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
- 道德經(全譯本)
- 老子
- 536字
- 2025-04-10 10:02:23
此章說有美則有惡,有尚則有爭,不如使民無知無欲,以合于清凈無為之化。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1]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2],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3]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
[1]貴:動詞,以之為貴,重視,珍愛。
[2]可欲:能引起欲望的東西。
[3]知者:擁有知識、智慧之人。知,“智”的古字。
譯解
“尚賢”“賢”字,不作賢人看,是才能之人,“尚”是夸獎、獎勵之意;如在上者獎勸抬舉一班才能之人,則大家必爭顯才能。難得之貨,如珠寶、鉆石、金玉,如在上者以此為寶貝,則民人必做盜賊以爭利。常人之情,看見可愛之物,則心動;倘不曾看見,則心不起念,故心不亂。所以圣人之治天下,要人虛心,不自己矜夸本領。又使民人勤力生活,不致饑餓。又要人不爭功,莫生驕傲,而志意謙虛。又要人堅忍耐勞,強練筋骨。他第一個道理,是叫人老老實實,如同上古之世,大家渾渾的,好像山野的老百姓,只知吃飯睡覺,沒一毫思想,自然不生事。就是有一班知識略高的人在上位,也不敢憑他個人的理想,亂出主意,因為憑私心做事,就會引起小百姓也胡亂逞才,那就忙不了!所以在上的不多事,順其自然,好像沒事辦樣,其實非懶散也,在不好生事耳。不好生事,自然上下相安,事事順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