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元代政治制度史
  • 陳高華 史衛民
  • 3225字
  • 2025-04-28 12:37:03

第四節 后宮與東宮制度

成吉思汗建國后,立蒙古弘吉剌部人孛兒臺旭真為正后,并規定弘吉剌部“生女世以為后,生男世尚公主,每歲四時孟月,聽讀所賜旨,世世不絕”[98]。元朝各帝,后來仍按成吉思汗的規定,大多以弘吉剌部人為正后(或稱大皇后)。[99]除弘吉剌部外,蒙古亦乞列思、伯牙烏等部,亦與黃金家族保持通婚關系,并產生過皇后。至順四年(1333)八月,欽察人燕鐵木兒女答納失里被立為皇后,乃是在權勢威逼下破壞舊制的特例。元統三年(1335)七月,伯顏鴆殺答納失里于上都。后至元三年(1337)三月,弘吉剌部人伯顏忽都被立為皇后,又恢復了傳統的做法。[100]

在正后之下,蒙古大汗乃至元朝皇帝還立有若干皇后,稱為二皇后、三皇后等,或者直接在名字后面加上皇后稱號,并且有若干妃子。成吉思汗時設四大斡耳朵,由正后及其他皇后、妃子分守。斡耳朵即宮帳,“元君立,另設帳房,極金碧之盛,名為斡耳朵,及崩即架閣起。新君立,復自作斡耳朵”[101]。每個斡耳朵都配有專門的怯薛歹等人員?!白蕴嬉院?,累朝所御斡耳朵,其宿衛未嘗廢”[102];“國制,累朝行帳設衛士,給事如在位時”[103]。忽必烈亦設了四大斡耳朵,以后的皇帝所設斡耳朵數目不等?!拔佣洹睂嶋H包含雙重含義,既指皇后、妃子所居宮帳,又指后妃等占有和繼承財產、私屬人口的組織形式。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元朝時先后設置四所總管府和一所都總管府管領。忽必烈孫甘麻剌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被封為晉王,鎮守漠北,“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不久又專設內史府作為管理機構。世祖及以后諸帝斡耳朵,在皇帝及皇后去世后也設專門機構管理,如長信寺(世祖)、長慶寺(成宗)、長秋寺(武宗)、承徽寺(仁宗)、長寧寺(英宗)、寧徽寺(明宗)、延徽寺(寧宗)等,各寺設寺卿(正三品)、少卿(從四品)等官職。[104]

在位的皇后,至世祖時仍用斡耳朵組織形式進行管理,具體事務多由宣徽院處理。成宗元貞二年(1296)二月,設立中御府,[105]專掌中宮財賦及番衛之士等務。大德四年(1300)九月,中御府改為中政院,設院使(正二品)、同知(正三品)、僉院(從三品)等職。[106]

在蒙古國乃至元朝時期,皇后的政治影響不可忽視。在正式的朝會、宴飲時,皇帝與皇后并排坐在“御榻”上,[107]顯示出皇后地位的崇高。皇后還可就朝政等發表見解。尤其是皇帝去世后,皇后的作用更為突出,或者“臨朝稱制”,或者指定帝位繼承人。世祖朝之后,元廷亦實行了冊封“皇太后”的制度,并為皇太后建立了專門機構徽政院?;照旱脑O罷,基本取決于皇太后的存否,只有英宗即位時的撤罷徽政院,是針對皇太后答吉欲立他人為帝而采取的報復行為,答吉為此“飲恨成疾”,不久死去。[108]由于在制度上始終沒有明確限制皇后干預朝政的規定,加上游牧社會對婦女財產、地位尊重的傳統習俗,造成了元朝皇后、皇太后干政乃至擅政的突出特點。

為解決帝位繼承人問題,忽必烈引入了中原王朝的建儲制度。中統三年(1262)十二月,忽必烈封第二子真金為燕王,守中書令;設立樞密院后,又以燕王兼判樞密院事。[109]忽必烈還特設太子贊善等職,[110]為實行建儲制度做準備。至元十年(1273)二月,真金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仍兼中書令、判樞密院事。九月,設宮師府,置詹事等官屬38員。[111]十一年四月,建東宮。至元十九年(1282)十月,設詹事院,“備左右輔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1員,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2員,吏屬62員。另置宮臣賓客、左右諭德、左右贊善等職。隨后又設置了典醫署、典寶監、掌儀署、家令司、府正司、延慶司等詹事院下屬機構。[112]

至元十六年(1279)七月,“世祖以新取到侍衛親軍一萬戶,屬之東宮,立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始建東宮侍衛軍。[113]至元二十一年(1284),樞密院又奏準將札剌亦兒、弘吉剌、亦乞列思、忙兀、兀魯兀五投下探馬赤軍劃歸東宮,設蒙古探馬赤總管府。次年,改為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114]這兩支衛軍,由詹事院直接管領,不同于直屬樞密院的其他衛軍。

真金的政治傾向頗接近于漢人儒士,元廷中的漢人官員自然希望他能夠早日插手朝政,但真金生性謹慎,雖有中書令和兼判樞密院事的頭銜,并不過多涉足朝政大事的決斷。至元十六年十月,道士李居壽乘作醮事之便,向忽必烈建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預國政?!焙霰亓彝?,下詔皇太子參決朝政,規定“凡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及百司之事,皆先啟后聞”[115]。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發生的阿合馬被殺事件,參與者打出了皇太子的旗號,引起忽必烈對真金的猜忌。后來又有人建議年邁的忽必烈禪位給皇太子,忽必烈大怒,真金憂懼成疾,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二月病死。[116]至元三十年(1293)六月,忽必烈將“皇太子寶”授給真金第三子鐵穆耳,[117]實際上就是指定鐵穆耳為帝位繼承人。但忽必烈去世后,仍有人起而與鐵穆耳爭位,靠了伯顏等人在忽里臺上的彈壓,鐵穆耳才得以即位。

忽必烈的建儲試驗雖然沒有成功地解決帝位繼承問題,但畢竟給后人留下了皇太子制度的模式。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成宗鐵穆耳封母伯藍也怯赤為皇太后,改東宮為隆福宮,詹事院為徽政院,又于同年八月將東宮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和東宮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改為隆福宮左、右都威衛使司,并隸徽政院掌管。[118]大德九年(1305)六月,成宗立子德壽為皇太子,復置詹事院。同年十二月,德壽病死,詹事院亦撤銷。[119]

武宗海山的即位,得力于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幫助,所以海山登基后不久便冊立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大德十一年六月),復立詹事院總理東宮事務。[120]海山對愛育黎拔力八達先入大都主掌朝政并不滿意,冊立他為太子也是極為勉強的。按照世祖朝東宮設立衛軍的舊例,本應盡快為新太子建立一支東宮衛軍??墒窃谥链笤辏?308)正月武宗提出以中衛親軍萬人立衛率府,屬于東宮時,愛育黎拔力八達認為“世祖立五衛,以應五方,去一不可,宜各翼選漢軍萬人,別立一衛”之后,近一年沒有消息。直到至大二年正月,武宗才下令樞密院選軍編成東宮衛軍,二月正式立皇太子衛率府,統侍衛親軍萬人。[121]詹事院官員欲自署軍官,遭到詹事丞王約的反對。眾人問道:“東宮非樞密使耶?”王約回答:“詹事,東宮官也,預樞密事可乎?”也就是說,詹事院不應該侵奪樞密院委任軍官的職權,而皇太子兼樞密使實際上是虛銜。不久,詹事院又提出東宮應按舊制設左、右兩衛,請求增設蒙古侍衛軍為右衛率府。任職太子家令的柏鐵木兒向愛育黎拔力八達進諫道:“兄為天子,弟居東宮令中書、受樞密,軍民之政莫大于是。今復立衛,自歧為二,必啟嫌隙,惟熟慮之。”王約亦云:“左衛率府,舊制有之,今置右府何為?諸公宜深思之,不可累儲宮?!?a id="w122">[122]擴大東宮衛軍可能引起武宗的猜疑,成為兄弟公開反目的導火索,所以柏鐵木兒、王約堅決反對。

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子身份即位為帝,于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立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但到了延祐六年才在詹事院下健全了左、右衛率府兩支東宮衛軍的建置。[123]碩德八剌即位后,將東宮衛軍交給樞密院代管。[124]

從武宗到英宗,建儲制度起到了緩沖帝位繼承糾紛的作用。但自“南坡之變”后,帝位爭奪激烈,各帝雖有立皇太子之舉,但在即位問題出現后往往不被承認,引起爭執甚至武力對抗。文宗時,改詹事院為儲慶使司,后又改為儲政院。[125]順帝即位后,于至正六年(1346)四月立皇太子宮傅府,但當時還未正式冊立皇太子。至正九年十月,立端本堂為太子學宮,置諭德、贊善等職。至正十三年六月,罷宮傅府,復立詹事院,正式冊封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詹事院設詹事3員(從一品)、同知2員(正二品)、副詹事2員(從二品)、詹事丞2員(正三品)等職,由中書省右丞相脫脫兼詹事。原來隸屬于資政院(順帝時為第二皇后奇氏所建官署)的左、右都威衛,亦劃歸詹事院之下,[126]詹事院大體上恢復成了世祖時的制度。至正十八年(1358)之后,皇太子與奇后多次密謀內禪,沒有成功。至正二十七年八月,詔命皇太子總天下兵馬,為皇太子立大撫軍院,秩為從一品,設知院4員,同知2員,副使、同僉各1員,實際上是想用大撫軍院來取代樞密院行使職權。次年閏七月,罷大撫軍院,不久太子即隨順帝北逃。[1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康市| 杭锦后旗| 土默特左旗| 高阳县| 团风县| 鄂托克前旗| 喀喇| 安新县| 新竹市| 云霄县| 玉林市| 石屏县| 体育| 霍邱县| 渑池县| 独山县| 平阴县| 海口市| 桂阳县| 长兴县| 柳河县| 旌德县| 宜春市| 同江市| 思茅市| 安阳县| 永济市| 龙海市| 融水| 茂名市| 长春市| 渝中区| 浮梁县| 新乐市| 全南县| 洱源县| 宿州市| 玛曲县| 宿州市| 平原县|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