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論
- 段永升
- 1029字
- 2025-04-24 19:01:35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胡適先生說過,他一生追求、研究的興趣就是方法論。的確,大千世界、眾說紛紜,探究其內在奧秘的根基說到底就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思路如下:
首先,文本闡釋法。本書以“唐代詩人對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為研究目標,以唐代詩人的詩歌作品為基本材料,兼及唐代的宗教政策、唐代詩人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態、道士詩人和女冠詩人的心理需求等,用接受美學理論對其做出闡釋。將唐代詩人的地位從幕后提升到臺前,結合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宗教背景,緊緊圍繞詩歌“本文”,全方位挖掘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凸顯“讀者”(按:唐代詩人對于接受客體道家道教思想來說就是“讀者”,“道家道教思想”則成了“本文”)的主觀能動性。“在接受美學中,讀者的地位超過了作者的地位,讀者不僅是沒有參與本文創作的作者,而且又是使本文得以成為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作者。”[22]唐代詩人用詩歌對道家道教思想“本文”重新做了“補充”與“具體化”。由此,細讀文本,全方位闡釋,便是本書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次,理論分析法。本書采用接受美學理論,從哲學、宗教學和文學的交匯點上切入,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唐代的詩歌創作。注重宏觀性的把握,堅持站在全局的高度,對唐詩與道家道教思想的關系進行研究,重新闡釋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主客體關系。本書始終堅持歷史的觀點,將其納入唐代具體的歷史背景之中進行剖析,以期得出全面的而非孤立的、整體的而非片段性的結論。立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唯物史觀,堅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原則,在豐富的典籍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將唐詩和唐代歷史及詩人生平經歷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考察,盡量避免主觀猜想和簡單推斷,以史料說話、以事實為據,確保觀點正確、論據堅實。在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堅持有重點地進行理論闡釋和有代表性的史實、人物分析,使立論獲得力所能及的堅強支持。
最后,規律探尋法。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情況非常復雜,可以說人人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歷史時期,其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情況也有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我們既要宏觀把握唐王朝的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又要深入了解每位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具體情況,認真辨析,仔細研究,得出科學結論。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之上,將詩人或詩人群體放置到唐代整個歷史長河中進行審視和考量,對唐代詩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總體情況進行宏觀把握,按照時代的先后順序和材料內部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條分縷析,上鉤下連,理出頭緒,總結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