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二十六回有一段奇怪的情節。
寶玉赴薛潘之請,突然“神武將軍馮唐之子馮紫英”來了,他臉上有些青傷,然后說起跟著他父親“前日打圍,在鐵網山教兔鶻捎一翅膀”,又說“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兒也就回來了”又說這是“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然后馮紫英沒坐多久,就說“只是今兒有一件大大要緊的事,回去還要見家父面回”,寶玉要他把這個“不幸之幸”說完,馮紫英卻說要專門為此事宴請,寶玉問要多長時間,馮紫英說“多則十日,少則八天”。
但是到了第二天,馮紫英便宴請寶玉、薛蟠、蔣玉菡等人,寶玉問起是何“幸與不幸”之事,馮紫英卻說:“前日不過是我的設辭,誠心請你們一飲,恐又推托,故說下這句話”。
即便不相信索隱派的讀者,也會發現這里有太多暗語。“兔鶻”“鐵網山”“打圍”等字樣,顯然是作者設下的密碼。整個事情馮紫英又遮遮掩掩,搞得神神秘密,馮紫英說“不過是我的設辭”,分明是作者在玩“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游戲。
破解密碼的關鍵在“鐵網山”,鐵網山的寓意已難考證,但《紅樓夢》已經預埋了解開謎題的鑰匙,那就是第十三回薛蟠吊唁秦可卿,說他那里有一副“義忠親王老千歲壞了事”留下的檣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
于是我們知道鐵網山在“潢海”。“鐵網山”打圍,也就是在“潢海”打圍。
“潢海”卻是個專用詞語,唯一的意思是——造反!
如劉伯溫《感興七首》“誰言潢海操兵寡,卻產宮庭制禮時”,說的是漢代發生七國之亂之后,就制定了嚴格的禮制以約束藩王。比“潢海”用得更多的是“潢池”,古代詩詞中多用“潢池弄兵”代指舉兵造反。
其實第十三回用“潢海”這個符號,也暗扣“義忠親王老千歲壞了事”,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義忠親王老千歲”是指明代宗朱祁鈺,“壞了事”就是奪門之變,那么“潢海”就是暗喻朱祁鎮發動宮廷政變。
“打圍”就是圍獵,也就代表戰爭,于是潢海打圍就是一場兵變、叛亂。
小說中還出現了“兔鶻”一詞,“兔鶻”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獵隼;二是一種女真人的束帶,如《金史·哀宗紀》:“李興有戰功詔賜玉兔鶻帶”。
既然是女真人的束帶,“兔鶻”就代表了清軍。實在佩服《紅樓夢》作者的知識儲備,不僅清楚“兔鶻”這個詞的雙重含義,而且信手捻來,達到“一聲二歌”的效果。
“鐵網山教兔鶻捎一翅膀”這句話,說明這場戰爭既涉及謀逆、兵變,又涉及抗擊清軍。南明歷史上確有這么一件大事能同時符合兩個條件: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二十五日,左良玉聲稱獲得太子密詔,發兵南京以“清君側”。叛軍號稱八十萬,從武昌出發,順長江東進,據說戰艦延綿二百里,這場叛亂一直持續到四月十八日。
與此同時,清軍也正在南下,左良玉起兵時清軍已經南下占領河南多個重鎮,叛亂平息時清軍已經抵達揚州城下!
左軍東進、清軍南下兩件事情同時發生,弘光朝廷面臨著防御清軍還是防御左良玉的兩難選擇。由于弘光朝廷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馬士英、阮大鋮手中,左良玉的目的就是要“清君側”,如果攻陷南京,馬阮及其朋黨必然死無葬身之地。相反,如果清軍進攻南京,即便打不過,也還有與清軍討價還價的余地。
所以馬阮二人采取了“寧死北,無死逆”的態度,將黃得功、劉良佐兩大軍事力量部署在西線防御左良玉,使得防御清軍的史可法無兵增援,而弘光皇帝還指望史可法“上游急,則赴上游;敵急,則御敵”,要他兼顧兩線。
事實上左良玉在四月四日突然暴病而亡,他的兒子左夢庚秘不發喪、接掌兵權,繼續向南京推進,但換帥的左軍戰斗能力大減,連戰連敗,到四月十八日“清君側”的叛亂已被黃得功完全平息。
此時清軍已經開始圍困揚州,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到了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便被攻破,南京失去防御屏障就很快淪陷了。
薛蟠宴請發生在黛玉葬花之前,是“四月二十六日,未時交芒種節”的前一天。小說中,馮紫英跟隨父親“打圍”,出發時間是三月二十八日,“前兒也就回來了”就是四月二十三日回來。假設馮紫英是一個跟隨父親從南京出發去平叛的公子,他的時間線與左良玉叛亂的時間線正好能對齊:
左良玉三月二十五日發兵,那么消息傳到南京,南京再調遣軍隊出發平叛,至少需要三四日時間,與馮紫英出發時間吻合。四月十八日叛亂平息,休整軍隊、返回南京,至少需要五六日時間,與馮紫英回來的時間吻合。
在薛蟠宴會上,馮紫英還說:“今兒有一件大大要緊的事”。
薛蟠的宴會是四月二十五日,如果把明末歷史上發生在四月二十五日的大事件做一個排序,排名第一的莫過于弘光元年(1645)揚州城破、史可法殉國,左軍叛亂平息與揚州城破是相繼發生的事情,這進一步驗證了“鐵網山打圍”就是指左良玉“清君側”這場兵變。
揚州是江南的交通樞紐,是人口最密集、商業最繁榮的城市,揚州城破后清軍進行了瘋狂擄掠,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城中“堆尸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后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尸如亂麻”,后來由城內僧人收殮的尸體就超過了八十萬具。
這場屠殺被后世稱為“揚州十日”,屠殺持續的時間各種史籍記載不一,大約在五到十日之間,這個時間在小說中應該也有隱喻,馮紫英說的“多則十日,少則八天”,大約就是在暗示屠殺的時間。
“揚州十日”是南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屠城,實際上在薛蟠的宴會上還隱喻了另外一場規模僅次于揚州的瘋狂屠殺——1650年的廣州大屠殺,也就是“庚寅之劫”。
薛蟠宴會上,馮紫英到來之前,薛蟠講起自己看到一張春宮圖,畫得著實好,落款是“庚黃”。寶玉想來想去,然后寫下“唐寅”,問是不是這兩個字?薛蟠得知認錯了字,尷尬的說“誰知他‘糖銀’‘果銀’的”。
注意這兩個詞涉及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合在一起就是:庚寅。
永歷四年(1650),尚可喜率領的清軍進入廣東,“逃跑皇帝”朱由榔由廣東肇慶逃往廣西梧州,清軍得以順利戰領廣東,但廣州軍民在兩廣總督杜永和帶領下進行了頑強抵抗,清兵圍困廣州十個月,城破后清軍展開了長達十二天的大屠殺。
《清史稿》載“斬兵民七十萬余”,屠殺規模在南明歷史上僅次于揚州屠殺。王鳴雷在《祭共冢文》描述其慘狀:“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饑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邱”——骷髏堆積如塔如山,好一番人間煉獄的景象。
1650年是庚寅年,所以這場屠殺被稱為“庚寅之劫”。
薛蟠宴席上的一番對話,暗喻了南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場屠殺,這其實是為下一回書中黛玉葬花這個情節,提前伏下哭祭對象。
兩場大屠殺,為何會隱藏在一個杯斛交錯的宴會上,表達得如此隨意,甚至用春宮圖為引子進行戲謔?我想這就是“風月寶鑒”的寓意,正面看來是風花雪月,背面卻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字字看來皆是血“。
“風月鑒”的正背兩面也有兩重含義,一重含義是文字的表面描寫的是“錦衣紈绔之時、飫甘饜美之日”,背面隱喻的卻是人頭滾滾、尸積如山。
另一重含義是:小說前八十回的風花雪月、歌舞升平是正面,“紅樓未完”的遺憾,小說后面“丟失”的部分就是背面,是對人間煉獄的描寫。脂硯齋在七十一回有這樣一條批語:“真事將顯,假事將盡”,就是說后面的內容會逐漸回歸真實,八十回以后血腥直白的描寫,或許就是《紅樓夢》八十回以后內容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