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態股權:中國合伙人分錢分權的新技術
- 羅毅 張杰 安柏靜主編
- 22字
- 2025-04-09 19:21:07
第二章 用最少的資源去撬動最大的利益:股權戰略
第一節 股權是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一、股權為什么重要
股權是當下的一個熱門話題,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人無股權不富”,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了解更多的股權知識。
擁有股權,就意味著成了公司的股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條規定,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也就是說,股東可以從公司經營中獲得經濟利益,可以分紅,公司做得好,蛋糕做得大,每個股東獲得的經濟利益就多;除了經濟利益,股東還可以參與公司的決策管理,通過運作公司實現事業理想。
法條小貼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四條 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基于股權的權利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其實還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細分為很多種。比方說,按照為了誰的利益來行使的這一標準進行劃分,那么股東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行使的權利就稱為自益權;為了維護包括公司和全體股東利益而行使的權利就稱為共益權。
在股權的各項權利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就是分紅權,即股東按照出資或所持股權向公司要求分配盈余的權利,這也是股東的基本權利。
至于是按照認繳出資比例,還是實繳出資比例,或是按照其他比例進行分配,都可以由股東之間自由約定。不過,只要有機會成為股東,如果公司發展好,利潤分紅就少不了。
更令人興奮的一點是,股權的價值往往是隨著公司的發展而呈幾何倍數增長的,如果有一天公司上市,股東手中的股權就成了他們實現財富自由的籌碼。
例如,阿里巴巴上市前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2014年,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確定發行價為每股68美元,首日大幅上漲38.07%,收于93.89美元,現股價102.94美元,股本僅為25.13億美元,市值達到2586.90億美元,收益率達百倍以上。相當于當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1422元。騰訊也是如此,當年1元原始股,通過上市變成了現在的14400元。
這樣的價值增長遠遠高于上班領工資,甚至高于大部分理財性投資。
在國內類似的例子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每天都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涌現到我們面前。我們不禁感嘆,資本市場的魅力如此巨大。但在此時,你也一定會感嘆,這里面最值錢的一個東西就是股權了,如果自己是這些公司的股東該多好,哪怕持有0.01%的股權都不得了。
這么值錢的東西,可真應了一句老話——物以稀為貴。股權是有限的,無論在哪家公司,而且不管這家公司發展得多么好,它的總量永遠只有100%,但很多人是沒有意識到的,不做股權規劃,一味地拍腦門送股權。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不同人會基于各種原因進入公司,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會逐漸發現自己所持有的公司股權越來越少,然而,當他后悔當初“分”出太多股權時,為時已晚。
二、成功的股權分配可以穩住軍心
公司成立后,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對股權架構進行設計。很多人會說是否有必要用到“設計”這個詞語,畢竟大多數創業者就是簡單地按照合伙人的出資分配了股權,并沒有什么“設計”在里面。這里有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是要建一座幾層的小樓房,可能不需要過多設計,但如果你是要建一座摩天大樓,那設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成功的股權分配一定是“當分則分”。每一份股權都要用到刀刃上,絕對不是見人就覺得是個人才,是個人才就送股權。一切都需要提前做規劃。
例如,蔡崇信在阿里巴巴創業之初加入,正是因為他對于阿里巴巴“十八羅漢”的股權分配問題做出了合理的設計,才使得所有合伙人都努力發揮自己所長,做出自己的貢獻。不得不說,阿里巴巴的成功有一部分一定是歸功于蔡崇信。他用他的分配機制讓每一位合伙人都覺得自己的貢獻受到了尊重,他們才愿意和阿里巴巴一起走下去,也才有了今天這個讓人驚嘆的互聯網帝國。
成功的股權分配一定綜合考慮了公司將來的發展需求。例如,會考慮到對高管、核心成員分類進行股權激勵,還會考慮到公司將來可能要做股權融資,從而對相應的股權進行預留。從這一點上來說,創始人的長遠眼光非常重要。
成功的股權分配不僅是股權在法律上的比例體現,更是企業在經營中各方利益分配的規則,這是股權設計最核心的內容。成功的股權分配可以用有限的股權資源調動合伙人、員工的無限潛能,協調好各方的利益,軍心自然也就穩定了。
三、失敗的股權分配如同誅心之劍
“千萬別跟最好的朋友合伙開公司。”這是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由佟大為飾演的王陽說出的經典臺詞。
這其實是很多企業家所認為的企業倒閉的原因。表面看是大家經營理念不合,但實際上深層原因還是股權結構不合理。
如果股權結構不合理,那么不管合伙人開始是不是朋友,最終都會變成“敵人”。股權分配問題對于創業企業來說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且,如果在最開始的時候沒有處理好,很可能為以后的創業失敗埋下隱患。
在創業的“蜜月期”股東們可能不會發生太大爭執,正所謂可以共患難,難以同甘甜。當創業到了一定階段,基本步入正軌時,尤其容易出現分歧,面對股權分配情況,誰也不服誰,可能最終的結果就是分道揚鑣,創業失敗。
股權的分配問題貫穿公司發展的始終,一旦沒有處理好,遲早有一天要出問題。失敗的股權分配,會于無形間“誅人誅心”,結局自然是人心渙散,團隊崩塌。
中國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更加講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一家公司要做好,“人和”同樣很重要。在企業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大都可以通過股權來體現。例如,合伙人需要持有股權從而擁有話語權,優秀員工希望持有股權從而擁有主人翁地位,投資人希望通過股權投資達到股權順利變現的目的。處理好股權分配就是處理好“人和”問題。
我們發現分股權有個規律:就是前期好分、后期不好分。前期往往有大把大把的股權往外分的現象,搞得股權像爛白菜一樣被“賤賣”,到后期項目做大了,急需要用股權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面臨這樣的情況:新的合伙人急著要股權,但是公司沒股權可發;老的合伙人的股權分得明顯不公平,可是誰也調整不了。時間一久,人心必變,結局就很明顯了。
當合伙人的能力愈發強大時,股權比例卻依然不變,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管自己多么努力,結果還是和剛創立公司的時候一樣。有些合伙人已經沒有最開始加入公司時那么努力了,甚至能力也不如自己,他們常常都只是在“假裝工作”,自己卻因為一開始的股權比例,就必須分得比他少。這樣的分配方法,任誰也受不了,有能力、會做事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遲早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