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政治制度史
- 陳高華 史衛民
- 3069字
- 2025-04-28 12:37:01
第三節 元代中后期的政治
鐵穆耳即位后,建元元貞(1295—1296)、大德(1297—1307)。在位期間,他基本上沿襲了忽必烈時代的各項制度,同時采取了停止對外用兵、減輕江南賦役等措施,社會矛盾有所緩和。江南風起云涌的反抗斗爭逐漸平息了下去,西北蒙古宗王因多年征戰勞而無功也息兵請和。因此,鐵穆耳以“善于守成”而著稱。[14]但他晚年身患重病,朝政掌握在皇后卜魯罕和一些親信手里。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鐵穆耳病死,廟號成宗。其子德壽先死,皇后卜魯罕打算垂簾聽政,另立安西王阿難答為帝。阿難答不是真金的后代,而是忽必烈另一子忙哥剌之子,關系比較疏遠。鐵穆耳的二哥答剌麻八剌有兩個兒子,長子海山,在北方領兵;次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原和母親答吉留在京師,成宗病重時,卜魯罕皇后心懷疑忌,命他們母子出居懷州(今河南沁陽)。這時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派擁立卜魯罕和阿難答,一派以右丞相哈剌哈孫為首,則主張立海山或愛育黎拔力八達。哈剌哈孫秘密派人分赴南,北,迎接愛育黎拔力八達和海山來京。愛育黎拔力八達和母親答吉先到大都,哈剌哈孫便和他密謀,在卜魯罕準備垂簾聽政的前夕突然采取行動,逮捕了阿難答等人。答吉傾向于立愛育黎拔力八達為帝,海山得知,心中不滿,率大軍南下,意在用武力奪取皇位。答吉、愛育黎拔力八達不得不讓步。這一年五月,海山在上都舉行的忽里臺上被擁立為帝。海山立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并且約定“兄弟叔侄世世相承”,即帝位在兩人及后代子孫中輪流。[15]
海山建元至大(1308—1311),在位時間短促。他“賜予無節,遷敘無法,財用日耗,名爵曰濫”;“流民未還,官吏并緣侵漁。上下因循,和氣乖戾”[16]。海山死,廟號武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嗣位,建元皇慶(1312—1313)、延祐(1314—1320)。愛育黎拔力八達“通達儒術”,注意用儒家學說來治理國政,這和以前的幾朝皇帝大不相同。即位之初,他力圖改正武宗朝政制混亂、財政枯竭的局面,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編纂律令,恢復科舉,頗想有所作為。但是,他的母親答吉干預朝政,答吉的私黨鐵木迭兒權傾朝野,胡作非為,愛育黎拔力八達對他們無可奈何,許多措施難以推行。在答吉、鐵木迭兒參與下,愛育黎拔力八達還改變過去的誓約,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將海山的長子和世封為藩王,趕出京師。在仁宗統治的末年,“水旱相仍,民不聊生”;“朔漠大風雪,羊馬駝畜盡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為奴婢”[17]。腐敗的政治加上頻繁的天災,社會矛盾趨于尖銳。延祐七年(1320)正月,愛育黎拔力八達死,廟號仁宗。太子碩德八剌即位,建元至治(1321—1323)。
碩德八剌是元朝除了世祖忽必烈以外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即位時只有18歲。起初,鐵木迭兒依仗答吉的勢力,仍然把持朝政,“貪濫譎險,屢殺大臣,鬻獄賣官,廣立朋黨,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18]。碩德八剌便提拔拜住為左丞相,與之對抗。拜住是開國元勛木華黎的后代,為相時23歲,不久,答吉和鐵木迭兒相繼病死,碩德八剌便專任拜住,推行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有:起用儒臣,加強法制,拯治學校,減輕賦稅,節省源費等。這些措施引起一部分蒙古貴族的不滿,而拜住對鐵木迭兒罪行的追究激起了后者黨羽的恐懼,于是便發生了“南坡之變”。至治三年(1323)八月,碩德八剌和拜住自上都開平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境內),一部分蒙古貴族、大臣發動兵變,將二人殺死。在兵變發生以前,策劃者與鎮守北方的晉王也孫鐵木兒(甘麻剌長子)取得聯系,約定事后推他為帝。“南坡之變”發生后,也孫鐵木兒便急不可待地在漠北稱帝。甘麻剌過去與鐵穆耳爭奪皇位失敗,現在他的兒子卻登上了皇位。在即位詔書中說:“惟我是薛禪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里合坐地的體例有,其余爭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19]從他的自我標榜中可以看出,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皇帝只能由忽必烈—真金的后裔中產生。碩德八剌廟號英宗。
也孫鐵木兒建元泰定(1324—1327)、致和(1328)。為了表示自己和兵變陰謀沒有聯系,即位以后立即把兵變的合謀者一一處死。在他統治期間,災荒仍然不斷發生,“水旱民貧”,流民不斷增多,邊疆民族地區“屢叛”,甚至“京師多盜”,社會日益動蕩不安。[20]致和元年七月,也孫鐵木兒在上都病死。[21]這時在大都掌握兵權的燕鐵木兒,過去是武宗海山的親信,他“自以身受武宗寵拔之恩,其子宜篡大位”,聽到也孫鐵木兒去世的消息,便動用手中掌握的武力,發動政變,占據了大都。武宗海山有兩個兒子,長子和世被仁宗趕出京師后,沒有前往指定的封地云南,而是自行前往北方邊塞之地;圖帖睦爾則在泰定年間受封為懷王出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后移居江陵(今湖北江陵)。燕鐵木兒因和世
“遠在沙漠,猝未能至,慮生他變”,便迅速派人從江陵將圖帖睦爾接到大都,在九月登上帝位,改元天歷(1328—1329)。[22]與此同時,也孫鐵木兒的親信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為帝,改元天順。這樣便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十月,上都投降。圖帖睦爾即位時宣布,自己稱帝是暫時的,“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23]。戰亂平息以后,他便派人送傳國玉璽給和世
,并迎接他南下。和世
立圖帖睦爾為皇太子。天歷二年(1329)八月,和世
到王忽察都之地,圖帖睦爾趕去相會。數日以后,燕鐵木兒將和世
毒死,奪了傳國玉璽,護擁圖帖睦爾兼程回到上都,重新稱帝。和世
、圖帖睦爾兄弟爭位和在此以前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之爭差不多,但后者以用皇太子的辦法而得到和平解決,前者則導致了暗殺。這場骨肉相殘的悲劇,說明了元代統治集團為了皇位進行的爭奪越來越殘酷。詩人為此寫道:“當年鐵馬游沙漠,萬里歸來會二龍。周氏君臣空守信,漢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璽傳三讓,豈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灑淚,世間骨肉可相逢!”[24]
圖帖睦爾能戰勝敵手,并從兄長手中奪得帝位,應歸功于燕鐵木兒。重新即位以后,他完全受燕鐵木兒操縱。元朝制度,同時設丞相兩人或數人,共議國事。圖帖睦爾為了表示對燕鐵木兒的尊重,“下詔命獨為丞相以尊異之”。詔書中說:“宜專獨運,以重秉鈞。”“凡號令、刑名、選法、錢糧、造作,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同時他還統領侍衛親軍中的色目精銳部隊。元朝建國以來,丞相權力之大,以燕鐵木兒為首。因此,他能“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25]。燕鐵木兒是欽察人,欽察是游牧于烏拉爾河到黑海以北草原上的部落,蒙古西征時,許多欽察人歸附蒙古,來到中原。由欽察人組成的軍隊以驍勇善戰而聞名,燕鐵木兒的祖、父都在抵御西北蒙古宗王的戰斗中立有功勛。元朝中央的侍衛親軍中有一支專門由欽察人組成的衛軍。欽察人在元代被視為色目的一種。色目軍隊在元代中期軍事活動及統治集團內部斗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掌兵的色目將領在元代中期政治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是元代中期政治生活與前不同的特點。
圖帖睦爾先后建元天歷、至順(1330—1332)。在元朝歷代皇帝中,他大概是受漢文化熏陶最深的一個。即位以后,建奎章閣,集中儒臣文士講究藝文治道;編《經世大典》,記載有元一代制度;等等,在文化上頗有貢獻。但朝廷大權完全掌握在燕鐵木兒及其家族手中,政治腐敗、財政困難、社會動蕩。云南蒙古宗王舉兵,當地各民族響應;海南、廣西接連發生民變。至順三年(1332)八月,圖帖睦爾病死,廟號文宗。臨死前,他為王忽察都事件懺悔,認為自己犯了大錯,遺命立和世之子為帝。[26]和世
有二子,長妥懽帖睦爾,次懿璘質班。燕鐵木兒為了便于控制,立年方7歲的懿璘質班為帝,但其數月后即病死。不得已,只好迎立原來貶逐在外地的妥懽帖睦爾為帝,時年13歲。即位前約定,妥懽帖睦爾死后應傳位給文宗之子燕帖古思,“若武宗、仁宗故事”[27]。燕鐵木兒因荒淫過度在新帝即位前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