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章小結

本章從文獻、樂教以及樂教文獻之定義辨析入手,認為樂教文獻乃文獻之一種,它以音樂為手段,以教育為目的,主要包括古代的甲骨文字、金文、竹簡和帛書等傳統的文字類文獻,出土文物中諸如古代陶器、壁畫中的樂舞圖像之類的圖畫文獻以及古代的韻語、民諺等以歌謠形式呈現的口傳文獻等。其中文字類文獻最為豐富,可再細分為歌詩的集本,樂譜圖文,特別是關于音樂原理、音樂教化及行樂程式的文字性表述;圖畫文獻寫實性更強,真實再現古代樂舞的現實場景,能為我們研究古代樂教提供直接證據;而對于口傳文獻,由于長期受“文字中心主義”的影響,人們對其關注度不夠,相應地,這方面的研究也就相對薄弱。但對于樂教而言,如果忽略了歌謠形式的口傳文獻,其結果將會是致命的。因為世界上很多古老文明的歷史記憶,皆與歌詩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伊利亞特》《奧德賽》兩大史詩就是以口耳相傳的傳唱形式講述著西方文化的源起;而《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兩大史詩在形成初期同樣是以“口頭”的形式述說著印度文化的曙光;從《夏頌》“聲教訖于四海”,至《商頌》史詩吟誦,再到《詩經》的結集,在文字記錄之前,中國也曾經長期存在著一段“不立文字”的文明史。這一點在清華簡《保訓》篇中可以得到佐證。“清華簡《保訓》篇指出,‘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誦)’,而到了周文王、周武王時代,則‘以書受之’。這正好反映了我國古代氏族部落社會在傳播歷史文化方面由沒有文字時期的‘口耳相傳’(誦)到有了文字發明以后的‘書于簡帛’這兩大發展階段。”[61]而對這段口傳歷史的考察將更好地了解中國樂教文化的形成歷程和特質,以及中華民族富于實踐理性、注重禮樂精神的藝術折光。

隨著巫史分化,專業化書記類史職產生,口傳文獻不斷被史職整理加工,成為文字類文獻;而這種文字類文獻,在儀式為用的宗教背景下,于吟誦之際,并未否定口傳文獻的存在與發展。二者曾經齊頭共進,并行發展。而周代采詩、獻詩制度的完善,雖服務于“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的政治目的,但同時也加速了《詩經》的結集與其他樂教文獻的生成。春秋時期,周室和列國的卿大夫一面將先賢時哲的口傳文獻文字化、系統化,一面對前代的文字文獻進行搜討與編纂,表現出強烈的文獻意識,并在社會實踐中大量地征引和重新闡釋,既為自己的政治話語權尋得支撐,也有效避免了往代典籍可能散佚的厄運,促成了元典的生成。而前孔子時代卿大夫階層的文獻搜求與整理,對孔子接續“斯文”有著巨大的示范與引領作用。韓高年先生說:“春秋時期典籍整理活動的主要動力是社會政治與個體生活實踐對于前代思想資源的取證需要,其主要特征是口述文獻資源的書面化,以及根據文獻內容將其類型化與系統化。”[62]韓氏的這段話對理解儒家樂教文獻的生成很有啟迪。孔子論樂,多為口述文獻,散見于《論語》《孔子家語》等文獻中,這是七十子后學在“聽課筆記”之基礎上整理、結集的結果。后儒如公孫尼子者,又在此基礎上,以樂教理論的闡發為核心,并“將其類型化與系統化”,于是,就有了《禮記·樂記》這一儒家樂教經典文獻的產生。


[1] 白壽彝:《談歷史文獻學》,《史學史研究》1981年第2期。

[2] 祁海文:《“樂教”釋義》,《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春之卷。

[3] 魏石成:《樂教正義》,《中國音樂》(季刊)2012年第4期。

[4] 魏石成:《樂教正義》,《中國音樂》(季刊)2012年第4期。

[5] 參見拙文《“廣博易良,樂教也”——儒家“樂教”題解》,《前沿》2011年第16期。

[6] 李春青:《詩與意識形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頁。

[7] 江林昌:《甲骨文與〈商頌〉》,《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8] 李春青:《詩與意識形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頁。

[9] 劉宗迪:《古史、故事、瞽史》,《讀書》2003年第1期。

[10] 黃紹箕:《中國教育史》(卷四),轉引自張良才《原始儒學與齊魯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頁。

[11] 李山:《〈商周書〉的編纂年代》,《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1期。

[12] 沈文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釋中國》(第4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2頁。

[13] 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7頁。

[14] 陳元鋒:《樂官文化與文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頁。

[15] 江林昌:《由先秦歷史文化的承傳論清華簡〈保訓〉有關問題》,《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16]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86頁。

[17] 李零:《中國方術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頁。

[18]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19] 過常寶:《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頁。

[20]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97頁。

[2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04頁。

[2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頁。

[23] (春秋)左丘明著、(三國)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10頁。

[24] (春秋)左丘明著、(三國)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19頁。

[25] (春秋)左丘明著、(三國)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9頁。

[26] (三國)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頁。

[27] 李鏡池:《周易通義·前言》,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頁。

[28] 傅道彬:《〈周易〉的詩體結構形式與詩性智慧》,《文學評論》2010年第2期。

[29] 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緒論》,巴蜀書社1995年版,第1頁。

[30]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7頁。

[31] 轉引自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四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頁。

[32]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卷3,《商、周青銅器銘文及注釋》,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308頁。

[33]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0頁。

[34] 江林昌:《〈商頌〉作于商代的考古印證與〈虞頌〉〈夏頌〉存于〈天問〉的比較分析》,《考古發現與文史新證》,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15頁。

[35]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頁。

[36]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69頁。

[37]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38] (春秋)左丘明著、(三國)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10頁。

[3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363頁。

[40] (漢)孔鮒:《孔叢子》,收入《百子全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79頁。

[41] (清)嚴可均輯:《全漢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415頁。

[42]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頁。

[43]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頁。

[44]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頁。

[45] 李山:《禮樂大權旁落與“采詩觀風”的高漲——“王官采詩”說再探討》,《社會科學家》2014年第12期。

[4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460頁。

[4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頁。

[48] [法]格拉耐:《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張銘遠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202頁。

[49] (春秋)左丘明著、(三國)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31頁。

[50]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151頁。

[51] 朱熹:《四書集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頁。

[52]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頁。

[53] 馬銀琴:《論孔子的詩教主張及其思想淵源》,《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

[54] [法]弗朗索瓦·于連:《迂回與進入》,杜小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60頁。

[55] 楊伯峻:《孟子譯注》(上冊),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2頁。

[56]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72頁。

[5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617頁。

[58] (春秋)左丘明著,(三國)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1頁。

[59] 參見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24頁。

[60] 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01頁。

[61] 江林昌:《由先秦歷史文化的承傳論清華簡〈保訓〉有關問題》,《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62] 韓高年:《春秋卿大夫的文獻整理及其文化意義——從元典生成看民族精神的確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延庆县| 屏东市| 安陆市| 蛟河市| 措美县| 乾安县| 泽库县| 盐源县| 桂东县| 南宫市| 富平县| 西安市| 布尔津县| 朔州市| 英超| 晋城| 汉源县| 盱眙县| 陵川县| 紫阳县| 旌德县| 安泽县| 苏尼特右旗| 嵊州市| 厦门市| 松溪县| 大新县| 嵊泗县| 舒兰市| 宜城市| 武宣县| 荔波县| 临清市| 广水市| 芜湖县| 林甸县| 林芝县| 永川市| 敦化市|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