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六朝詩歌傳播研究
- 吳大順
- 920字
- 2025-04-24 18:53:09
第一章 漢魏六朝詩歌口頭傳播
文化傳播手段和傳播媒介的進步不僅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而且與人類社會文化的積累和變化密切相關。“文化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而每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和技術的興起,都毫無例外地引起文化的變革。”[1]文學作為文化的形態之一,自不例外。從接受美學與傳播學角度看,完整意義上的文學則包含著創作、傳播、接受三個基本環節。文學作品內容、形式的發展變遷及功能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由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所決定。因此,對文學作品的傳播媒介及與之相關的傳播方式進行探討應當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從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的綜合情況看,漢魏六朝時期的詩歌大致有口頭傳播和文本傳播兩種基本形態。本章主要梳理漢魏六朝詩歌的口頭傳播。
所謂口頭傳播是指以語言、聲音等作為傳播媒介的詩歌傳播形態。從聲音的組織特點和技巧角度,又可以將口頭傳播分為配樂歌唱、徒歌、吟誦等幾種方式。配樂歌唱是詩歌借助音樂形式進行的傳播,是詩歌口頭傳播的重要形態之一。徒歌指沒有樂器的歌唱,是古代最原始的詩歌傳播方式,如遠古的《彈歌》《擊壤歌》《涂山歌》等。吟誦則是伴隨西周樂教而產生的一種詩歌傳播方式,是大司樂中的樂師教授國子的六種樂語之一。《墨子》曾有“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的記載。[2]可見,這三種主要的詩歌口頭傳播形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漢魏六朝時期,三種方式均繼續流傳并得到發展,如漢魏六朝的樂府詩主要是通過配樂歌唱的形態傳播,歌謠則主要通過徒歌的方式傳播,吟誦則主要傳播文人徒詩,并且在文人中特別流行。
據郭茂倩《樂府詩集》分類,漢魏六朝的樂府詩有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雜歌謠辭十類,內容十分豐富,傳播形態也復雜多樣。但若從這些歌辭的使用場合與社會文化功能看,大略可以分為儀式音樂歌辭、娛樂音樂歌辭兩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舞曲歌辭主要是儀式音樂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等主要是娛樂音樂歌辭。[3]為了論述的方便,下文將從儀式音樂歌辭與娛樂音樂歌辭、徒歌、吟誦四個方面對漢魏六朝時期詩歌的口頭傳播形態進行梳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