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現狀及文學傳播學構建

從學理上說,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是文學生成與發展的物質載體。但是歷史對某種精神思想的選擇總是受其傳播媒介等物質性條件的制約,新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也必然對其所傳播的內容進行新的選擇。因此,可以說傳播是文學生成、變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機制。多種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的交叉、并存及相互轉化,必然帶來詩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轉移,從而導致詩歌內容和形式的變化,促使詩歌創作觀念的變革。漢魏六朝時期詩歌題材的拓展、語言體式和結構形式的變化、詩歌觀念的形成等詩歌領域的變革均與漢魏六朝詩歌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有內在的聯系,如建安風骨的形成離不開曹氏父子“宰割辭調”,尤其是曹植詩歌“事謝絲管”等傳播媒介的變化;梁武帝對吳歌西曲的接受、改造以及吳歌西曲在宮廷的傳播助推了齊梁宮體詩的興盛;等等。因此,近幾十年來的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日益受到學術界重視,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 近二十年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概貌

近二十年來的古代文學傳播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上、下)[1]、王兆鵬《宋代文學傳播探原》[2]、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3]、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4]、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論》[5]、柯卓英《唐代的文學傳播研究》[6]、王金壽《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概論》[7]、錢錫生《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8]、陳水云《唐宋詞在明末清初的傳播接受》[9]、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10]、吳淑玲《唐詩傳播與唐詩發展之關系》[11]、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系研究》[12]、馬麗婭《文化傳播視野下的先唐說唱文學》[13]、陳景周《蘇東坡詞歷代傳播與接受專題研究論稿》[14]等專著都是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重要成果。關于古代文學傳播的研究論文數量更多,其內容涉及先秦至元明清各階段,詩歌、詞曲、小說、戲劇、散文等各種文體均有論及。可以說,古代文學的傳播研究幾乎涵蓋了從上古到近古的各體文學。此外,還有對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理論探索,如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研究的思考》《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15],曹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主體》《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目的與功能》《論中國古代的文學傳播思想》[16]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大學成立了“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中心”,并出版了《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17],組織召開了多次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出版了會議論文集,如《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2010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2014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等,有力推進了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的進程。[20]從研究對象而言,元明清小說、戲曲的傳播研究顯得比較突出,無論在研究廣度還是研究深度上都超過了其他文體,其次是唐宋詩詞研究比較深入,先秦漢魏六朝的詩歌傳播研究則顯得有些薄弱。

在古代詩歌的傳播研究方面,唐宋詩歌的成果比較豐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過了先唐。吳淑玲《唐詩傳播與唐詩發展之關系》從唐詩傳播條件、唐詩寫本傳播版式、唐詩傳播渠道、傳播意識、傳播趣尚、傳播范圍等角度對唐詩傳播問題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梳理和論述,最后還論及了唐詩傳播與唐詩發展之關系。柯卓英《唐代的文學傳播研究》第三章“唐代詩歌的音聲傳播”,對唐詩的音聲傳播方式、傳播主體及接受內容進行了分析。從研究論文看,吳承學《論題壁詩——兼及相關的詩歌制作與傳播形式》[21]、徐明《杜甫題畫詩的傳播學觀照》[22]、馬承五《唐詩傳播的文字形態與功能》[23]、王運熙《白居易詩歌的分類與傳播》[24]、胡振龍《唐代的詩歌傳播方式與傳播特點》[25]、劉磊《從歷代選本看韓孟詩派之傳播與接受》[26]等論文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王兆鵬《宋代的“互聯網”——從題壁詩詞看宋代題壁傳播的特點》《宋代詩文別集的編輯與出版——宋代文學的書冊傳播研究之一》[27]等論文則是宋詩傳播研究的代表。

先秦詩歌傳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詩經》《楚辭》的傳播研究上。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對周代禮樂制度下詩歌的傳播系統、春秋賦引風氣下《詩》的傳播、戰國時代《詩》的流傳及特點、戰國時代《詩》在各諸侯國的傳播以及儒家詩教與《詩》的儒學傳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力圖揭示周代官學之《詩》演變為儒家經典《詩經》的歷史過程。王金壽《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概論》也從傳播動因、傳播媒介、傳播方式與途徑等方面分析了《詩經》 《楚辭》的傳播問題。主要論文有王小盾《中國韻文的傳播方式及其體制變遷》[28]、陳水云《先秦時期詩歌的傳播》[29]、崔富章《十世紀以前的楚辭傳播》[30]、周建忠《楚辭在韓國的傳播與接受》[31]等。

漢魏六朝詩歌傳播研究是相對薄弱的環節。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有兩章分別論述《楚辭》在兩漢的傳播與接受情況。王金壽《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概論》有“樂府的傳播”章節。代表性的研究論文,大致有如下一些:張可禮《建安文學在當時的傳播》[32]分析了建安文學傳播途徑、傳播范圍、傳播效果等問題。王玫《建安時期文學的接受與傳播》[33]在分析互贈詩文、相互品評、配樂歌唱及編撰文集等幾種建安時期文學接受與傳播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建安時期重文輕筆等“期待視界”所導致的詩歌題材、體裁及創作手法的更替。李正春《論六朝詩歌的傳播與接受》[34]認為,六朝逐漸發達的造紙術為詩歌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酬唱贈答、歌伎樂工傳唱、題壁與編選詩文集等活動為詩歌的傳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徐習文《南朝詩歌的傳播方式與特點》[35]分析了南朝相互贈詩、借助評論、書面抄寫、口頭傳播等詩歌傳播方式,認為南朝詩歌傳播既有文化傳播的共性,又有南朝文化圈層的時代特點。并在《傳播過程對南朝詩歌創作形態的影響》《傳播方式的演變對南朝詩風的影響》[36]等論文中分析了南朝詩歌在傳播過程中對詩歌再創作的影響,以及傳播方式演變對詩風的影響問題。查屏球《紙簡替代與漢魏晉初文學新變》[37]討論了書寫載體變革對文學的影響問題,認為漢魏晉初文學文本載體的簡紙并用與相互轉換,及紙寫文本正宗地位的確立、文本傳播方式的革新,提升了文學的價值,增強了文學的抒情性,而文本形式的轉換也導致了傳統文本流傳的失序。此外,蔣方、張忠智《論楚辭文體在魏晉六朝的傳播與接受》[38],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歌謠的傳播》[39]分別討論楚辭體與歌謠在魏晉六朝的傳播情況。

從音樂傳播的角度研究漢魏六朝樂府詩也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五四”以來出現了許多重要學術成果,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40]是新中國成立前的代表,王運熙《樂府詩述論》[41]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代表。近年來有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42],趙敏俐等《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43],吳大順《魏晉南北朝樂府歌辭研究》[44]等成果均不同程度涉及樂府詩的表演及音樂傳播問題。下面是幾篇關于樂府詩傳播研究的代表性論文:廖群《廳堂說唱與漢樂府藝術特質探析——兼論古代文學傳播方式對文本的制約和影響》[45],趙敏俐《漢樂府歌詩演唱與語言形式之關系》《歌詩與誦詩:漢代詩歌的文體流變及功能分化》[46],吳大順《魏晉南北朝文人歌辭傳播與詩歌史意義》《魏晉南北朝文人歌辭的演唱及其文化功能》[47],曾曉峰、彭衛鴻《試析漢樂府文事相依的傳播特點》[48]等。截至目前,尚無漢魏六朝詩歌傳播研究的專著問世。

二 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三種類型

上述研究成果,若從研究思路和研究重點來看,大致有古代文學傳播史論、古代文學的傳播學解讀和古代文學傳播學建構論等幾種類型。

如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主要梳理了《莊子》《楚辭》在秦漢、魏晉、六朝及中唐的傳播與接受情況,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論》也是從傳播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建安文學從建安到宋元時期的傳播接受情況,屬于古代文學傳播史論范疇。王兆鵬《宋代文學傳播探原》主要探討了宋代詩文的單篇傳播、書冊傳播、詩詞的題壁傳播和詞的歌伎傳播等傳播方式與傳播效應,以及“潤筆”與文學商品化、名流印刻、圖畫傳播等特殊傳播方式的傳播效應問題,既有明確的傳播學視野,又立足于宋代文學的具體生態,拓展了宋代文學研究領域和視野;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則主要運用傳播學理論和視角分析明清小說研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如《方言與明清小說及其傳播》分析小說的方言形態及方言對小說傳播的影響,《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分析小說插圖對文本閱讀的引導及插圖對小說文本傳播的促進作用等;吳淑玲《唐詩傳播與唐詩發展之關系》主要從唐詩發展與唐詩傳播關系角度梳理了唐詩的傳播生態。這些成果則屬于古代文學的傳播學解讀范疇。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柯卓英《唐代的文學傳播研究》、王金壽《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概論》等著作更多的是以傳播學概念和理論,從傳播媒介、動因、主體、方式、類型、效果等角度分別梳理《詩經》《楚辭》《漢樂府》及唐代文學、明清戲曲小說的傳播,試圖建立古代文學的傳播學框架,屬于古代文學傳播學建構論范疇。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論文也大致可以分為這三種研究類型。

這三種類型在研究內容上各有側重,對推進古代文學傳播學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若從最終歸宿來看,第一、第二種類型,應用傳播學的理論和視角,最終解決的是古代文學問題,其學術旨趣和歸宿在古代文學。而第三種類型,更多的是運用傳播學理論和概念對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及其活動細節進行傳播學觀照,其學術的歸宿更多地屬于傳播學,所謂的古代文學傳播學,對于古代文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往往被忽略。

三 交叉與借鑒:傳播學與文學傳播學的關系

傳播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主要通過對信息系統及其各部分的結構、功能、過程以及互動關系的考察,探索、發現克服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的科學方法,找到社會信息系統良性運行的機制,推動社會的健全發展。如何提高信息的傳播效果是其根本立足點,西方主流傳播學的理論構架也主要是圍繞傳播效果而建構的,其社會科學的性質十分鮮明。[49]信息傳播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凡有生命存在就有傳播,文學活動作為信息傳播活動之一,自然屬于傳播學研究的范疇。

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其《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了文學藝術活動的四要素:藝術家、作品、世界和欣賞者,并將其中的關系排列成一個三角形模式坐標(見圖1)。

圖1

圖2

艾布拉姆斯據此將所有解釋藝術作品的理論分成四類,其中有三類主要是用作品與另一要素(世界、欣賞者或藝術家)的關系來解釋作品,第四類是把作品視為一個自足體孤立起來加以研究。[50]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將文學四個要素的構成系統做了重新排列(見圖2),以更清晰地呈現四個要素之間的交往、互動關系,以及構成整個藝術過程的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宇宙影響作家,作家反映宇宙。由于這種反映,作家創造作品,這是第二階段。當作品觸及讀者,它隨即影響讀者,這是第三階段。在最后一個階段,讀者對宇宙的反映,因他閱讀作品的經驗而改變。如此,整個過程形成一個圓圈。同時,由于讀者對作品的反映,受到宇宙影響他的方式所左右,而且由于反映作品,讀者與作家的心靈發生接觸,而再度捕捉作家對宇宙的反映,因此這個過程也能以相反的方向進行。”[51]

艾布拉姆斯有關文學活動要素的三角形模式和劉若愚的環形模式,都說明文學活動是一個系統,人類的生活世界是文學活動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既是作品反映的對象,也是作者和讀者的基本生存環境,是他們產生對話的基礎;作者是文學生產的主體,不僅是寫作作品的人,更是創作文學規范并把自己的審美體驗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的主體;讀者是文學接受的主體,不僅是閱讀作品的人,也是與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體,雙方通過作品進行潛在的精神溝通。作品作為作者的創造對象和讀者的閱讀對象,是使上述一切環節成為可能的中介。“文學活動系統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讀者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52]

文學的上述活動系統是如何運行的?在我看來,傳播是文學活動系統得以運行的主要機制,也是文學發生、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在此意義上可以說,一切文學史都是傳播史。但文學傳播作為一種精神交往活動,有自身的獨特性,與其他信息傳播活動相比,文學傳播活動有兩點顯著差別:

其一,文學傳播行為是一種以理解為導向和目的的交流行為。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成員、德國著名文學傳播學家絡文塔爾認為,文學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對內在經驗的分享。[53]“理解”和“分享”是文學傳播的重要特點。文學傳播通過“作品”溝通作家與讀者之間的交流、理解,建立起作家、讀者對世界的理解。

其二,文學傳播活動是以作為文學信息的作品傳播為主的。文學作品是文學傳播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有了文學作品,文學傳播活動才得以產生。艾布拉姆斯構建的“藝術家、作品、世界和欣賞者”四要素的關系模式,作品是處于中心地位的,其由此歸納的四類藝術闡釋理論,無一不是以作品為中心:模仿理論,基于作品和世界之間的關系;實用理論,基于作品和受眾之間的關系;表現理論,基于作品和作者之間的關系;客觀理論,則基于文本的細讀。劉若愚構建的文學系統“環形模式”雖難以從圖中直觀“作品”中心,但從其對藝術過程四個階段的描述中,能看出“作品”的中心地位。

在此,我們可以對文學傳播學做這樣的定義:文學傳播學是研究文學傳播活動系統運行及其規律的科學。包括有關文學傳播活動的知識體系、歷史發展和理論范疇的研究。傳播也是文學生存和存在的基本方式,文學傳播現象自有文學以來就存在,并伴隨文學活動的始終,是文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文學活動系統的主要運行機制和文學功能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

但傳播學的產生及其理論建構目標與文學傳播學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如何提高信息的傳播效果是傳播學的根本立足點,作為傳播學主流的美國經驗學派,其理論構架主要是圍繞如何提高傳播效果而建構的,是一門社會科學,還是一門應用科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傳播學主要研究人在社會信息系統中的主體活動,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推動及與人的觀念、價值、生活方式變化之間的關系等;作為應用科學,傳播學為發現和解決社會傳播實踐中的問題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法。[54]文學傳播活動的特點決定了文學傳播學研究的重點是,圍繞“傳播”這一行為,探討文學運行系統中“世界、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這些關系引起的“文學作品”題材、形式、風格等方面的變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文學作品,而不是傳播效果。

文學傳播學研究因文學而產生,人類對文學傳播活動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中國“詩經學”關于《詩經》編纂、詩的諷賦與詩言志傳統的形成、周代“詩教”與“樂教”研究;又如古代文學的“選本”研究等,都屬于文學傳播學研究范疇,只是沒有從現代“學科”建構和學科視野的高度研究文學傳播現象而已。而傳播學則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是在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新聞學、文化人類學、信息技術科學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交叉性學科,既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行為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又是理論性與應用性的交叉。

如此看來,現代傳播學的理論體系與文學傳播學并非從屬關系,而更多地體現了一種交叉和互相借鑒的關系。

四 對構建文學傳播學的思考

近年來,有部分學者提出建構文學傳播學的構想,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學術創新的勇氣,但其基本思路是將文學傳播學納入現代傳播學理論系統,將文學傳播學作為現代傳播學的一個分支。[55]這種思路似乎不符合各自學科的發展歷史和學術目標。從研究實際看,一些研究成果因受西方傳播學理論框架的制約,往往借用傳播學的理論概念和學術框架觀照文學,其研究內容和基本觀點,仍是傳統文學研究中的一些既有命題和結論,沒有在研究領域和觀點建樹方面提供新思想、新結論,導致文學傳播學研究一定程度上的空泛化、表層化傾向,這也是近年文學傳播學研究遭到學術界質疑的原因。相反,有一些成果則從傳播學視角關注文學傳播現象,而不是簡單搬用傳播學的理論概念,對以往文學研究中忽視的一些問題進行有益的探索,對文學研究起到了有益的推進作用。

鑒于以上對傳播學與文學傳播學產生歷史、發展背景和學術旨趣的梳理,在此有必要強調,文學傳播學的學術目標應是作為文學研究的分支學科,立足文學本位,借鑒傳播學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拓展和深化文學研究領域。而不是將之作為傳播學分支學科,來豐富傳播學學科體系。若從文學分支學科的學術目標出發,文學傳播學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至少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文學傳播學理論研究:構建文學傳播學理論體系。第二,文學傳播歷史研究:梳理和總結文學傳播學發展歷史。第三,文學傳播過程研究:描述文學活動行為,還原文學現場。第四,文學傳播方式研究: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及功能與效果、文學的跨文化傳播等。第五,文學傳播內容研究:文學母題的流變、新舊文學的滲透與轉化、新媒體與新的文學形式、文學的文化、旅游資源轉化與產業化發展模式等。第六,文學傳播效果研究:文學接受與受眾分析。第七,文學傳播控制研究:文學生產與傳播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學批評等。第八,文學研究的傳播學方法研究:調查與實驗方法及統計法在文學研究中的運用等。

當然,這些研究都是在以“傳播”為中心的作家、作品、世界和讀者互動關系中進行的,將文學活動系統放在“傳播力場”[56]中審視,考察文學“傳播力場”中各種“力”此消彼長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引起的其他“力”的相應變化。

文學傳播研究伴隨著文學研究的產生而出現,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將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進行自覺研究的歷史并不長。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成為一門獨立學問后,部分傳播學理論家開始關注文學傳播問題,如法蘭克福學派核心成員之一,德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和傳播理論家奧利·絡文塔爾。他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關注文學的傳播問題,隨著《德國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接受:1880—1920》(1934)、《通俗雜志中的傳記——作為一種通俗文學類型的傳記的興起》(1944)、《文學社會學》(1948)等一系列論文的發表,揭開了西方文學研究的傳播學轉向的序幕;他將批判理論、文學理論和傳播理論有效地綜合起來,扭轉了當時的研究立場,“在文化社會學領域發動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57]。我國的文學傳播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傳播學傳入國內后逐漸興起的,近二十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因其受到西方主流傳播學理論體系的制約,有相當一部分成果簡單借用傳播學理論概念描述中國文學現象,空泛化、表層化傾向明顯。針對這種現狀,構建文學傳播學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五 本課題學術目標

漢魏六朝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該時期既是文學自覺的起點,也是古代文人詩歌范式和流派產生的起始期,對詩歌創作的理論思考逐漸成熟,詩歌創作題材和內容得到極大的拓展,詩歌語言、結構等藝術形式也在頻繁地變化,各種詩體紛紛出現。對漢魏六朝詩歌產生的這些深刻變革,學術界大多從文人擺脫漢代經學傳統的束縛而日漸自覺、以詩言情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認同、統治集團對詩歌創作的積極倡導、社會風氣的變化等方面進行了剖析。若從詩歌傳播形態及歷史進程看,漢魏六朝又是口頭傳播與文本傳播交叉滲透、并行發展,并逐漸由口頭傳播為主向文本傳播為主的過渡時期。漢魏六朝詩風的嬗變與詩歌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的變化是否有內在的聯系?如果有聯系,究竟是怎樣的聯系?這些問題都需要學術界做出回答。

鑒于學術界目前的研究現狀,本書的研究目標是對漢魏六朝詩歌發展、嬗變的歷史過程及演進的細節進行傳播學解讀。即探討漢魏六朝時期詩歌傳播媒介、傳播方式的變革與詩歌風格演變的關系,重點研究樂府歌辭詩樂共生與詩樂分離的歷史環節、詩樂共生向詩樂分離演進中所導致的詩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轉移,以及這種分化、轉移是怎樣影響詩歌觀念、創作題材、詩歌形式、審美風尚的。或者說,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詩歌傳播作為詩歌的物質中介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對詩歌觀念、題材、形式及審美風尚等精神領域產生影響的。這一目標,要求本書既要對漢魏六朝詩歌傳播過程和傳播方式進行傳播學觀照,更要對該時期詩歌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如詩體觀念、詩歌內容、形式、審美風尚等嬗變問題進行傳播學解讀。為達此目的,確立如下研究內容:

第一,魏晉南北朝詩歌傳播形態及其歷史變遷研究。梳理魏晉南北朝時期配樂歌唱、徒歌、吟誦等幾種詩歌主要的口頭傳播方式及其變化歷史,厘清魏晉南北朝時期石刻、題壁、傳抄、結集等幾種主要詩歌文本傳播方式的早期形態及其發展歷史,為討論以下問題做史實準備。

第二,魏晉南北朝詩歌傳播與文化制度的關系研究。一是討論魏晉南北朝紙張的發明使用與詩歌文本傳播的關系,以及詩歌文本傳播的普及對魏晉六朝徒詩觀形成、文體批評興起的作用;二是討論魏晉南北朝郵驛制度的發展變化與詩歌異地傳播的關系。

第三,魏晉南北朝詩歌傳播與詩風嬗變的關系研究。一是討論魏晉南北朝音樂、文本交叉傳播與樂府、古詩混同現象;二是討論“建安風骨”、齊梁“宮體詩”形成與演變的傳播學背景;三是討論魏晉南北朝樂府詩的文本傳播方式與漢魏五言詩體式形成的關系。


[1].尚永亮:《莊騷傳播接受史綜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上、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王兆鵬:《宋代文學傳播探原》,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4].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王玫:《建安文學接受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柯卓英:《唐代的文學傳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7].王金壽:《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概論》,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錢錫生:《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9].陳水云:《唐宋詞在明末清初的傳播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10].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11].吳淑玲:《唐詩傳播與唐詩發展之關系》,中華書局2013年版。

[12].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系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3].馬麗婭:《文化傳播視野下的先唐說唱文學》,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4].陳景周:《蘇東坡詞歷代傳播與接受專題研究論稿》,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5].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研究的思考》、《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江漢論壇》2006年第5期。

[16].曹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主體》,《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目的與功能》,《甘肅理論學刊》2009年第6期;《論中國古代的文學傳播思想》,《鄭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17].王兆鵬、尚永亮:《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中華書局2006年版;於可訓、陳國恩:《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中華書局2007年版。

[18].王友勝等主編:《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2010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岳麓書社2013年版。

[19].譚新紅等:《2014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2014年版。

[20].因撰文的時限,本書所據資料截至2015年初,近兩年的相關研究成果未能及時補充,甚為遺憾,特此說明。

[21].吳承學:《論題壁詩——兼及相關的詩歌制作與傳播形式》,《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22].徐明:《杜甫題畫詩的傳播學觀照》,《河北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23].馬承五:《唐詩傳播的文字形態與功能》,《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24].王運熙:《白居易詩歌的分類與傳播》,《鐵道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6期。

[25].胡振龍:《唐代的詩歌傳播方式與傳播特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

[26].劉磊:《從歷代選本看韓孟詩派之傳播與接受》,《東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27].王兆鵬:《宋代的“互聯網”——從題壁詩詞看宋代題壁傳播的特點》,《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宋代詩文別集的編輯與出版——宋代文學的書冊傳播研究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8].王小盾:《中國韻文的傳播方式及其體制變遷》,《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29].陳水云:《先秦時期詩歌的傳播》,《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1期。

[30].崔富章:《十世紀以前的楚辭傳播》,《浙江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31].周建忠:《楚辭在韓國的傳播與接受》,《文學遺產》2014年第6期。

[32].張可禮:《建安文學在當時的傳播》,《文史哲》1984年第5期。

[33].王玫:《建安時期文學的接受與傳播》,《廈門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34].李正春:《論六朝詩歌的傳播與接受》,《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35].徐習文:《南朝詩歌的傳播方式與特點》,《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36].徐習文:《傳播過程對南朝詩歌創作形態的影響》,《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傳播方式的演變對南朝詩風的影響》,《菏澤師專學報》2003年第1期。

[37].查屏球:《紙簡替代與漢魏晉初文學新變》,《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38].蔣方、張忠智:《論楚辭文體在魏晉六朝的傳播與接受》,《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39].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歌謠的傳播》,《石油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40].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41].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2].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43].趙敏俐等:《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44].吳大順:《魏晉南北朝樂府歌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45].廖群:《廳堂說唱與漢樂府藝術特質探析——兼論古代文學傳播方式對文本的制約和影響》,《文史哲》2005年第3期。

[46].趙敏俐:《漢樂府歌詩演唱與語言形式之關系》,《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歌詩與誦詩:漢代詩歌的文體流變及功能分化》,《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47].吳大順:《魏晉南北朝文人歌辭傳播與詩歌史意義》,《山東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魏晉南北朝文人歌辭的演唱及其文化功能》,《船山學刊》2007年第3期。

[48].曾曉峰、彭衛鴻:《試析漢樂府文事相依的傳播特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49].西方主流傳播學主要是指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經驗學派,他們主張運用可觀察、可測定、可量化的經驗材料來對社會現象或社會行為進行實證考察,其著眼點在于考察傳播過程的結構與功能,傳播對人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傳播達成個人或群體目標,具有鮮明的實用主義立場。參見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53—254頁。

[50].[美]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酈稚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34頁。

[51].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4頁。

[5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頁。

[53].參見甘鋒《絡文塔爾文學傳播理論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頁。

[54].參見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頁。

[55].參見文言《文學傳播學引論》,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曹萌《文學傳播學的創建與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柯卓英《文學傳播學的理論建構》,《新聞知識》2008年第1期。

[56].“傳播力場”是德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和傳播理論家奧利·絡文塔爾提出的一個闡釋某一時期文學傳播活動的基本范疇。認為文學傳播活動是一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各種“力”之間既沖突又融合的場域。文學“傳播力場”至少應包括對兩個層面的活動要素的分析:一是把文學傳播活動視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系統進行研究,即對傳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等基本要素的分析;二是將文學傳播系統置于社會系統中進行考察,即文化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政治制度模式的批判性分析。參見甘鋒《絡文塔爾文學傳播理論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4頁。

[57].參見甘鋒《絡文塔爾文學傳播理論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源县| 高要市| 汉中市| 潞城市| 喀喇沁旗| 淳化县| 内丘县| 柳河县| 英山县| 卢氏县| 正阳县| 安庆市| 龙山县| 潍坊市| 瑞丽市| 襄垣县| 清新县| 玉门市| 秭归县| 阳朔县| 克山县| 南华县| 沙河市| 南投市| 延津县| 孟村| 富川| 西贡区| 会宁县| 莎车县| 吉隆县| 贵州省| 当涂县| 澎湖县| 浮山县| 明星| 云龙县| 额济纳旗| 泾阳县| 怀集县|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