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研究現狀綜述

對于道家道教思想與唐代詩歌關系的研究前人已有豐碩的成果,前賢或從文化學,或從美學,或從接受學,或從宗教學,或從政治學,抑或從單個詩人的微觀角度做了研究。撮其要者,梳理如下。

(一)從文化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共分三編。上編闡述了道教宇宙理論的形成與神化、道教神仙譜系及其結構、巫醫與道教的關系;中編重點闡述了唐宋時期道教嬗變發展的三種趨勢;下編論述了道教對士大夫文化、俗文化與古典文學的影響。卿希泰主編的《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收錄論文24篇,內容涉及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另外,卿希泰還主編了《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該書論述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分析了道教的基本信仰與教理概要,敘述了漢魏、宋明的道教哲學,評析了道教與儒釋二教的關系,闡述了道教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并介紹了道教學者在古代化學、醫學、養生學和氣功學方面的貢獻。陳鼓應主編的《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收錄了大量學者關于道家思想研究的論文。李裕民主編的《道教文化研究》(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收錄了從各個角度對道教文化進行研究的論文數百篇,內容頗為豐富,成果卓著。王明《道家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下編收錄道教思想研究論文8篇,探討了道教基本理論之來源、道教哲學之范疇、道教生死觀等問題。卿希泰、詹石窗主編的《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從神仙、道派、金丹、醫藥、氣功、符咒、占卜、堪輿、辨兆、禁忌、科儀、藝術12個方面對道教文化進行了研究。美國學者劉達的《道與中國文化》(劉泰山、成頊譯,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也是從文化學角度進行研究的。

(二)從美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高楠的《道教與美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從道教與美學的接合點上找到突破口,深入探討了道教作為宗教與美學的關系問題。全書分四章,從真、幻結合的此岸誘惑、道教——審美型宗教、道教思維與中國古代美學范疇和中國古代文化結構與道教審美型四個方面探究了這種審美型宗教與人們審美心理之間的復雜關系。孫昌武的《道教與唐代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更有針對性地對道教與唐代美學思想的關系做了探究。

(三)從接受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合著的《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包括研究性與非研究性的各種接受活動,同時還涉及研究者的作品闡釋、批評及其作家論、鑒賞論、風格論等方面的內容。從接受學角度對先秦到清代的文學接受做了研究,當然也探討了唐代文學的接受問題,是從純文學的角度進行論述的,沒有涉及唐代文學對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

(四)從宗教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李養正《道教概說》(中華書局1988年版)在整體歸納、概括道教的教理教義的基礎上,對各個時期道教思想的發展歷史作了論述。牟鐘鑒、胡孚琛、王葆玄主編的《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齊魯書社1991年版)對道家道教從宗教學、文化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并闡述了道教外丹黃白術與內丹術兩大道術的發展歷史、流派、理論和功法,探討了道教對文學藝術的影響,以及道術中所透露出來的道教精神。胡孚琛、呂錫琛合著的《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界定道學包括道家、道教、仙學三個組成部分,認為道學跟儒學“家國同構”的特點不同,是一種“身國同構”的學問。該書勾勒了道家思想的發展線索,簡述了道教發展的歷史,介紹了道學的方技術數,研究了丹道學的三元丹法,并探討了道學的現代意義和發展前景。另有清涼道人的《道教教理教義》(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李大華的《隋唐道家與道教》(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皆是從宗教學角度對道家道教思想進行研究和探討的。

(五)從政治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呂錫琛的《道家道教與古代政治——道家道教政治倫理闡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分為理論篇和史鑒篇兩部分。理論篇共9章(第1章至第9章),從“道家政治倫理思想的發展概況及其理論基礎”談起,到“道教影響中國古代政治諸原因探析”作結;史鑒篇共17章(第10章至第26章),從“新道家的厄運與秦王朝的衰微”談起,到“迷戀道教方術而國危身亡的明世宗”作結。該書從政治學角度對道家道教的治世思想和政治倫理進行了探究,體制宏大,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林西朗的《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管窺》(巴蜀書社2006年版)在“緒論”中對該書的研究意義與價值、研究現狀、主要內容、研究方法等做了說明。正文部分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第1章到第4章)著重研究唐代政府管理道教的有關制度;下篇(第5章到第8章)對唐代道教內部的管理制度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六)從史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卿希泰的《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的出版,標志著大陸學者系統研究道教思想的開始。該書分析了道教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論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思想的發生和發展情況,并著重研究了《參同契》《太平經》等道教經典和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道教人物的思想。1985年,《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2卷出版。此卷勾勒了隋唐五代北宋時期道教理論發展的線索,分析、評價了孫思邈、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李筌、杜光庭、譚峭、陳摶、張伯端、陳景元等道教學者的思想。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對隋唐道教重玄學、唐代道教外丹、唐宋之際道教神仙思想的演變以及金元全真道的內丹學說都有較深入的研究。卿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史》(1—4卷,分別于1988年、1992年、1993年、199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不僅全面闡述了中國道教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而且對道教思想做了充分的研究。該書論述了道教哲學思想的階段性發展,分析了道教與儒、釋二教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吸收、融合的關系,挖掘了道教科技思想,探討了道教內丹學說,并第一次對明清以及近代的道教思想作了較全面的研究。詹石窗的《道教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將漢代至北宋期間具有文學價值的道教經典和反映道教思想、道教活動的文人創作以史的順序兼收并蓄,揭示了獨特的文學現象——道教文學的產生、發展和繁榮的過程,豐富了中國文學史的研究領域。

總體而言,前賢們的研究有的從道家道教思想對唐代政治、歷史、宗教、文學的影響方面進行探討,有的單純從宗教的角度研究道教文學,有的則從接受學的角度研究文學的承襲與接受問題,而很少甚或沒有人將宗教、文學與接受美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這就為本書的研究留下了空間。另外,前人始終將唐代詩人及詩歌放置在一個被動的地位上來研究,忽視了唐代詩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很少有學者將唐代詩人看作一個主動的、能動的對象,去深入探究作為接受主體的唐代詩人是在怎樣的環境下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出于何種目的?以何種方式、方法接受道家道教思想?接受的效果如何?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后唐代詩歌呈現出怎樣的藝術風貌?這些問題正是本書所要解決的。本書將宗教、文學與接受美學三者的接合點作為突破口,將唐代詩人視為一個主動的、能動的對象,去深入探究作為接受主體的唐代詩人與作為接受客體的道家道教思想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全新解讀唐代詩歌繁榮的深層次原因,為唐詩的研究開辟一條新的也更為廣闊的道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海市| 南华县| 中山市| 思茅市| 龙州县| 通辽市| 清河县| 聂拉木县| 尼玛县| 长丰县| 和静县| 宝应县| 新源县| 临高县| 汉沽区| 恩平市| 鄂伦春自治旗| 鄄城县| 麦盖提县| 双桥区| 英德市| 正定县| 进贤县| 永川市| 达孜县| 左云县| 上犹县| 青川县| 安西县| 和顺县| 喀喇沁旗| 上杭县| 永康市| 苏州市| 嘉善县| 淮南市| 通许县| 杭州市| 兰溪市| 榆中县|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