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稱“五斗”,因為非常愛喝酒
- 長安好詩三萬里
- 聞一多 胡適 浦江清
- 1687字
- 2025-04-11 15:49:41
他熱愛自由,性情曠達,一言不合就“提離職”;他因愛喝酒,嗜酒如命,故稱自己是“五斗先生”;他寫詩奇好,創(chuàng)作了大唐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五言律詩《野望》。從“神仙童子”到“無功酒仙”,他是一位努力將自己邊緣化的“逃跑冠軍”!
王績
聞一多
王績的詩可說是淵源于陶淵明的。
陶淵明何以在文學史上有如此大的勢力,值得仔細研究。凡是大作家必然有他特殊的風格,文學風格的形成,在于反映時代和作家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大家的風格,看似獨創(chuàng),其實是表現(xiàn)了前人未有的生活態(tài)度,這并不是創(chuàng)新,而是從遺產(chǎn)中選擇合于個性的接受過來,再加入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便形成所謂特殊風格。陶淵明是門閥中衰時代的詩人,所以他把詩的題材內(nèi)容由歌舞聲色改換為自然景色的歌詠。當時門閥貴族并未全倒,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藝術趣味還支配著那個時代,因之陶詩便不被時人所看重,他走的路跳過了同時代人幾百年,非等到白香山(居易)、蘇東坡(軾)出來,不足以看出他的價值。也就是說,只有等到門閥貴族全部倒掉,一般人的生活態(tài)度改變,反映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詩的風格也有了改變,然后才看出陶淵明是詩壇的先知先覺者。這正如中唐以后,士風大變,大部分讀書人為了生活出家為僧,便產(chǎn)生了歌頌僧侶生活的詩歌,賈島應運而生,不是很自然的事嗎。
陶淵明死后,他那種詩的風格幾乎斷絕,到王績才算有了適當?shù)睦^承人。在王績那個時代(隋末唐初),流行的詩風一面是病態(tài)的唯美主義,如陳子良、上官儀等人的作品;一面是有些人為功名而作詩,如虞世南、李百藥等人作詩的態(tài)度。當時只有王績一個人是退居局外,兩條路都不走,獨樹一幟,這似乎是出于傲世。王績兄即文中子王通,也是獨行其志的學者,專心學孔夫子,在龍門講學,唐初功臣房玄齡、杜如晦都是他門下的高足。王績的另一兄弟王度,曾作《古鏡記》,內(nèi)容在當時也算是影射李唐的“反動”作品。可見王氏兄弟是一股勁兒以遺民自居,這也是六朝士大夫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他們都終于貧賤,默默無聞,后來的《唐書》甚至沒有為王通立傳,這就是王績的家庭情況。他的思想似乎和這個家庭環(huán)境有關,王績自己的那首《野望》詩,盡管也具有和李唐對立的思想,不過就整個時代來看,仍不愧是初唐的第一首好詩。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童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此詩得陶詩之神,而擺脫了它的古風形式,應該說是唐代五律的開新之作,自然處淵明亦當讓步。王績的侄孫王勃曾寫過一首五絕《山中》,有兩句是“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煉句取意,都可看出是受了叔祖《野望》詩的影響。
在陶淵明以前,疏野的詩很少見,《詩經(jīng)》、“漢樂府”之美,在粗野質(zhì)樸,而不是疏野。
陶淵明是以士大夫身份喬扮作農(nóng)夫,對農(nóng)民生活作趣味的欣賞,拿審美的態(tài)度來看它,正如城里人下鄉(xiāng),見鄉(xiāng)村生活有趣,于是模仿起來,比原來實際的鄉(xiāng)村生活更顯得新奇可愛。這種審美觀念是純粹的主觀成分,把一切實用觀點擺開,而陶淵明能夠長期保持這種欣賞的生活態(tài)度,因而難得。陶詩的特點在于詩人對大自然長久作有趣的看法、天真的看法,表現(xiàn)出一種小孩兒似的思想感情。王績就是繼承了陶詩這一嫡系真?zhèn)鳌?
從現(xiàn)有記載來看,王績被當代人所稱道,只有韓昌黎(愈)在《送王含秀才序》中曾提到他的《醉鄉(xiāng)記》(仿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又別有《五斗先生傳》,因績曾官五斗學士,都是仿陶作品,由此可看出陶淵明對王績的影響),此外,白香山在《九日醉吟》中有兩句:
無過學王績,惟以醉為鄉(xiāng)。
據(jù)此推斷,王績被人重視,當從中唐開始。真的,要沒有中唐人那種深邃的生活經(jīng)驗,是不容易了解和欣賞王績的。事實上,在初唐那些后于王績的年輕詩人中,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模仿過他,不過由于時代潮流所趨,還沒有人明目張膽地贊揚他而已。如劉希夷的《故園置酒》:
舊里多青草,新知盡白頭。
風前燈易滅,川上月難留。
卒卒周姬旦,棲棲魯孔丘。
平生能幾日,不及且遨游。
這首詩的主題和字面顯然都是從王績的《贈程處士》一詩蛻化而來,那首原詩是:
百年長擾擾,萬事悉悠悠。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情流。
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
不如高枕上,時取醉消愁。
把兩首詩對照來看,說當時絕對無人受王績的影響,倒也是不盡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