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道家及道家思想

如前,我們對道家思想的兩位創始人及其思想做了介紹。下面,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對道家及道家思想進行簡要梳理。

道家既是先秦諸子的學說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哲學派別。道家作為一個學派,其創始人為老子,后經莊子等人進一步發展而形成。“道家”之名,最早由西漢史學家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提出: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30]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兩次提到“道家”一詞。第一次是在將道家與儒家做對比中指出其思想“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及集儒墨名法各家之長的特點。第二次則是專論道家無為無不為思想以及其虛無、因循等特性。這是司馬談對道家思想要旨的一個總結。晉葛洪亦云“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31],表達了與司馬談相近的看法。此后,劉向、劉歆父子領校群書時所寫之《七略》,便將“道家”列為諸子百家之一家,遂使道家正式成為一種學說、一個學派。

這是“道家”之名的確立。“道家”之名雖在漢代才確立,然作為一個學派則肇始于老子。若要追溯道家思想淵源的話,至少可以上溯到老子之前的殷商時代。《漢書·藝文志》將湯相伊尹、紂臣辛甲、周初呂望、鬻子以及齊相管仲都看作道家學派的先驅,并將他們的著述列入道家門下。[32]班固還認為,道家是由古代的史官逐漸演變而來的。《漢書·藝文志》曰: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33]

班固認為,道家最初的著作就是史官在總結古今成敗禍福存亡的基礎上,概括出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清虛無為的“君人南面”之治世要道。由此看來,道家著作從一開始便有為“君人”服務的特色。朱熹云“蓋老聃周之史官,掌國之典籍、三皇五帝之書,故能述古事而信好之。如五千言,抑或古有是語而老子傳之,未可知也”[34],認為五千言的《道德經》早在老子之前就有可能存在了。聞一多在談及道家原始崇拜和“巫教”的文化背景時曾云:“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種巫教。這種宗教,在基本性質上恐怕與后來的道教無大差別,雖則在形式上與組織上盡可截然不同。”[35]李澤厚《說巫史傳統》認為,在孔子之前,有一個悠久的巫史傳統,并進一步指出,從遠古到殷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是“巫君合一”的,且“從遠古時代的大巫師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有這些著名的遠古和上古政治大人物,還包括伊尹、巫咸、伯益等人在內,都是集政治統治權(王權)與精神統治權(神權)于一身的大巫”。到周初,“巫術禮儀”徹底分化,一方面,“發展為巫、祝、卜、史的專業職官,其后逐漸流入民間,形成小傳統。后世則與道教合流,成為各種民間大小宗教和迷信。”另一方面,則是經由周公旦“制禮作樂”即理性化的體制建樹,將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性質,制度化地保存、延續下來,成為中國文化大傳統的核心。[36]

綜上所述,道家作為一個學派肇始于老子,然道家的產生與巫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道家著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因巫史傳統而得以保存并流傳的。似乎可以這樣說,道家的遠源為原始巫文化,而其近親則是由巫到史之轉變,進而由史官文化發展成道家學說。

以上是對道家學派淵源及形成的討論,下面我們探究道家思想的內涵。

道家學派除老、莊而外,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列子、莊周、楊朱、彭蒙、田駢等。基于此,我們認為,道家思想應涵蓋以老、莊思想為基礎的道家學派共同的思想傾向和內涵,其主流派有黃老學派、老莊學派等。后者思想以《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前者以《黃帝四經》(即《經法》《十大經》《稱》《道原》)《淮南子》《管子》(以《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四篇為主)等為代表。

道家學派的思想內涵豐富,從文學角度說,被后世文人所接受的思想大致有如下諸端:

其一,道之本源性。這是道家學派之所以成立的根基。道家的所有派別都承認“道”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源。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這一點,前文已有論述,此不贅述。

其二,清靜無為。無論是黃老道家還是老莊學派,都主張清靜無為。道家所言之“無為”,乃是順應自然本性,是不妄為,以“無為”而達于“無不為”的目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這是老子的治世思想。又如“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第六十章),意謂治理大國,就如同煎炸小魚一樣,不可煩,不可撓,煩則人勞,撓則魚爛。為政之要,在于安靜無擾,在于清靜無為。高明的圣人才會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對后世的統治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

其三,崇尚自然,返璞歸真。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達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基礎上,莊子更強調“道”的虛無性,在認識論上提出了“齊物論”的思想。《齊物論》云:“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這是一段有關萬物齊同的典型論述。莊子認為,人和物(即自然)從道的角度看,是等同齊一的,是沒有分別的,亦即可以合而為一。既如此,一切就應順乎自然,反對刻意雕飾,這一點對后世文學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四,致虛守靜,形神兼養。《道德經》第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此云“虛”和“靜”都是指人心境的空明寧靜狀態,但由于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欲開始活動。因此心靈閉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在重視虛靜養神的同時,莊子也注重養形。《莊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道教的導引術是由莊子倡導的,其最初目的就在于追求長壽。重視形神兼養,倡導去物欲致虛靜以養神,為后來道教所接受,從而發展成為道教的煉養和長生之術。

其五,逍遙無待,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莊子的“逍遙”思想是以他的“齊物”思想認識為基礎的,其核心就是如何獲得“自由”,與萬事萬物融為一體。莊子把依賴一定條件而實現的事情叫做“有待”,而把不依賴任何條件的絕對自由稱為“無待”。莊子所向往的是“無待”狀態下的絕對自由與逍遙,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就可以像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那樣“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了。莊子認為,要達到超然物外,無所不適的“逍遙”境界,首先就要做到“無己”,即拋棄功名利祿;其次要做到“無分”,即不要過于強調生與死的區別。如果人真能拋開名譽、功業和肉體,心靈達到“無己”“無分”的境界,那就成了真正的“真人”了。這樣的人在心靈上無思無慮、無情無欲、無知無識,能與萬物融為一體,也就是復歸于“道”了,從而就達到最為完美的自由與幸福境界了。盡管莊子所幻想的“無待”與“逍遙”的絕對自由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找到,但他所提到的神人、神山和真人等概念卻對后世道教神仙思想影響深遠。

總而言之,從文學的角度看,唐代詩人對道家思想中的如上諸端都有所接受,并且在詩歌作品中多有表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安县| 苏尼特右旗| 南宁市| 杭锦后旗| 珠海市| 墨竹工卡县| 中山市| 邹平县| 新兴县| 河南省| 中西区| 连平县| 密山市| 教育| 阿合奇县| 陆良县| 扎囊县| 洪江市| 黄梅县| 赤峰市| 崇信县| 湘潭县| 泾源县| 兴国县| 韩城市| 秦皇岛市| 二连浩特市| 大英县| 肥东县| 弥勒县| 英超| 三明市| 宜兰市| 浦城县| 从化市| 新丰县| 筠连县| 宜宾市| 柳江县| 柞水县| 黎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