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忽必烈與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1215—1294)是蒙哥之弟,在青年時代他就注意選用漢族知識分子,了解漢族傳統文化,特別是治國之術。蒙哥汗即位后,命他管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4],他便把自己的營帳從漠北移到漠南,屯駐在金蓮川,后來就地建造城市,定名開平。所謂“漢地”指的是原金朝統治的北方農業區。自從金朝滅亡后,“漢地”便為大小軍閥所割據,他們奉蒙古大汗為君主,但在自己管轄區各行其是,專生殺之權。因此,“漢地”的各種制度是很混亂的。蒙古國統治者關心的是平時從“漢地”征發賦稅,戰爭時征調軍隊,其他則很少過問。窩闊臺汗時期,契丹人耶律楚材(1190—1244)任必阇赤(書記),曾提出定賦稅、籍戶口等一系列主張,實際上是希望重新推行中原傳統的政治制度,即所謂“漢法”。由于一些蒙古貴族、色目官僚的阻撓和反對,他的主張只有部分得以實現。到了脫列哥那皇后攝政時期,耶律楚材受到排擠,“憤悒以死”[5]。他的一些已經付諸實施的主張也大多廢止了。忽必烈管理“漢地”后,在部分地區實施改革,推行“漢法”,取得明顯的成效,但也因此招來了蒙哥汗的疑忌,不得不交出了管理“漢地”的權力。盡管如此,這些實踐使他懂得了推行“漢法”進行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在登上汗位的《即位詔》中,忽必烈指出,蒙古建國以來,“武功迭興,文治多缺”,表明了自己加強“文治”的決心。[6]所謂“文治”,指的就是“漢法”,就是要推行中原原有的各項政治制度,改變混亂的局面。他在即位之初,便建元中統(1260—1263),這是中原的傳統,改變了蒙古國的慣例。后來,又改元至元(1264—1294)。接著,他“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7],沿襲宋、金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機構、監察機構和軍事體制,取消官員的世襲制而代之以遷轉之法,定賦役,頒俸祿,整頓戶籍,建立學校,等等。至元八年(1271),又建國號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8],“元者也,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9]?!按笤本褪亲畲蟮囊馑迹匀寮医浀錇閾?,表明了忽必烈決心按中原傳統制度來建立大一統的國家。這樣,大蒙古國便為大元所代替。在建國號前后,忽必烈在原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新城,并在至元九年命名為大都,定為元朝的首都;開平則早已命名為上都,成為元朝皇帝的夏都。過去蒙古國的都城哈剌和林,是一座草原城市(今蒙古國后杭愛?。?。都城移到農業區內,主要也是適應推行“漢法”的需要。
先有大蒙古國,后有大元國(朝),元朝自蒙古國發展變化而來,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明初編的《元史》,便包括蒙古國和元朝兩個時期的歷史。后代所說的元朝,一般也都把蒙古國包括在內??梢哉f,元朝有廣、狹二義,廣義的元朝,包括蒙古國在內;狹義的元朝,自忽必烈創建時算起。蒙古國與元朝,有繼承延續的關系,但是也必須看到,兩者存在明顯的區別。蒙古國是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以哈剌和林為首都的、地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國家,元朝則是以大都為首都的大體上以今日中國版圖為主體的國家;蒙古國的政體是游牧君主體,而元朝則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由于忽必烈推行“漢法”,北方的統治得到鞏固,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忽必烈繼續進行前代大汗的未竟事業:滅宋。自1274年起,他發起大舉進攻。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陷;1279年,南宋流亡政權滅亡。元朝實現了南北的大統一。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對峙的歷史,并使許多邊疆地區納入同一中央政權統治之下。元朝管轄的范圍,“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10],規模之大,是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在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元朝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樣空前規模的統一,進一步密切了我國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邊疆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都得到加強。統一還有助于經濟生活的活躍和發展。但是,元朝的統一是統治者用暴力手段實現的,在統一過程中,充斥著血腥的屠殺和無恥的掠奪,各族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全國統一以后,忽必烈在行政、軍事、財政、監察等各方面采取了許多的措施,旨在鞏固統一的局面,加強對各族人民的統治。這些措施大多是效法前朝的,但也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創新,例如行省制的建立。但是,忽必烈對于南、北制度的差異并未完全加以統一,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承認原有的區別。此外,還保存了不少蒙古原有的制度。忽必烈確立的政治制度“規模宏遠”“為一代之制”,元朝后來的諸帝基本上承襲下來,沒有大的變動。[11]
統一以后的元朝,是個多民族國家。元朝政府以法律形式劃定民族等級,制造民族矛盾,這便是四等人制。所謂四等,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即草原上的蒙古族。色目既不是民族也不是地域的名稱,而是各色各目即各種類之意,當時以此來泛指蒙古以外我國西北各族及其以西的各族人。漢人與漢族并非等同的概念,漢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和契丹、女真、渤海等族及云南、四川兩地居民。南人又稱蠻子,指原南宋境內(四川除外)的居民。在此以前,金朝有女真、渤海、契丹、漢人四等之分,元朝顯然是以金朝制度為榜樣并根據具體情況作了調整。民族等級的區分在蒙古國時期已經存在,但四等人制的正式確立則應是全國統一以后的事。四等人在政治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重要官員只能由蒙古、色目充任,在入仕的途徑上,蒙古人、色目人得到種種優待,漢人、南人則受歧視。在法律上,四等人也是不平等的。同樣的罪行,量刑輕重不同。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只能申訴,不許還手。蒙古人毆死漢人,只需征燒埋銀,并罰出征;漢人毆死蒙古人就要處死。忽必烈雖則采用“漢法”,但他在政治活動中是很注意貫徹四等人制的。他真正信賴的是蒙古的貴族;依靠和重用的是一些有才干的色目人。至元二十二年(1285),他曾對丞相說:“此事汝蒙古人不知,朕左右復無漢人,可否皆自朕決。汝當盡心善治百姓,無使重困致亂,以為朕羞。”[12]有的記載說:“自世祖以后,省、臺之職,南人斥不用。”[13]其實,就是在世祖時代,南人任省、臺負責人,是很個別的,就是漢人,也為數不多,至于樞密院更不用說了。利用民族矛盾,進行統治,是封建統治者特別是少數民族統治者慣用的手段,忽必烈可以說是個典型。以后的元朝諸帝都繼承這一方針。四等人制的實施,是元朝政治生活的特點之一。
即使在統一以后,戰爭仍是相當頻繁的。忽必烈接連對境外的日本、占城、安南、爪哇、緬甸等國用兵,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不少是渡海遠征。這些戰爭是非正義的,大多以失敗告終。西北和東北的蒙古宗王,出于家庭之間的仇恨和其他原因,紛紛起來向忽必烈挑戰。忽必烈不得不在北方和西北派駐大量軍隊,并委派重臣和皇子坐鎮,他自己也曾一度親自出征。龐大的軍費支出,再加上對宗室諸王、大臣的臣額賞賜,以及接連不斷的土木營建等,使得國庫空虛,財政入不敷出。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忽必烈便重用善于理財的人當政,開始是阿合馬,后來有盧世榮和桑哥。他們采用各種手段榨取錢財,負擔最后都落到百姓頭上,江南百姓所受壓迫和剝削尤其深重。因此,江南在統一以后不斷爆發起義,最多時一年達400余處。全國的統一并沒有帶來太平盛世,社會仍然動蕩不安。
忽必烈采用“漢法”,建立皇太子制度,立嫡子真金為太子。但真金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病死,皇位繼承又成了問題。真金嫡妻有三子,即甘麻剌、答剌麻八剌、鐵穆耳。答剌麻八剌死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次年,鐵穆耳被立為皇太子。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病死,廟號世祖。四月,在上都召開選舉皇帝的忽里臺。盡管鐵穆耳已具有皇太子的身份,他的長兄甘麻剌仍然提出了挑戰,而且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只是由于真金皇后闊闊真和權臣伯顏等人的堅持,鐵穆耳才得以即位,甘麻剌則統兵鎮守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