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之際名教愛情劇研究
- 崔武杰
- 7931字
- 2025-04-24 20:23:04
二 婚宦并重之人生追求
名教愛情劇在形式上繼承了傳奇劇本多描寫才子佳人婚姻愛情的特點,但與一般才子佳人劇相比卻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二者對待科舉功名的態度及對科舉內容描寫的豐富與否。在其他才子佳人劇中,科舉只是男女婚姻能夠獲得美滿結局的重要條件,所以盡管在劇中,書生最后都能獲得滿意的科舉功名,但與科舉自身有關的描寫卻不多。名教愛情劇則不同,科舉成為劇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幾可與愛情婚姻相上下,由是整個劇本呈現出婚宦并重的特點。“夫大眾因緣,歷千萬劫,不過婚宦兩種。舍是則大地無傀儡也。”[7]
此處作者明確點明,大眾之因緣,人生之追求,無論經過多少變幻,其核心與最終落腳點只歸結在婚宦二者身上。除此二者外,人生其他問題都不能與人生產生根本性的影響與利害關系。人生一切努力,其最終目的也是為解決此二者。將婚宦二者作為人生的最終追求與目的,并在戲曲的創作中被開宗明義地提出來,確實是名教愛情劇的特點與普遍性認識。
(小生)哥哥,俺想婚宦二字,確系前定。小弟都以無意得之,也算一生奇事。至于哥哥,琴曲為媒,月華助巧,千秋佳話,實所罕聞。[8]
(老旦)兒嚇,我想人生在世,惟有婚宦二字最為緊要。功名不妨早遲,惟有室家二字,勢在不可緩圖。你只管悠悠忽忽,不肯就婚,教我做娘的如何放心得下。[9]
“婚宦”并提在名教愛情劇中真稱得上是無處不在。由于將婚宦二者當作人生的最終目的與追求,于是名教愛情劇在情節上就形成一個陳陳相因的套路。其具體表現是,在劇作第二折男主人公上場的自報家門中,總要把自家婚姻與功業的現狀或想法都詳細陳述一遍不可。當然由于劇中人物的實際情況不同,其陳述的側重點也存在一些差異,但在內容上,婚宦并提則是絕不會有任何例外的。如下面這幾個例子:
小生龍驤,字化之,東吳人也。先君授河北參軍,母親姚氏封桐鄉縣君。小生不幸,父母早喪,喜得父僚胡招討撫養到今,正是仳離孤影,孟浪微蹤。玉樹琳瑯,謾道清時物采;金莖沆瀣,從夸經世文章。方今國運式微,胡塵云擾,意欲上書闕下,少展才猷,奈值乘輿播遷,未可造次。哎,又道天付我才終有用,人生際遇幾時來。向與胡公子作伴讀書,只是此人頑劣多端,薰蕕少合。胡公有女,名曰弱妹,天姿俊雅,性質聰明,貌堪閉月羞花,巧擅描鸞刺鳳。小生欲締秦晉之盟,奈無冰月之便,故此逡巡,未遂所愿。這也不在話下。[10]
小生楊玨,字兩玉,嘉興秀水人也。筆花噴雨,才欺繡虎三千;墨浪傾天,腹飽賓龍十二。情癡自任,書僻人稱。北邙凄夜月,垂髫見背椿萱;南溟阻秋風,弱冠未攀桂杏。圖紆青拖紫,笑英雄匣底未積得幾貫爛鈔臭銅;望倚翠偎紅,恨女子隊中止排下一團膻脂膩粉。因此將致君澤民的經濟賠詩酒,去董治那無主溪山;把思云夢雨的風流貰癡愁,來唱隨這有情花草。[11]
龍驤與楊玨二人對婚宦皆有強烈的愿望,但卻無一能實現,故而婚宦兩事皆在積極追求之中,因此在并提婚宦時,二者并重,其分量無甚差別。
小生姓陳名宜中,字文瑞,漢中人也。先父成都刺史,與周萬里指腹連姻,二十年來未得娶配。欲赴京試,囊篋蕭然。正所謂楊億未逢,空賦凌云之志;孟嘗不遇,誰彈長鋏之歌。近聞奸佞當權,公道晦蝕,此國家傾頹之兆,豪杰隱遁之秋。雖抱長卿之學,終貽季子之嗟。故此收拾琴書,前來城固圓清寺內借寓,早晚溫習經書,以待科試。[12]
(生)小生姓梅名玉,字德溫,籍本江北,家寓吳中,父任春官,母世杭郡。不幸椿萱早逝,親故寥然。止有義姨柳母,越水吳天,久沉魚雁;及聘荊妻薛氏,弱齡多病,未遂鸞凰。自笑此身好似孤云片月,野鶴山麋。僅喜世誼稍厚,足供山水盤桓;天分頗高,不乏科場揮灑。客歲回籍訪親,叨魁本省鄉榜。途膺寒疾,頓沮北征。自幸余生,將辭一試。奈我岳父大人期我衣錦歸娶,強我力疾起行,奈何,奈何![13]
與龍楊二人皆無著落相比,梅玉與陳宜中則有所偏重。梅、陳婚姻雖有著落,但皆因意外而不知結合在何時。而欲使婚姻順利,科舉功名又是必備的條件。陳宜中家道衰落,而妻子乃官宦小姐,故而只有得中科舉,方能保持住門當戶對的結合條件。此外,陳宜中胸懷大志,對功名很是重視。梅玉與陳宜中不同,其婚姻受阻是因其岳父功名心頗重,特意將功名作為婚姻的必備條件。這種現實下,陳、梅就把功名作為人生頭等大事來完成,因此雖婚宦并提,但其重點偏向宦的一邊。
名教愛情劇中婚宦并重現象不僅與時代相關,更與中國儒家文化傳統相關。中國古代是典型的男權社會,男子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力與地位。同時中國又是典型的宗法制社會,具有家國同構的特點。與宗法制緊密結合的是繁瑣嚴密而又等級分明的倫理道德體系。如果說封建社會中,女子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貞節,那么男子則是忠孝。忠是對國家而言的,因為君主是封建國家公認的法理代表,所以中國古代忠君與忠于國家是合二為一的。在忠的具體要求上,儒家思想要求知識分子“立德、立功、立言”,或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積極入世,心懷天下,關心民生疾苦,最終實現國富民安、天下太平的盛世。從政時,嚴于律己,清潔廉明,不貪不腐,要敢于同一切不合理的現象和邪惡勢力作斗爭。對君主,在為其服務、分擔治國重任的同時,亦有查漏補缺、積極進諫的義務。而要實現上述要求,就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也即進入官場,成為統治階層官僚群體中的一員。對此,聞一多先生在《賈島》一文中有過精辟的論述:“老年中年人忙著挽救人心,改良社會,青年人反不聞不問,只顧躲在幽靜的角落里做詩,這現象現在看來不免新奇,其實正是舊中國傳統社會制度下的正常狀態。不像前兩種人,或已‘成名’,或已通籍,在權位上有說話做事的機會和責任,這般沒功名、沒宦籍的青年人,在地位上職業上可說尚在‘未成年’時期,種種對國家社會的崇高責任是落不到他們肩上的。越俎代庖的行為是情勢所不許的,所以恐怕誰也沒想到那頭上來。有抱負也好,沒有也好,一個讀書人生在那時代,總得做詩。做詩才有希望爬過第一層進身的階梯。詩做到合乎某種程式,如其時運也湊巧,果然溷得一‘第’,到那時,至少在理論上你才算在社會中‘成年’了,才有說話做事的資格。”[14]而明清兩代國家規定讀書人沒有一定的功名,不允許過問國家、社會的利弊,“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15]。由于封建國家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而且為官具有豐厚的現實利益回報,因此不論是為了實現人生理想抑或是為了獲取實際利益,仕宦都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首要的人生追求。因此名教愛情劇中,除了在自報家門中婚宦并提之外,重視功名科舉的描寫處處可見。而鼓勵書生參與科舉之人的身份更幾乎遍及書生的一切倫理關系,如父母、兄弟、朋友、妻子及其娘家人。
【商調過曲】【二郎神】攜書硯,去從師,要精心歷煉。我老邁,空開雙白眼。只為青春懶惰,不能勾篤志鉆研。你十載若能成大冕,不枉我老年來箕裘有顯。意惓惓,須當佩服斯言。[16]
【引】(外上)窮經究古家聲繼,愧年衰,且味書中味。(生)爹爹拜揖。(外)罷了。我兒,你學業有成,家聲望你再整,不可懶惰,須當勉勵。(生)謹依爹爹嚴命。(外)你且聽我道,
【宜春令】承先業,誦世徽,論貽謀,一經訓伊。蕓窗努力,少年須把光陰惜。照劉向太乙懸藜,披典冊內藏深秘。吾家累代箕裘,望伊相繼。[17]
這是父親對兒子科舉功名的愿望。他們要求兒子珍惜光陰,用心讀書,不要偷懶,荒廢學業。
(老旦扶起介)我兒,聽我道,
【仙呂過曲】【太師引】你把硯磨穿,準備青錢選。紹箕裘,青緗幾篇。好惜著光陰如電,向螢窗股刺頭懸。有日中原捷戰,似九萬鵬程飛遠。(生合)男兒志,名揚姓顯。怎肯守窮居,抑郁負青年。[18]
母親將光宗耀祖的希望全寄托在兒子的科舉上,所以希望他懸梁刺股,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可見在劇中,父母的最大愿望就是兒子能在科舉功名上出人頭地,從而實現光宗耀祖、累世書香的心愿。而為了能取得科舉的成功,他們勉勵孩子要立大志向,成大事業,要珍惜光陰,懸梁刺股、囊蟲映雪,刻苦攻讀,決不可放縱青年心性,因貪圖游玩或懶惰懈怠而荒廢學業,拳拳之心,讓人感慨。
(老旦)我半世孤燈,喜教得你五車學富。你十年螢火,滿圖個一第名成。如今試期已迫,只是那得盤纏,上京應舉。(生)哎,便是這般說。
【繡帶引】【繡帶兒】驀忽地,愁腸百轉,幾回蹙損眉尖。我半世孀,不得教子成功。你十年苦,不得姓揚名顯。悲酸。
【太師引】蹉跎,只合凄涼限,何日得家宜室歡。愿穹蒼早垂見憐,何苦困男兒,埋沒林泉。[19]
且住,今乃大比之年,試期在即,總然不就婚姻,也要功名著意。我欲待寄書一封,促他應試,又不知身在何方。我那兒嘎,教我做娘的好不放心也。[20]
正因重視功名,所以任何妨礙科舉功名的行為或不利條件,都會讓年邁的父母為之傷心焦急不已。而因此產生的憂愁則長時間糾結于父母心中,難以排遣。然孔子明確說“父母在,不遠游”,上京應舉來回往返大約得數月,長時間遠離父母自然對孝道有所妨礙。但在面臨忠孝兩難全的情況時,做父母的都以忠君為最終選擇,即便是兒子最終背上不養雙親的名聲也在所不惜。
(外)早至京邸,可以溫習經史,且免途中風雪之苦。(小生)甘旨缺奉,不敢遠離。(外)我年未衰邁,山水自怡。我兒努力功名,切勿掛念。[21]
老夫今日為送孩兒秋試,因想人家門第后人要緊,我看孩兒才學,也盡可去得,未識今秋能僥幸否。論來如今還是七月初旬,試期尚遠。只為要他先到省下潛心幾時,故此著他早去。[22]
當然,書生心中對科舉成名的榮耀是極其渴望的。他們認為顯親揚名才是對父母的最大孝敬,聽從父母安排參與科舉才是忠孝兩難全時最正確的人生選擇。而為了一時孝敬父母,不肯科舉,放棄功名,使父母、家門永遠湮沒無聞才是人生最大且真正的不孝行為。
(旦)官人,唾手功名,固丈夫之能事;溺情恩愛,豈賤妾之所為。當此黃榜招賢,正合云程思奮。只是婆婆年老,誰問寒暄。(生)卑人豈不知母老妻嬌,若不順親應試,怎免不孝遺譏。況桑弧蓬矢,以射四方,示有志于天下也。卑人才兼文武,正當吐氣揚眉,庶幾名成親顯,豈可寒窗困守乎。[23]
(生)哥哥,爹媽晨昏侍奉,兄弟自能上心。只愿哥哥秋榜奪取高魁,報到衙齋,添多少氣象。顯親揚名,此更是大孝。[24]
為了所謂的大孝,周云拒絕妻子的好意,上京應試,結果因落第羞于回鄉,導致家中無以生活,最終母親在貧寒交迫中亡故,年輕貌美的妻子也在惡棍調戲下為保貞潔自刎,其結局之凄慘比《琵琶記》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孝、小孝皆成云煙,使人在慨嘆之同時,亦為科舉仕宦之魔力所折服。
(小生)賢弟,你,
【御林晚鶯】年猶少,須志堅,肯終為鎩羽憐。豈可一戰失利,遂墜其志。況縹緗鄴架千函擅,向蕓窗勉旃,照藜輝草玄,長安有日看花遍。(生)這自然有的,何必慮他。(小生)莫把功名看得輕了,謾俄延,菁華一擲,空自感寒氈。[25]
皇甫曾科場鎩羽而歸,于是整日留情于山水、酒色之中。這種帶有自甘墮落色彩的行為使兄長皇甫冉很憂慮,因此勸他要自強不息,再接再厲,而不能一蹶不振,虛度人生。
(老生)別來連歲,且喜賢侄已是偉人了。只不知近日用功若何?(生)叔父在上,小侄幼讀父書,兼攻韜略,論文便作賦吟詩,論武便彎弓擊劍,只是末學未精,還求叔父指教。(老生)好賢侄,自此文武全才,取功名如拾芥耳。[26]
父親的朋友,自身的世叔,分別多日,再次相逢,所關心的不是其他,而是“近日用功如何”。這里說的用功自然是針對科舉功名而言的,因為下文郭子儀明確說“取功名如拾芥耳”。
(小生)小弟心上,與兄一樣相思。只是功名要緊,倘得僥幸,何求不得。難道小弟就不想靄娘,愛在心上,功名不可失。[27]
面對朋友的勸告,書生們顯然把愛情放在人生大事的第二位。因此從表面上看好像愛情、功名的重要性不分上下,但在骨子里科舉功名才是書生人生中最刻意追求的東西。只要獲得功名,就會“何求不得”,這“何求”中自然也包括愛情與婚姻。如此一來,愛情實際上已變成功名仕宦的附屬物了。此則材料在處理愛情、仕宦關系的態度上,最能體現名教愛情劇與以《西廂記》為代表的一類愛情劇的區別。在名教愛情劇中,仕宦對書生的重要性是凌駕于愛情之上的,而這在《西廂記》中是難以想象的。其實名教愛情劇對待科舉功名的真實態度,在《靈犀佩》中被蕭鳳侶一語道破:
小生蕭鳳侶,字云儀,信安人氏。青春虛度,正賈生入洛之年;白璧堪嗟,抱終軍請纓之志。所喜小生陳平之貌,美如冠玉。興公之賦,聲似擲金。獨憐風月情懷,不慣寒酸氣味。今當大比,科考案已發到縣,眾友都去打聽,小生名字未知入彀否,不免也去走一遭。正是爭名猶奪利,奔走敢辭勞。[28]
“爭名猶奪利,奔走敢辭勞”,正是中國古代讀書人面對功名時的真實寫照。
孝是對家庭而言的,主要是父母與子女間的倫理關系。孝的內容很廣泛,而娶妻延續后嗣是最核心的要求之一。“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29]“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30]中國古代男女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備條件。舜不告而娶顯然違背了封建禮法。但因舜父母品行惡劣,告而后娶存在困難,所以孟子認為舜為防止無后所做的不告而娶行為是合乎禮制的。由此可見,無后與父母之命相比較更為重要。而要延續家族,就必須結婚生子。婚姻是解決后嗣問題的唯一途徑,所以古人對男女婚姻極為重視,而婚禮更成為整個禮制的根本。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婿執雁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蓋親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婿授綏,御輪三周,先俟于門外。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31]
重視婚禮的言論遍布于《四書五經》之中。儒家認為婚姻不僅能解決男女結合、延續后嗣的問題,而且符合禮制的婚姻還是治國的核心條件。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公曰:“寡人雖無似也,愿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聞乎?”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32]
婚姻之所以會成為治國的核心條件,是因為古人認為夫婦是一切倫理關系的前提,是五倫之首。有夫妻才會有父子、兄弟,有父子、兄弟才會出現家族內部尊卑分明的格局。《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33]由于中國古代家國同構,因此將尊卑制度擴展至國家層面,勢必會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正因為婚禮關乎國家整個倫理制度的安危,所以中國歷代王朝對婚禮都特別重視。盡管各王朝婚禮具體細節不同,但最根本的要求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禮程序等卻沒有差異,如明代,“《禮》云‘婚禮下達’,則六禮之行,無貴賤一也。朱子《家禮》無問名、納吉,止納采、納幣、請期。洪武元年定制用之”[34]。
名教愛情劇對男女婚姻的認識并沒有超出孔孟以來的局限,依然停留在合兩姓之好,以繼宗廟后嗣的范圍之內。
【前腔】(小生)玩月庭中先寓意,會筵暗里藏機靈。丸獨弄,非良計,怎學那孤鴻獨自棲。才子佳人天配偶,又何須苦執疑。有夫婦,然后有父子、君臣、朋友、昆弟,今姨若此苦執,舟恐獲罪莫大焉!
(旦)愿聞其罪。(小生)易尊奇耦,詩美關雎,禮重夫婦。姨之所為,得罪圣訓。況三山才奇年妙,而又閥閱相衡,失今不為,請勿復敢見矣。(旦)業志已立,決難從命。……(占)姐姐之志,世無此事,亦無此理,任性為之,三綱絕矣。(旦)何謂便絕了三綱?(占)儒道中無此,佛法披緇削發則有之。妾家世服儒訓,吾姐背父訓言,堅宗佛法,是絕父子之綱;陰陽不偶,內外無倫,是絕夫婦之綱;不孝無后,是無臣民矣,是絕君臣之綱。請除佛法之外,指出一個古人,也似姐姐不曾許人、不曾配人,而竟不字者,妹子再不敢勸了。[35]
《玉丸記》中,姐妹對婚姻的態度很不相同。妹妹對婚姻持贊同態度,所以早已締結鴛盟,而姐姐卻一直小姑獨處。面對姐姐不肯嫁人的態度與行為,妹妹與妹夫都堅決反對,想盡一切理由與辦法勸其改變初衷。至于妹夫、妹子所持的基本理由是“易尊奇偶,詩美關雎,禮重夫婦”。儒家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陰陽兩面所組成,就動物來說,鳥有雌雄,獸有牝牡,而人則分男女。世界要想完成陰陽轉化,向前發展,就必須按照陰陽搭配的原則進行,孤陰不長,孤陽不生。既然人分男女,又必須男女結合才能完成人類繁衍的任務,那么所有的男女都有婚娶的義務。而獨身主義者顯然違背了自然的基本法則,所以是錯誤的,必須改變的。此外,獨身主義對封建國家的倫理道德也構成危害和挑戰。“有夫婦然后有父子、君臣、朋友、昆弟”,獨身自然構不成夫妻,沒有夫妻也就不存在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衍生的倫理道德關系,自然也就把三綱破壞無余,“堅宗佛法,是絕父子之綱;陰陽不偶,內外無倫,是絕夫婦之綱;不孝無后,是無臣民矣,是絕君臣之綱”。何況按照孟子的觀點,“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36],自覺婚嫁、為人父母乃是男女生來就有的本性。由此可見勸說者所持之理由固出于儒家婚姻本有之觀念,其勸說之最終目的也仍然是為維護封建綱常倫理關系。
(小生)小弟聞得迎取年嫂到京,特來拜賀。(生)多謝。正是室家之樂,也是人生第一事。年兄,不知肯聽小弟的管見么?(小生)愿聞。
【紅納襖】(生)我羨你玉京游方少年,我羨你畫屏間多妙選,問溫家應覓乘龍眷,效楊生須尋種玉田。為甚么詠周詩尚余窈窕篇,為甚么掩章臺未描眉黛淺。常聞得不孝三條,無后當憂也,早難道醉枕書囊只獨眠。[37]
(旦)我且問你,此去天目山有多少路程?(生)有一百余里。(旦)要去我和你同去。(生)只怕岳母不允。(旦)這個不難。只說要去天目山仙姑廟中了還香愿,兼求子嗣,我母親必然見允。[38]
在《鸞記》劇中,杜羔認為婚姻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故勸說溫庭筠娶妻成家,以避免不孝無后的狀況。而《五鬧蕉帕記》中,因為封建閨范反對女子出游街市,所以龍驤擔心岳母不允許妻子出遠門,但胡弱妹卻為自己出門找到了合理的理由——求子嗣。由此可見,婚姻真是古人最為重視的兩大人生任務之一,其合兩姓之好以繼宗廟的地位與作用真可謂高而且重矣。
由于夫婦是五倫之首,夫妻間的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整體的倫理綱常能否正常運行,所以儒家要求男女一旦結合就應終生相守、不離不棄,而對夫妻反目、隨便離異等則深表反對。故而古人多以休妻為恥,法律對于夫妻離異也設置種種障礙。
小生鐵中玉,表字挺生,直隸大明府人也。父親官拜御史,母親石氏,隨任京師。因小生落落寡合,見事又敢作敢為,恐招嫌惹事,所以留在家下。但我面如傅粉,心同煉鐵,雖采藻芹,猶虛琴瑟。只因素性不喜偶俗,以夫婦五倫之首,一諧伉儷,須守白頭。倘造次成婚,茍非淑女,勉強周旋則傷性,若棄之則又傷倫,安可輕議。[39]
鐵中玉雖渴望婚姻,但因怕所娶非偶,所以就采取謹慎的態度來對待。由此可見,婚宦并重的人生追求是名教愛情劇在處理科舉與婚姻關系時所共同采用的方式,而其本質則是中國古代男子忠孝原則在戲曲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