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距離閱讀視野下的文類、空間和文學史:弗蘭克·莫萊蒂文論思想研究
- 高樹博
- 1721字
- 2025-04-24 20:38:01
一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統
《新左派評論》(The New Left Review)的主編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9]和《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10]中描繪了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各國的發展狀況和地域分布。如果說他是側重從空間角度來勾勒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那么同樣作為英國人的弗朗西斯·馬爾赫恩在《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則側重從時間角度描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發展階段并做出了“展望”。從時間上來講,馬克思主義經歷了從19世紀后半期和20世紀前半期的古典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的批判階段以及其后的批判的古典主義階段[11]等,總體上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在空間傳播上,包括德國、匈牙利、法國、英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具有國際性品格。[12]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重要性是不容否認的。某種程度上,它已經作為一個傳統深深地扎根在西方的文化中,并且在不同國家發展出不同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名意大利籍的學者,莫萊蒂的思想天然地傾向于意大利的馬克思主義傳統,但他不是葛蘭西主義者,他在《圖表、地圖、樹形:文學史的抽象模型》里坦言自己的“馬克思主義范式(formation)深刻地受到德拉-沃爾佩的影響”[13]。另外,我們要看到,盧卡奇在莫萊蒂的思想資源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點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表現得相當明顯。然而,意味深長的是,德拉-沃爾佩曾經猛烈地抨擊盧卡奇的黑格爾式馬克思主義,而兩者又都在莫萊蒂那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德拉-沃爾佩
在意大利的馬克思主義圖譜中,往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安東尼·葛蘭西,他的“文化霸權”理論早已得到廣泛的認同和運用。被稱為“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后起之秀德拉-沃爾佩學派同樣值得我們重視。“在意共1956年的危機與1965年的退卻這段時間內,意大利最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和革新者是德拉-沃爾佩”,“他主張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認識上均等和互為補充,以及將它們共同的‘認識論’基礎建立在邏輯經驗上。……他堅持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認識論與科學的(而不是純理論的、神秘哲學的)邏輯聯系起來。他提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科學邏輯,這種邏輯是亞里士多德式的而不是柏拉圖式的和數理的(公理的),它與伽俐略的有前提的演繹法相一致”[14]。也就是說,他“試圖把馬克思主義建成一門最高級的經驗的社會科學”[15]。不過,當這種提法“涉及在某種特定的、歷史的社會經濟結構中的政治和倫理問題時”常常引起一些嚴重的困難[16]。當然,這個困難可以說是所有形式的實證主義最終都不可避免地要碰到的。基于上述假設,德拉-沃爾佩在美學領域著力反對克羅齊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批判浪漫主義的神秘論美學方法,“主張從社會歷史的基礎、背景和理性價值出發,去探尋藝術的意義、特性和規律”[17],他的這類嘗試集中體現在《趣味批判》里。莫萊蒂奉為圭臬的就是德拉-沃爾佩的這些革新。確切地說,莫萊蒂的方法論恰是由德拉-沃爾佩提供的。具體而言,莫萊蒂的文學研究實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如數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學科借鑒知識生產的范式,也正是那些抽象范式將莫萊蒂與一般的文學研究者區分開來,體現了他“對科學精神的尊重”。總而言之,德拉-沃爾佩的思想為莫萊蒂的研究前提和合法性做了奠基,并且他沿著這條道路不假反思地進行小說研究。
(二)盧卡奇
作為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代表,匈牙利的盧卡奇今天依然是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不過,這里要簡述的并不是《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物化理論,也不是他的現實主義審美反映論,而是他后來號召大家“忘卻和批判”的兩部早期著作《心靈與形式》和《小說理論》——據說彼時盧卡奇還是一位非馬克思主義者。前者受惠于西美爾的“形式類型學”。他的小說類型學深深地打上了馬克斯·韋伯的“宗教類型學”的烙印。可以說,形式在盧卡奇的整個學術生涯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巴爾(M.Burr)認為,起先“盧卡契研究心靈和形式,后來研究精神與形式,而最后探討社會與形式”[18]。莫萊蒂關于小說類型學和形式的理論皆與盧卡奇一脈相承。特別是盧卡奇在《現代戲劇發展史》當中提出的那句“文學中真正的社會因素是形式”[19]讓莫萊蒂興奮不已,并伴隨他在文學研究生涯里左奔右突。
當然,除了上述兩點外,詹姆遜的“認知圖繪”、布迪厄的“文學場域”理論也為莫萊蒂的思考提供了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