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現代詩接受的瓶頸與疏解
幾經考量,終于堅定如下理念:不做教科書樣板——面面俱到、完整規范,寧可突出問題意識,力爭幾點新意;削減背景、常識、史料的譜系堆砌,避免“引橋”過長而焦距模糊;更不以西方接受反應理論做亦步亦趨地移用,只是將其合理內核“植入”研究過程,偏重“拿來主義”視界下對本土經驗的應用性跟進;主要是從具體的接受實踐梳理中,拎出最苦惱的難題,加以辨析,即緊緊圍繞現代詩接受的“三性”——特異性、開放性、有界性展開。以此為軸心,是考慮到接受的范圍實在太廣泛,需要有所側重。基于接受的特異性是接受基礎,接受的開放性是結果,而接受的有界性是對結果的必要“保護”與“限制”,故而三個環節構成接受的緊致鏈條,做三個層次推進,也自然成為整體框架——上、中、下三編體例。
上編梳理接受的“多端變頻”,首先是對中西詩歌接受理論進行粗略比較,側重古今詩歌接受差異的辨識,在此背景下體察現代詩這一文體的“變色龍”特征,究竟為何難以“進入”和“進入”后的變化多端,涉及眾聲喧嘩與影響因子,涉及接受的準入、沉默、瓶頸及“再造”;涉及接受的最大“煩惱”——晦澀及有效或無效,最后導向具有“終極”意義的接受經典化。
如果說接受的變頻主要由文體的特異性引起,那么接受的“無邊開放”則來自接受主體的“發酵”,所以中編瞄準接受主體這一“始作俑者”:討論接受主體“分型”后的“感染·引致·闡釋”三大效應;描述接受主體“切分”“區隔”所導致的大眾與精英的涇渭接受格局;辨識接受主體進入高級階段,有關“強制闡釋”出現的“負”問題;推舉接受主體的常規手段“誤讀”與“細讀”;探底接受主體的心理機制、以個人趣味為中心的接受趨勢、以“闡釋共同體”為接受前提,從而在整體上提出接受的“啞鈴”圖式。
無邊的開放不能沒有節制,需要謀求某種“制約”機制。下編標示的“有界性”,意在集中探尋好詩的接受響應及其相應的“品級”梯度。首先梳理百年新詩接受路況,厘清接受誤區;重返接受的“細化”方案——以心動為主導的“四動”響應,并導向“接受坐標”——縱軸上的文本生成性與橫軸上的接受響應度的平衡。繼而分為五等接受梯度,以完成“最后歸屬”。但愿這樣的思路與安排,能走出目前接受的混亂、止步于“無邊”的分散的細讀格局而自我陶醉;經由“品級共同體”,求取最大化的接受“公約數”。
每種研究都有它的長處、短板與不易解套的“死結”。現代詩接受的最大難題和最容易被質疑的地方,集中在下面三種反對聲音,也是本接受論能否推進的節點。
第一種聲音:由于個體差異太大,現代詩接受根本無法達成共識,所謂“混亂”,乃屬正常局面,無須“平復休整”。既然已認可讀者是接受中心的上帝,那么“每一個人都是標準”的提法,也不是不可以成立的。
第二種聲音:所謂接受的“四動”響應,因為完全起源于生理學上的“心動”,充其量它只是個心理標準,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詩美接受標準。
第三種聲音:接受既然無法量化,那么建立所謂的接受尺度、標準是極其危險的,也是完全不可靠的。
針對上述質疑聲音與研究瓶頸,這些年來筆者在有關研討會、筆會,多次深入與同道交流對話,抉瑕摘釁,反復推敲,試做以下回應。
(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確是接受的規矩又是難題,但我們不妨采用“闡釋共同體”或“品級共同體”這樣的“虛擬”平臺——在同一歷史時區、相近板塊中建立互相協商、妥協,具有“相似性家族”的對話,來削減、包容差異,即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共識前提下,自覺某些約束,從而以某種共同體身份,抵御接受的“無邊無際”和絕對的相對主義。
(二)人類一直以來都把心、腦器官“捆綁”在一起,“心動”實際上作為“腦動”的晴雨表,心腦是一起“并列”工作的。換句話說,心動是腦動的替代物,這使得表面上是心動的心理反應,內里依然可以指向科學意義上腦動的——關乎精神、意識、情感的活動。既然心動的心理響應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大腦活動的真相,表達了精神、意識、情感上的整體傾向性,那么通過“四動”的大小、強弱不等的反應,完全有可能出示接受的最后判斷。
(三)藝術接受總是主觀的模糊感受,不能精確量化,但并不意味著就不能對審美接受做出“細化”響應。我們嘗試用一種折中方案——粗放式的“品級”系列來代替精雕的“刻度”。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但畢竟還是存在哪幾條路徑更為合理、在理——的取舍路況。一種參照如若能被某些群體認同,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有好的論域,還需配套好的方法論。本項研究注意在基礎理論中“集中采蕊”,“為我所用”;加強“田野調查”,且將話語言說與可操作性結合一體;適當加入科學主義成分,增強實證,體現為某些圖示、數據、公式、報表的量化運作,以及問卷、訪談、調查的輔助(計有自制圖示16幅、公式4個、引用數據17份、問卷調查6次、影印4件)。雖然模糊是詩歌的本性,但適當量化有助于問題的凸顯。同時多次采擷典型個案,從特殊中歸納普遍,在普遍中提煉特殊,讓多樣化的實證更具說服力,也讓枯燥的文字多一點“在場”感。[12]
接受的最后歸宿,是指向好詩的接受尺度與品級,關鍵是解決文本客觀性與接受主觀性的辯證。在虛擬的接受坐標上構筑“品級共同體”,經由“協商”“妥協”,形成接受序列。首要問題是解決詩與非詩的界限,然后再叩問詩的好壞、高低、優劣之分。作者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現代詩的接受是個無底洞,每一層、每一次探觸,都是“高低不平”,硬要從中踩出幾個腳印,不顧虛浮或踏實,只因那洞口透出來的微光太過誘人,蘊含的謎底時時發出感召。今后,我們仍將與同道們一起,朝著那個方向繼續求道砥礪。
[1]管見所及,1983年就有單篇譯介《論文學接收》(馮漢津),專著譯介也接二連三,有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1987)、簡·湯普金斯等《讀者反應批評》(1989)、沃爾夫岡·伊瑟爾《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1991),姚斯《審美經驗論》(1992)、費什《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1998)等。綜合性研究論文集更有三十多種,劉小楓《接受美學譯文集》、張廷探《接受理論》、湯普金斯選編、劉峰等譯的《讀者反應批評》是其中的佼佼者。
[2]21世紀以來,“接受”“反應”理論的碩博士學位論文還有:趙亞珉《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博士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01年;王林生《姚斯的“期待視野”說》,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曹小南《接受美學中的審美經驗理論》,碩士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08年;蘇芊芊《上游的作者,下游的艾柯》,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賀曉武《虛構詩學——以伊瑟爾文學思想為基礎》,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7年;李知《現代視域下的中國傳統味論》,博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8年;李士軍《費什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黑龍江大學,2009年;東雪《論沃爾夫岡·伊瑟爾的文本觀》,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2012年;鐘觀鳳《現代性視域下的西方接受美學理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魯東大學,2015年;等等。
[3]馬大康:《接受美學的中國之旅》,《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4期。
[4]概貌性綜述成果,有馬大康《接受美學在中國》,樊寶英《近20年接受美學與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綜述》,劉上江、劉紹瑾的《闡釋學、接受理論與20年來中國古代文論研究述評》,陳文忠《20年文學接受史研究回顧與思考》,等等。
[5]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1年。
[6]轉引自張曉梅《葉嘉瑩詩詞批評及詩學研究述評》。《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
[7]徐克瑜:《詩歌文本細讀藝術論》,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另有少數涉及外國詩歌接受的,如高中甫《歌德接受史(1773—1945)》、金絲燕《文學接受與文化過濾——中國對法國象征主意詩歌的接受》等。
[9]孫玉石:《中國現代解詩學的理論與實踐》,《現代解詩學的公共原則》第一章第四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吳思敬:《詩歌鑒賞心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相關博士學位論文還有:竇可陽《接受美學與象思維:接受美學的中國化》,吉林大學,2009年;欒慧《中國現代新詩接受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伍明春《現代漢詩的合法性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鄧曉成《現代性視域中的大眾化詩潮:1917—1949》,蘇州大學,2006年;李兵《文學誤讀研究》,南京大學,2007年;成海鷹《文學欣賞倫理研究》,2009年;張延文《世紀之交的詩歌傳播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等等。
[12]接受研究,勢必涉及心理學,本研究本該涉及某些心理學分支(構造的、機能的,生理的、潛能的、實驗的),但考慮到現代腦科學、實驗心理學、微心理分析、認知心理、神經生物學、行為主義學科,依然很難對詩歌接受的“黑箱”“黑洞”做出強有力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加上本人在這些學科方面末學膚受,故而在心理學的縱深度上暫告闕如,有待后來者深延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