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天津慈善社團研究
- 王紀鵬
- 3999字
- 2025-04-24 20:43:16
三 結構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結構思路
本書圍繞民國時期天津的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災害展開梳理。通過近代以來天津慈善社團的活動演變來探索天津近代慈善救濟、慈善思想的現代化歷程。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民國以前的天津慈善社團(1639—1911)。著重就近代天津慈善社團興起與存在的各種因素,特別對民國時期天津的發展狀況做詳細介紹,這里面包括天津的歷史地理環境及其經濟發展狀況,近代天津的農業、商業、工業、金融業等的發展情況,并考察傳統社會中天津慈善社團及其思想來源和實踐。第二章,民國前期的天津慈善社團(1912—1927)。該章對誕生于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社團——天津紅十字會展開梳理,包括它誕生的背景、組建過程及其組織機制,并對紅十字會成立后所進行的慈善救助活動進行深入的考察,再現紅十字會在辛亥革命時期的卓越風采。該時期天津災荒頻發,新的慈善社團不斷產生,它們與政府的慈善救濟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成為政府慈善救濟事業的有益補充。無論是壬子兵變還是兩次直奉戰爭,天津慈善團體的救助活動都在幫助災民渡過難關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期間更為值得關注的是慈善團體對國外的救助,以對日本地震救助為例,充分體現了慈善救助的真諦。我們通過資料的考察可以發現,慈善團體幾乎成為慈善救濟的主導者,它們對于災荒救濟不遺余力,查災、勘災、賑災、募捐,始終走在第一線。第三章,民國中期的天津慈善社團(1928—1937)。民國中期政府繼續扶持慈善事業的發展。這個時期,天津經濟繼續發展,涌現出了更多的工廠企業精英,樂于從事慈善事業的社團群體更加壯大。對外救災成為當時慈善社團救助的一個顯著特征,對西北災荒及長江水災的救濟即是一例。第四章,日偽統治時期的天津慈善社團(1937—1945)。對該階段天津社團的運作,重點考察了1939年天津大水發生時各團體的救助情況。但該階段由于天津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占領地,各慈善團體在日偽的管控下,慈善救濟活動失去了往日的積極性,救濟力度相對弱化。第五章,民國后期的天津慈善社團(1945—1949)。主要考察了日本投降,國民黨接管天津后慈善團體的變遷及各慈善團體所從事的慈善活動。第六章,近代天津慈善社團在天津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主要對整個民國時期天津慈善團體的特點進行歸納概括,使人們對天津慈善團體的認識更加清晰,并把慈善社團放到了天津社會發展現代化的歷程中,探討近代天津社團為推動天津現代化的進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總之,民國時期天津慈善社團是天津現代化歷程穩步前進的一個助推器。本書最后聯系當今中國社會慈善事業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總結歷史,提出了對發展慈善的幾點建議。
(二)研究方法和創新之處
作為區域社會史的研究,本書寫作中主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結合經濟學、歷史地理學等多種學科對近代天津慈善社團進行研究。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檔案中的一些數據圖表來增強論述的說服力。為了再現歷史的真實面貌,本書盡量地保留了一些原始資料的記述,給人們多一些了解歷史空間與思索的余地。本書寫作中充分利用了地方志,特別是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天津縣志》《天津府志》《重修天津縣志》《天津市概要》《天津指南》《天津地理教科書》《天津特別市水災救濟實錄》《簡明天津旅游指南》《天津市社會局行政周刊》《天津市統計年鑒》及河北省檔案館所藏《天津市行政紀要》《社會月刊》《行政紀要》,這些資料都對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對民國時期天津慈善社團的考察主要借助了《大公報》《益世報》等報紙資料。《大公報》自1902年創刊到1949年終止,可以說是中國近代以來報界發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紙之一,它報道了近現代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活動,對研究近代歷史有著極高的價值。《益世報》創刊于1915年10月10日,它是一份以西方教會為背景的報紙,雖然頗為注重宣揚西方文化,并曾支持袁世凱帝制活動,但它還是能比較客觀地報道中國社會的,特別是天津各方面的情況,1937年抗戰開始后被迫停刊,抗戰勝利后,1945年12月1日返回天津正式復刊,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停刊,前后達三十余年,其影響幾乎與《大公報》相媲美,新中國成立前與《申報》《大公報》《民國日報》并稱“四大報”。可以說無論《大公報》還是《益世報》的報道都大量反映了當時天津的社會狀況,為我們提供了關于當時慈善及災荒救助的重要資料,但是大量的資料還未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筆者花了近一年的時間進行了精心的整理,對慈善社團的發展脈絡進行了厘清。
本書以慈善社團發展的歷史順序為主線,研究視角著力于宏觀和微觀的結合,達到總體和個案的有機貫通融匯。以往的慈善研究更多的是側重于從政府救濟活動的角度展開。本書的寫作中更加突出了慈善社團不同時期在國家與社會公共領域中的作用與地位。對天津之外全國其他地方及國外的重大災荒,以往成果主要側重于從國家及發生地的角度進行研究,本書則從天津慈善社團的視角進行審視與研究。對天津紅十字會的研究,以往學界主要是從全國紅十字會的角度進行探討,而在這些研究中,只是只言片語地提及天津紅十字會,而本書則對天津紅十字會的活動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天津紅十字會研究的不足。以上幾點筆者認為是本書的創新點。此外,本書研究中利用檔案、館藏、地方志并結合《大公報》《益世報》等期刊報紙對慈善社團進行長時段,整體性的研究,這是以前學者所沒有做過的事情。從研究方法上看,筆者認為這也是一點創新。
總之,在社會史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關注天津慈善救濟史研究,對還原天津近代的歷史,特別是民國史也將是一份貢獻,這也有利于人們更加了解天津的社會轉型及現代化歷程。
[1] 曾桂林:《比較視閾中的中國區域慈善史研究——兼評王娟著〈近代北京慈善事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2] 鄧云特:《中國救荒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3] 柯象峰:《社會救濟》,正中書局1944年版。
[4] 王龍章:《中國歷代災況與振濟政策》,獨立出版社1942年版。
[5] 高冬梅:《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慈善救助事業》,《理論前沿》2008年第19期。
[6] 如范金民的《清代徽州商幫的慈善設施》(《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4期),劉瑞芳、郭文明的《從地方志看清代直隸的慈善事業》(《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5期)、岑大力的《清代慈善機構述論》(《歷史檔案》1998年第1期),朱英《戊戌時期民間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江漢論壇》1999年第11期),周秋光《民國北京政府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的慈善救護與賑濟活動》(《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等論文均是值得稱道的力作。
[7] 曾桂林:《20世紀國內外中國慈善事業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3期。
[8] 王衛平:《論中國古代慈善事業的思想基礎》,《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9] 王衛平:《論中國傳統慈善事業的近代轉型》,《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10] 周秋光、徐美輝:《論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5期。
[11] 蔡勤禹:《民國慈善團體述論》,《檔案與史學》2004年第2期。
[12] 龔汝富:《民國時期監督慈善團體立法及其啟示》,《法商研究》2009年第5期。
[13] 肖慶華:《淺析清末民初民間慈善事業經費的來源》,《傳承》2010年第4期。
[14] [日]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15] [日]星斌夫:《中國社會福利史》,山川出版社1988年版。
[16] [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7] [法]魏丕信:《18世紀的中國官僚制度與荒政》,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 任云蘭:《近代天津的慈善與社會救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20] 何漢威:《光緒初年(1876—1879)華北的大旱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
[21] 孫柏秋、池子華、楊國堂:《百年紅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 周秋光:《紅十字會在中國(1904—1927)》,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
[23] 張建俅:《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展之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頁。
[24] 楊紅星、池子華:《近年來中國紅十字運動研究綜述》,《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25] 池子華:《抗戰初期中國紅十字會的戰事救護》,《江海學刊》2003年第4期。
[26] 宋美云:《近代天津商會》,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27] 龐玉潔:《開埠通商與近代天津商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28] 宋瑞琴:《天津商會與清末民初天津城市社會生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河北師范大學。
[29] 任云蘭:《近代慈善救濟事業的社會功能探討》,《理論與現代化》2008年第5期。
[30] 閆元興:《民初慈善事業與慈善團體探析——以天津南善堂和八善堂為例》,《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期。
[31] 鄭清坡:《不該被遺忘的角落——讀〈近代北京慈善事業研究〉有感》,《中國減災》2011年第1期。
[32] 劉健清:《社團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33] 《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4219—4220頁。
[34] 樂啟良:《近代法國結社觀念》,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頁。
[35] 喬志強:《中國近代繪畫社團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浙江大學。
[36] 朱英:《辛亥革命時期新式商人社團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喬志強:《從社團組織發展看西泠印社》,《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喬志強也采用了學者朱英的觀點。
[37] 譚綠英:《民國時期的民間慈善團體——以20、30年代的成都為例》,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四川大學。
[38] 《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720頁。
[39] 蔡勤禹:《民國慈善團體論述》,《東方論壇》2001年第4期。
[40] 關于民初的界定也存在著幾種觀點:臺灣張玉法把1912—1937年作為民初,以其著作《民國初年的社會救濟(1912—1937)——山東地區個案研究》為依據,從事慈善研究的學者孫善根與其觀點一致;臺灣蘇云峰先生將1912—1928年作為民初,根據其文章《民初之商人1912—1928》而得出;本書將國民政府統一之前的1912—1927年作為民初,同時也是兼顧寫作方便。這和蘇先生的劃分基本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