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軍將會在近期擇日擴編募新。”
“參加過戰事的民兵,會優先招募。”
李平安耐心向眾人解釋道:“民兵也是義軍的一部分。”
“不會虧待大家的。”
李定國還想要再問兩句,但終歸沒擠過旁邊的壯漢,被擠到了后方。
只能悻悻站在外圍看著。
李定國扭頭問:“四六,你說咱們能被選上,進到義軍精銳里嗎?”
趙興國淡定站在一旁道:“李相公既然都說了可以,那就不成問題!”
李定國心懷崇敬道:“要是咱弟兄們都能選上,那就好了!”
加入義軍精銳,不僅意味著更好的福利待遇。
更意味著他們能夠擁有更好的兵器,甚至能夠分到甲胄!
最為重要的是,義軍精銳意味著無上的榮耀!
無論是最為現實的功利之人,還是真正信服義軍理想的人,都想要加入義軍精銳中。
“旁的不說,每月都能比咱們多領八斗的糧食!”李定國說道:“更別提,還能夠免交大半的賦稅!”
趙興國淡定道:“八斗糧食,若是天天訓練,只怕還不夠填飽你的肚子!”
李定國摸摸肚子,嘆息一聲:“你說咱這輩子,啥時候能過上天天吃飽飯,頓頓不愁吃肉的日子!”
趙興國眼睛亮起來,看向遠處的李平安道:“只要跟著李相公干,咱們肯定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義軍不是早就答應我們,要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嗎!”
義軍的理念,確實是一面能激勵眾人的旗幟!
真有許多人是真心相信義軍能推翻腐朽的元廷,再創盛世!
趙興國便是其中之一。
李平安說了小半天時間,才解答完大部分人的疑惑。
沒有任何休息,馬不停蹄回到府衙,開始義軍高層討論擴編問題。
“首要問題便是咱們到底要多少兵力,才能保衛根據地!”
李平安雙手撐在桌子上,眼都不眨,死死盯著桌面上的地圖道:
“北方徐州一線,元軍駐有十五萬人!”
“西面的汴梁路,元軍也駐有八萬人!”
“光是這兩處,合計就有二十多萬大軍!”
“想要向南發展,向北防御,難度何其之大!”
向南發展,向北防御。
八字方針,便是義軍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行動方針。
江南元廷力量薄弱,適合發展的地方又多,將會是義軍經營的重點。
北方元廷力量強大,隨時可能渡過淮河南下進攻義軍根據地,義軍必須認真防御,才能避免元軍大肆破壞根據地。
“根據我等前幾日考察發現,淮河防線疏漏極多!”
徐達首先站出來道:“尤其是兩月前的洪災,直接沖破淮河大堤,自濠州到五河一帶,已然無法防御。”
“若敵人從此處渡河,進攻根據地腹心。”
“我等既無大河阻攔,又無堅城可守,只能與元兵在平原野戰!”
“損失必然極大!”
野戰的傷亡率,從來都是最大的。
此次伏擊張士誠,義軍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最終也不過是取得了一比二的戰果。
傷亡慘重!
元兵的戰斗力,必然還在張士誠大軍之上!
義軍哪怕采用同樣的戰術,也許只能打出一比一的交換比!
“依我看,起碼要擴軍二十萬,才能對抗元廷的數十萬人馬!”徐達總結說道。
剛剛擢升為高郵知府的范鵬舉,立馬出言反對:“這不可能!”
“二十萬義軍精銳,要兩百萬戶才能養得活!”
“咱們如今哪有這么多人,來養活這樣龐大的軍隊!”
“除非義軍敲骨吸髓,對百姓極盡盤剝!”
“可這樣一來,義軍便失了大義!”
“失去大義的義軍,還能在江北久存嗎?!”
義軍根據地,地盤其實不算小了。
占據了后世蘇中、淮南的大片地區。
但人口并不如后世那樣多,僅有一百二十萬戶左右。
如此稀少的人口,自然不僅僅是天災的原因,更多是人禍造成的!
百余年前,南宋和金人以淮河、大散關一帶為前線,兩淮地區便成了最前沿的戰場!
無數百姓在戰火紛飛中化為烏有。
元朝建立后,在兩淮圈定大量土地養馬,禁止漢人耕種。
更是從根本上杜絕了當地人口增長的可能性。
甚至許多原本的沃土,經過上百年的荒廢,已經重新變為野地。
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開墾成熟地。
朱元璋緩緩開口道:“元軍剛剛在咱們這吃了大虧,不會那么輕易派兵攻打。”
“多半還是會先行試探一番。”
“趁此機會,咱們可以沿淮河一帶筑城、修繕堡壘,以做前線防御。”
“另外,我以為不該放元軍過淮河。”
“咱們應該主動跨過淮河打出去,才能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權!”
“將元廷的幾十萬大軍都給調動起來!”
李平安眼前一亮。
相較于徐達的被動防御方案,朱元璋的游擊戰、主動戰方案,無疑更讓李平安心動。
不禁出聲問道:“主動出擊,咱們該派遣多少人馬?”
“后方空虛又該如何處置?”
在場眾人,其實都更加傾向主動出擊。
這和義軍的歷史,也有很大關系。
成立雖然不過半年,但義軍大多數時候都是主動出擊的一方。
進攻意志非常強烈。
無法接受后撤防御。
前段時間的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戰術,幾乎就是大家能接受的極限了。
“北渡淮河野戰,并不需要太多人馬。”
朱元璋詳細解釋道:“最多最多也不能超過一萬人!”
“人數多了之后,后勤補給太不方便。”
“一萬人無論是從淮南運糧還是干脆就食于敵,都不成問題。”
“至于后方防線,還是需要至少十萬精銳,才能將根據地打造成鐵板一塊!”
“尤其是淮安城,作為淮河、大運河、黃河的交點,至少也要派遣三萬精兵駐扎!”
“才能夠防備住元軍徐州的十五萬大軍!”
“即便元軍五倍兵力圍之,淮安城至少也能堅持三個月時間!”
“為我等調兵支援,爭取到最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