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在明末是隸屬南直隸常州府的一座十多萬人口的縣城。
1645年弘光政權覆滅后,江陰縣的官吏紛紛掛印辭官。清廷新派來的知縣上任也很順利,與當地百姓相安無事。
但新知縣到任第四天,便接到上級堅決推行剃發(fā)令的命令,要求“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清軍還派了四個滿兵來監(jiān)督執(zhí)行。告示一發(fā)布,立刻激起眾怒,全城沸騰。閏六月初二,民眾與知縣溝通無果,便將知縣逮捕,推舉典史(相當于縣公安局長)陳明遇為首領,舉起抗清義旗。
江陰義軍最先消滅了常州派來鎮(zhèn)壓的三百多清軍,清軍又派降將劉良佐率數萬人前來圍城,相持之際,陳明遇自覺缺乏軍事才能,便派人出城邀請前典史閻應元負責指揮。
閻應元發(fā)揮出了驚人的組織才能,將城內男女老幼,按其能力編排成隊巡守城池,公私物資點查清楚,統(tǒng)一調用,很快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守備工作做得井然有序。在閻應元天才的軍事指揮下,不僅扛住了清軍猛烈進攻,竟還主動出城劫營。
對于小小江陰縣城,數萬清軍圍攻一個月不僅沒有任何進展,而且清軍損失慘重,于是清軍又派博洛、尼堪、孔有德等清軍高級將領率二十萬大軍,兩百多門大炮前來攻城。在重兵包圍下,江陰軍民又堅守一月有余,直到八月二十一日城墻被大炮轟塌,清軍攻入縣城,江陰男子與清軍展開巷戰(zhàn),女子則上吊、投河、投井自殺,全城無人投降。
江陰軍民堅守八十一天,縣城十余萬人最后僅剩老少五十三人,清軍也損失七萬余人,有史料載清軍折損三個王爺,大將十八名,這段歷史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隆武帝得知江陰民眾堅決抗清的事跡深受感動,說:“吾家子孫以后遇到江陰縣的人,哪怕是三尺童子,也要憐之、敬之”。
江陰破城前的第六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中秋晚上,江陰城中上演了南明歷史上最具血色浪漫色彩的一幕,《江陰城守紀》記載:
城中分發(fā)過節(jié)物資,百姓帶酒登城,舉杯痛飲,書生許用模仿楚歌,作“五更傳曲”,令善歌的人登高傳唱,以笙笛簫鼓相和。這時,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黃弩師”在西邊的城樓操起胡琴。歌聲悲壯,響徹云霄。清兵爭向靠前傾聽,或怒罵,或悲嘆,甚至有人哭了起來。
筆者相信,這樣一個悲壯的場景,一定會被作者記錄在《紅樓夢》中。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有一個賈母在中秋夜聽笛的情節(jié),除了中秋節(jié)這個日期一致外,筆者未能找到更多線索證明這是紀念江陰八十一日這段歷史。但如果《紅樓夢》有意將中秋月下、江陰城上飄蕩的笙笛簫鼓之聲藏入書中,那么賈母聽笛這段無疑是最合適的:
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聽約兩盞茶時,方才止住,大家稱贊不已。
只聽桂花陰里,嗚嗚咽咽,裊裊悠悠,又發(fā)出一縷笛音來,果真比先越發(fā)凄涼。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靜月明,且笛聲悲怨,賈母年老帶酒之人,聽此聲音,不免有觸于心,禁不住墮下淚來。眾人彼此都不禁有凄涼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賈母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