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之際名教愛情劇研究
- 崔武杰
- 2954字
- 2025-04-24 20:23:04
一 有助教化之創作宗旨
作為禮教的代名詞,名教本身包含著教化的要求。但因名教愛情劇是在明清之際產生的,因此劇作在描寫男女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時,難免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明末個性解放思潮及《牡丹亭》等進步劇作的影響,從而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這點可從一些劇作的男女主人公通過自由戀愛結合在一起的事實予以證明,也可從個別劇中父母對兒女的自由戀愛持贊同態度來加以解釋。但是從劇作自身的基本思想立場而言,其落腳點卻在于教化,或者說宣揚封建忠孝節義思想。
《錦箋記》者,記梅、柳伉儷之終始也。豈譚風月、資?笑而已哉。抱真先生憤世破情,特為是以垂閨范耳。其曰世誼親昵,懲結義也;曰詞箋召釁,禁工文也;曰慕德耀、感乞兒,謂內言外言毋出入也。游觀當戒,何論僧尼寺庵,即家園難免窺覘;眼色易牽,寧獨淫僧狂客,即性女亦自垂情。兼以三姑六婆,奸詭萬狀,捷如姚江,嚴如帥府,且為籠絡透漏,況其他乎。若夫勵操全盟,割愛忘妒,捐軀代選,安分辭榮,節義兩全,詎不稱美。而自衒自售之婦,徒取殺身辱名,觀者莫不惕然哉。此先生作記意也。[1]
在此序中,作者明確指出劇作家的寫作目的應是關注世道人心,以求能有助于教化,激發人之忠孝節義之心,而加強女子的閨范教育是需要特殊強調的。必須教育婦女們珍惜名節,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不與男子攀親認故,不游走街市,不將閨中筆墨傳與外人,不與三姑六婆交往,不妒忌,不爭名利,能夠舍生取義。堅決反對戲曲創作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欣賞要求而去展現男女的悲歡離合、邂逅佳話。至于劇中所描寫的風月談資、風流韻事,都是作者應予以批判的對象。因為按照作者的看法,這些都容易讓男女之間產生私情,從而做出悖禮亂德、敗壞名節之事。
傳奇之與填詞家有異乎?曰:有。詞以摹情,傳奇以諭俗,意亦頗主勸懲,固三百篇之支裔也。自忠孝節烈一變而為柔情曼聲,而俠骨剛腸化同繞指。議者不無誨淫之慮,而銅將軍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蘇學士亦以貽譏。二者聚訟,余有以平之曰:發乎情、止乎禮義,好色不淫,怨誹不亂,兼風雅而為騷。即仿遺騷而為歌曲,斯莫尚矣。昔人以《西廂》化工,《琵琶》畫工,二書至今幾與貝葉同珍,蘭臺同壽。而命意各殊,俱臻絕頂。如《琵琶》之繪真婦孝子固已。崔張會冥,妖艷絕世,而李禿翁讀之,以為是必有大不得意于君臣朋友之際,乃始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信斯言也。是將與香草懷君,笙醴悟主同一思致。噫,安在柔情曼聲而不足以揚忠孝、旌節烈也哉。[2]
這里作者不僅明確說戲曲的主要目的在于諭俗、教化,而且還從儒家的樂教觀點出發,具體闡釋戲曲的教化原則與途徑。針對一般人認為傳奇多寫男女愛情,因而容易誨淫誨盜的憂慮,他認為戲曲是《詩騷》的自然演變結果。由于《詩騷》都具有通過男女之情來反映忠孝節義、推行社會教化的功用,因此戲曲也具備通過男女之情來宣傳忠孝節義、推行社會教化的積極作用。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遵守詩教發乎情,止乎禮義,好色不淫,怨悱不亂的基本原則。只要戲曲滿足上述要求,那么男女之情、柔情曼聲傳達給人們的就不是單純的男女之情,而是通過男女之情所表現出的忠孝節義等。而人們在欣賞戲曲時,所接收到的也不僅是戲曲本身的聲容與情節故事之美,還有戲曲所傳達的忠孝節義觀念等。
《南華》一編,最幻之書也。晉人一塵,至幻之態也。瓊島仙侶,洞簫吹月,朝折扶桑,暮宴瑤池,極幻之談也。瞿曇優缽,馴象騎獅,幡蓋飄飖,雨花繽紛,盡幻之象也。其所謂神道而設教者,天龍八部,牛鬼蛇神,刀山油鑊,湯鼎鐵鋸,墮之則入無間,升之則上九天,羽節導迎,仙真侍衛。謂幻乎,恐報施之理有之;謂有乎,則又惝恍而不可執也。總之皆所以示教也。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圣人出,憫斯世斯民之愚蒙舉世盡夢也。故以身立范,而又著為《五經》《四子》之書,以醒世而啟迷焉。故天下群然而知向也。知綱常名教之為重,則群趨于臣忠、子孝、弟悌、友信之一途,知詩書禮樂之可遵,斯共習于仁義道德之一說。世道由此,乃有紀綱;政治由此,乃有法度。人性乃有大奸大佞、亂臣賊子之是務去。所以兵刑靖而國勢昌,和氣流行而天休滋至也。雖幻也有不幻者存焉,天下事未可盡以戲觀也。此吾名教之說也。[3]
作者通過戲曲是現實的文學表現這一特點來闡釋戲曲的教化作用。《莊子》、魏晉玄言、佛書等都有借寓言或通過譬喻來說理、教化的傳統。儒家圣人及其著作則從自身出發,以身作則來喚醒民眾,宣揚仁義道德、忠孝信悌,批判大奸大惡,以圖通過禮樂教化實現天下太平、和氣流行的社會局面。戲曲則將二者結合了起來,采用佛道幻化的說理形式,闡釋著孔孟忠孝節義的治世道理。所以戲曲所反映的不是男女愛情的幻的形式,而是由幻的形式所承載的忠孝節義觀念,人們通過欣賞戲曲所獲得的也不是虛幻的、熱鬧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男女之情,而是通過情節、人物、情感所展現的忠孝節義觀念及行為。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并非是戲曲家本人的觀點,而是為劇本作序跋之人的認識。盡管他們的觀點相對集中且具有代表性,所闡釋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劇作家本人,但畢竟不是劇作家自己的話語,因此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討論名教愛情劇的創作宗旨時,更應重視作家自己的觀點。
【北后庭花】(小生)您道一家兒享榮華,是那樁,都只是長春子的擔當。道您骯臟世界隔天堂,特兀的咱同來下降。您休認仙家道理不尋常,左右是人家的比方。則要您為臣的忠與良,為子的孝著爹與娘,為夫的柔與剛,為婦的端與莊,為兄的和與光。能者納祉與祥,不能者罹災與殃。[4]
這里單本明確地說自己寫作《蕉帕記》的目的是要讓人嚴格遵循封建五倫十義的倫理道德要求,做到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順,兄友弟恭,朋友誠信。由于五倫十義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最核心部分,因此只要五倫和諧就必然會形成教化大行、天下安寧的局面,而遵守五倫十義的人也能因此獲得福祉與吉祥。而不能遵守、違背倫理道德者自然就會受到處罰,災難臨頭。
【春云怨】堪嗟世事,但罄竹南山,無從屈指。文官愛錢,武官愛命,空自百年養士。虜騎縱橫,滿朝震恐,天下無一人義士。克剝民脂,奸蒙圣聽,今古皆如此。若讀《鴛鴦絳》院本,要識盡忠盡孝,勸懲俱至。廣智、廣謀、張小二,造意設機,圖財致命。奈世上,于今半是張氏兩眸,楊生一第,天公分定焉爾。[5]
作者對文官只知作奸犯科,剝削百姓,中飽私囊的丑惡嘴臉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也對武官愛命,從而不能抵御外敵入侵的懦弱無能行為表示出極大的憤慨。由此出發,作者直接點明《鴛鴦絳》的創作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戲曲教化來改變這種腐敗、墮落的現實,教育人們盡忠盡孝,向善懲惡,從而出現“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理想太平社會。
如果說《鴛鴦絳》是從君臣父子的忠孝角度進行教化,那么李漁的《凰求鳳》則把教化的對象放在了追求愛情與美滿婚姻的男女身上,體現的是夫婦的倫理道德要求。它要求男女在選擇配偶時,必須嚴格遵守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原則,決不可為滿足自己的邪淫之心,褻瀆他人妻女,從而做出干犯名教,自毀或敗壞他人名節的丑惡行為。
【余文】淫邪有報今方信,妻妾外莫生別釁,做一部不道學的傳奇勸化人。[6]
結合作者及其朋友、后人對名教愛情劇創作宗旨的論述,可知此類劇本盡管存在反封建的積極因素,但卻沒能從根本上走出封建教化的范圍,所以將有助教化作為其根本特征是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