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義軍編制調整
- 我的舅舅朱元璋
- 626倉庫管理員
- 2019字
- 2025-07-17 23:44:11
“擴充十萬精銳,義軍還勉強養得起。”
李平安環視眾人道:“諸位以為這方案如何?”
眾人紛紛點頭贊同。
原先反對的范鵬舉,也沒了意見,點頭表示贊同。
畢竟十萬精銳,需要一百萬戶供養。
以義軍如今的人口,勉勉強強還能支撐得起。
“不過這也要求跨過淮河作戰的義軍,必須是精銳中的精銳!”
朱元璋說道:“哪怕是如今的義軍將士,也必須要經過重新選拔,才能夠加入其中!”
李平安點頭:“除戰斗素養外,品性德行也要重點考察!”
“平日里有劣跡的,不論大小,統統不要!”
義軍跨過淮河作戰,不僅僅是要打仗,更是要向當地人宣傳義軍理念!
在李平安看來,朱元璋將要率領的不僅僅是軍隊,更是一支宣傳隊,一支播種隊!
在淮河以北,在北方大地,讓大家都知道,義軍的理想和意志!
為未來義軍北伐,打下基礎!
韓宋北伐失敗,既有軍事上的原因,也有這層民生上的原因。
哪怕韓宋打出了“反元復宋”的旗號,但對北方人而言大宋旗幟真的有號召力嗎?
燕云十六州,自唐以后,脫離中土,又豈止四百年?!
當地早就不再期待還能回歸中原,日漸沉淪在胡風中了。
沒了百姓的支持,韓宋北伐不過是無根浮萍,敗亡是遲早的事!
這也是李平安更傾向于打出去方案的重要原因。
“義軍兵員數量擴大數倍。”
李平安說道:“原本的編制,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戰爭形勢。”
“必須進行全面的革新。”
“對此,想必諸位在此戰中都有所感受了吧?”
幾位負責戰事的將領,忍不住點頭。
尤其朱元璋更是直接開口道:
“義軍編制混雜,甚至許多都不統一!”
“同樣的一組編制,有的可能有幾百號人,又有的卻連五十人都不到!”
“在調遣兵員的時候,給咱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若要說編制革新,依咱看,最先要做的就是統一人數!”
“這樣才能方便戰時統一調度!”
李平安解釋道:“義軍成員來源復雜。”
“既有曾經主動來投的各路紅巾,又有根據地內直接招募而來的兵員。”
“他們此前互不相通,編制情況也不盡相同。”
“這種情況,以前戰爭規模不大時,尚不明顯。”
“但隨著戰爭人員越來越多,動輒數萬、數十萬。”
“情況卻越發惡化起來。”
“日后咱們的兵力還會更多,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必然會經歷大敗!”
“未雨綢繆,猶時未晚!”
義軍軍隊內部,其實遠不止李平安主動提出來的這些問題。
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已經是給在場某些人留面子。
最為嚴重的問題,其實是軍隊內部的山頭主義。
由李平安曾經改造擴編輜重營而來的是一個山頭,帶兵來投的鄧友德是一個山頭,郭子興死后帶殘兵投靠義軍的也是一個山頭,朱元璋也算是一個山頭。
各個派系下的軍隊,幾乎互不聽調遣,只聽從他們直接長官的命令。
尋常作戰還好,真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各路大軍亂戰在一起,山頭主義是真能害死三軍!
李平安此前就有意想要打破這種局面,但一直沒能找到機會。
這一次編制調整,就是李平安一直要找的機會!
“那咱們該如何編制兵馬?”徐達開口問道。
“如元軍那般,采用百戶、千戶、萬戶?”
這樣做無疑是最為方便。
義軍之中,不少人都在元軍內待過,直接采用這套編制,能夠省卻不少時間。
范鵬舉反應激烈,直言道:“義軍既以驅逐胡虜為號,如何能用元人之軍制?!”
“依我看,不如用漢唐舊制!”
唐朝軍制,以營為基本單位,下設五隊,每隊三伙,每伙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一營七百五十人。
其上為折沖府,根據規模有上、中、下三等,不同規模的折沖府,領有數量不同的營。
“確實,吾等既然以恢復中華為號,不若就用漢唐軍制。”
朱元璋也表示贊同道:“更何況漢唐強盛也遠勝元廷。”
“不過咱們該設有哪些折沖府?”
李平安思慮片刻后,卻道:“為何不將漢唐軍制,與周禮軍制相結合起來?”
“周禮有記載,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我等何不直接在五旅下轄五營。”
“義軍直接統帥五師?”
對李平安而言,源自周禮的軍旅師編制更為熟悉,不僅在兩千年前使用,在幾百年后同樣在使用。
況且,這樣還能夠大大加強義軍的歷史厚重感。
周禮對華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正所謂“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此中禮儀,便是直接指代周禮。
采用周禮中的軍制,正貼合義軍“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
范鵬舉眼前一亮,不禁贊揚道:“不愧是李相公!才識淵博!”
“沒什么比周禮更好的了!”
“采用周禮軍制好!我贊同!”
將領們大多不在意周禮,他們更在乎指揮的便利性。
其實,元軍編制的十進制,對他們而言并不太好用。
同時指揮十個作戰單位,除非是軍事天才,否則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也就徐達、朱元璋等少數軍事指揮天才能夠同時指揮數十個軍事單位,并且用他們打贏勝仗!
很難說,這種軍事編制上的龐雜,是否讓元軍指揮變得復雜。
不過從元軍每每能集結起數萬、數十萬大軍,卻屢屢打敗仗來看。
也許龐大的編制,對軍隊而言并沒有增大勝率,反而是增大了敗率!
“既然如此,那義軍新編制便暫定如此。”
李平安敲定初步方案道:
“義軍下轄五個師,每師下轄五個旅。”
“每旅下轄五個營,下設五隊,每隊三伙,每伙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
“每旅人員三千七百五十人,每師一萬八千七百五十人!”
“義軍共計九萬三千七百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