夏水軍副將連夜入城。“親衛呈上密封的竹筒,劉琦拆開火漆,抽出的絲絹上只有“卯初刻“三個暗語——這是他與朱躍約定的緊急信號,意味著蔡氏即將行動。
他指尖劃過地圖上的大牢標記,那里用墨線畫著雙環符號,正是諸葛亮留下的“八門金鎖陣“改良版。
轉頭對候在廊下的張成道:“去告訴陳明,把三號牢房的稻草換成浸過鵝血的,再在排水溝里撒上硫磺粉。“
見張成面露疑惑,又補了一句,“蔡氏若用迷煙,鵝血能破;若用水攻,硫磺自會警示。“
卯時三刻,襄陽城的更鼓剛剛敲過,西市的糧車隊伍突然失控。
五輛裝滿麩皮的牛車受驚狂奔,撞翻了街角的酒壇,濃烈的酒氣混著麩皮在青石板上燃起暗火。
巡邏的武侯剛要潑水,就見二十余個壯漢舉著“替天行道“的白布沖出來,人群中有人高喊:“蔡氏克扣軍糧,劉琦私通江東!“
劉琦站在刺史府角樓,看著城東騰起的黑煙,嘴角掠過一絲冷笑。
案頭的沙漏顯示還有兩刻鐘到辰時,他提起繡著玄武紋的披風,對身后的親衛道:“傳令下去,所有暗衛收縮至大牢周邊,準許蔡氏死士進入第三重門,但絕不能讓他們靠近水牢。“
大牢深處,蔡赟蜷縮在草席上,盯著石墻上跳動的火把影子。
突然聽見頭頂傳來鼠群跑動的聲響,他剛要抬頭,就見一塊浸著藥汁的糕點從送飯口滑進來。
正要伸手去拿,牢門外傳來陳明的暴喝:“把桶里的水潑到墻角!“
兩名獄卒剛將水桶潑向西北角,墻根突然騰起淡藍色火焰——正是硫磺遇水的反應。陳明握著環首刀沖進來,刀刃在火光中映出三個鬼鬼祟祟的身影:為首者袖口繡著蔡氏家紋,腰畔牛皮袋裝著的正是“牽機散“的藥香。
“果然是調虎離山。“
陳明反手將刀架在假獄卒脖子上,看著對方瞳孔驟縮的模樣,忽然聽見頭頂傳來瓦片碎裂聲。
十三名黑衣人破頂而入,手中弩箭卻被預先張設的漁網纏住,紛紛跌落在涂滿桐油的地面上。
劉琦此時正站在大牢天井的石拱橋上,看著下方如同困獸的死士。
雷軍帶著武侯從四面八方涌來,火把照亮了每一張驚惶的面孔。
他從袖中取出蔡赟的供狀,聲音在空曠的牢獄中回蕩:“蔡氏死士私闖刑獄,按漢律當處腰斬。但若如實供述,可免三族連坐。“
話音未落,就見東側陰影里閃過三道寒芒。
劉琦早有防備,旋身躲進石柱后,耳旁只聽見弩箭擦過甲胄的銳響。
這正是蔡瑁的親衛,用的是江東特有的三棱弩箭。
他抬手擊掌三下,預先埋伏在排水道的暗衛立刻射出鉤索,將試圖從水道逃脫的蔡瑁拽倒在泥濘中。
“蔡叔父深夜造訪,為何不提前通報?“
劉琦緩步走近,看著蔡瑁護甲上沾滿的青苔,“若我猜得不錯,夫人此時該在城南碼頭準備船只吧?“
他轉頭對陳明示意,后者從蔡瑁貼身衣物里搜出的,正是蓋著蔡氏印信的通關文牒,目的地赫然寫著“柴桑“。
蔡瑁癱坐在地,看著劉琦手中翻動的供狀,突然發現每一頁紙角都蓋著極小的玄武印——這是荊州軍機密信的標記,意味著蔡赟的證詞早已通過特殊渠道送往各郡縣太守手中。
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劉琦宴請襄陽士族時,曾特意展示過從曲阿繳獲的江東戰旗,原來那時就已在布局。
“你...你何時...“
蔡瑁的話卡在喉嚨里,看著劉琦眼中冷靜的光芒,突然明白這個看似文弱的公子,早在蔡赟被抓時就已算準了所有退路。
從故意泄露審案時間,到放任騷亂發生,再到在大牢布置多重機關,每一步都算準了蔡氏的急切與冒進。
辰時正刻,第一縷陽光穿透牢頂的氣窗,照在劉琦衣擺的暗紋上。
他看著被押走的蔡瑁,忽然想起諸葛亮離開時的叮囑:“治亂世如烹小鮮,需知火候,更需知人心。“
此刻掌心的供狀還帶著墨跡的溫熱,而遠處傳來的馬蹄聲,正是江夏水軍入城護駕的信號。
蔡夫人在城南碼頭等到天光放亮,才看見渾身濕透的家仆跌跌撞撞跑來。
“夫人,老爺...老爺被抓了...“
家仆話未說完就栽倒在地,懷里掉出的,正是劉琦讓人轉交的竹簡,上面用蔡瑁的筆跡寫著八個大字:“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她忽然想起三個月前在宗廟看見的場景:劉琦跪在祖先牌位前,親手為劉表擦拭靈位時的眼神——那不是悲傷,而是一種看透全局的冷靜。
此刻江風卷起她的鬢發,遠處傳來官差查封蔡氏商鋪的鑼聲,終于明白這場博弈從一開始,就不是蔡赟的生死,而是整個荊州的歸屬。
大牢深處,蔡赟看著獄卒送來的新被褥,忽然發現草席下藏著半塊燒焦的帛書。展開一看,上面用朱砂畫著蔡氏在江東的三個暗樁位置——原來劉琦早就通過秦超的暗衛,掌握了所有證據,卻故意讓蔡氏一次次出手,只為將整個朋黨網絡連根拔起。
當正午的日頭照在襄陽城樓上,劉琦站在城堞之間,看著街道上重新恢復的秩序。
雷軍遞來最新的軍報:濡須口的塢城已加固三重鹿角,甘寧的錦帆軍在江面布下三十里游船烽樓,而秦超的密信里說,江東士族的密使已在前往新野的途中。
他忽然輕笑一聲,指尖劃過城墻上新刻的“荊“字——這是今早工匠們剛完成的郡徽,比之前的“劉“字旗多了幾分沉穩。
遠處傳來更夫報時的聲音,驚起一群棲息在譙樓的寒鴉,而屬于劉琦的時代,正隨著蔡氏的覆滅,在這秋日的晴空下,緩緩展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