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的“幽靈之戰”
就在艾賓浩斯對記憶的很多問題苦苦求索時,英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同樣對人類的記憶很著迷。巴特利特發現,人們往往很容易按照自己喜歡或者習慣的方式去回憶事情,并且在回憶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刻意記住那些符合自己預期的細節,然后對其他細節進行編造。而且在編造的時候,邏輯還挺自洽。這個現象讓巴特利特感到十分有趣,于是他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幽靈之戰”實驗。
這個實驗其實很簡單,巴特利特放棄了艾賓浩斯采用的無意義音節和詞匯記憶的方式,而是把記憶材料換成了一個關于北美印第安部落的故事,這個故事中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元素,比如地名、人名、行為的描述等。實驗參與者需要在短時間內記住這個故事,然后在未來的幾小時或幾天內回憶并重述這個故事。而巴特利特則需要在旁邊認真傾聽,并且詳細記錄參與者所說的每一個字,再對參與者連續幾次的回憶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一方面看看他們能回憶起多少內容,另一方面也要看回憶出來的故事質量如何、回憶內容相較原來的故事發生了哪些變化。
下面是這個故事的原文:
巴特利特先讓參與者記憶這段故事,過段時間,再讓參與者重新講這個故事。下面是其中一名參與者的復述:
與故事原文對比不難發現,參與者所復述故事的主線雖然還在,但有一些細節已經被篡改了,比如把“同伴們”篡改成了“戰士們”,還增加了一些細節,比如“掙扎尖叫”等。兩年半后,巴特利特再次讓參與者對故事進行復述,下面是復述的情況:
可以看到,經過兩年半的時間,參與者能復述出來的內容和原文相比,只剩下故事的“骨架”了,細節幾乎全部消失了。也就是說,當人們在回憶一個完整的、有意義的,并且跟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系的故事時,不是嚴格遵循“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一開始就迅速忘記,而是會緩慢地遺忘,并且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和預期,把遺忘的細節用“編造故事”的方式補上去。如果實在補不上了,就強行用邏輯去解釋故事。
巴特利特專門為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心理框架”。在記憶的過程中,當我們嘗試回憶某個事件時,會使用心理框架來幫助自己補全和組織我們的記憶。如果事件的細節不符合我們的心理框架,那么我們就會直接選擇忘記這些細節,或者將其替換為符合我們心理框架的內容,甚至往記憶內容里添加“私貨”,特別是跟我們內心預期、情感和情緒相關的內容,很容易被嫁接進我們的記憶內容中。當我們所記憶的內容符合我們的心理框架時,我們記東西就會變得很快,也很容易記住。
再后來,巴特利特又做了一個“傳話實驗”,跟我們現在玩的傳話游戲一樣。先讓一名實驗參與者讀一個故事,接著讓他把故事講給下一名參與者;而聽完故事的參與者,需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再下一名參與者,以此類推。巴特利特通過這些實驗揭示了記憶的本質,那就是記憶并不是一個直接、完整的復制過程,而是一個主觀、個性化的再造過程,它會受到人們的情感、經驗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在記憶再造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還會調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并使用類比、概括和推理等思維方式,把自己的記憶內容“腦補”出來,讓這些“編出來”的記憶內容看起來很符合邏輯。可以說,人們天生就是撒謊高手,而且撒起謊來“面不改色心不跳”。
但是,為什么人們的記憶是這樣的?人們的記憶究竟存在哪里?調取記憶的機制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巴特利特也解釋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