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首版序 寂寞沙洲,不冷
- 蘇東坡傳(全新修訂版)
- 陳鵬
- 1665字
- 2025-03-26 16:24:50
元豐五年(1082年),寓居黃州定慧院的蘇軾寫下著名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他的身體還未從漫長的旅途中蘇醒,他的情緒尚未從烏臺詩案的陰影里平復,就已要面對無邊的寂寞了。
此時的他哪里知道,這不過是無邊寂寞的開始。他此后人生的許多時間,都將在漫長的流放中度過。
寂寞予以他痛苦,同樣成就了他的偉大——讓他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讓他走出精神的低谷,煥發無限光彩。
如今,“寂寞”這個詞一點兒也不寂寞。
網絡里或是現實中,總能看到男男女女擠眉弄眼地撒著歡兒,口口聲聲說:“我真的真的好寂寞。”
寂寞被調侃、被戲弄,它早已面目全非,變成大眾表達浮躁情緒的專利,而真正的寂寞者卻只能尷尬地站在原地,拔劍四顧心茫然。
智者失語,浮躁當道。
曾和一些朋友遙想古代,那時沒有電視,沒有Wi-Fi,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沒有任天堂,沒有迪士尼……古人卻一樣可以自得其樂,逍遙自在。就像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常常攜帶美酒,湖上泛舟,鼓琴吹簫,任音樂縈繞,任時光流逝,華彩詩章自胸中源源不絕噴涌而出。一群才華橫溢的男人團團圍坐,縱論四方,神游八極,端的是人生至美之享受。我們討論的結論是,沒有現代的科技產品,沒有花樣繁多的娛樂方式,一樣可以活得充實富足。倒是身處物質過剩時代的我們,總迷茫于精神世界的蒼白,留戀于物質世界的種種。
聰敏之如蘇軾,有過人的才情,有豁達的天性,卻難免被命運捉弄。
他那么愛熱鬧的人,常常被拋到陌生的絕境,遭受寂寞的圍攻,在孤獨里舔舐心靈的傷口。
面對苦難,面對寂寞,他最初之反應亦有與常人相似的一面,或者舉手無措,或者顧影自憐,尋不到前路,看不見終點。但他擁有天才的悟性、樂觀的天性,不會任由傷痛停留太久。
短暫的迷茫之后,他迅速從失落中重拾自尊,采取了各種方式救治肉體之苦痛,擺脫心靈之煉獄。悟道也好,參禪也罷,都是他脫離苦海的方法,是他自救的積極態度。
寂寞縱然難耐,卻不是逃避現實的借口,若要擺脫痛苦,須先正面寂寞,接納這寂寞,戰勝這寂寞。
所以,蘇軾的種種作為便可呈現他面對寂寞的態度。
他游山玩水,寄情于天地萬物;
他廣交朋友,在心靈的交融中開拓精神疆界;
他救貧扶弱,常懷慈悲之心;
他吟詩賦詞,宣泄豪情與失意;
他發掘美食,享受世俗的歡樂;
他參悟古人,學習放下的哲學;
……
于無盡的寂寞中,他對自我進行歸納、總結、反省,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所在。
若無黃州的寂寞歷練,他便放不下對名利的追求,便沒有未來的無盡淡定。黃州是他命運的大轉折,也是他走向偉大的新起點。
寂寞成就了他人生的華彩,也成就了他的傳奇。
東坡之偉大,一方面是他寫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千古華章,另一方面是他豁達開朗、樂天知命的人格魅力。
這種偉大固然得益于他橫溢的才華,但更多是來自寂寞生活的錘煉。
烏臺獄中的折磨,黃州務農的辛苦,惠州的無限慘淡,海南缺衣少食的生活,卻從未將他打垮,一有機會,他就會強力反彈。
在寂寞里,他磨煉了心志,洗滌了靈魂,并讓他的才華更大程度地發揮。若其一生順風順水,也許仍然偉大,但一定不如飽受錘煉后更偉大。
在世人眼中,東坡是父母的好兒子,努力攻讀,早登科第,少年得志;他是弟弟的好兄長,時時眷顧兄弟之情,為踐行“風雨對床”之約,三番五次想要從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怡怡的喜悅;他是朋友的好知己,率性、坦誠、開闊、大氣、受人愛戴;他是兒子的好父親,從不施以打罵,喜歡夸獎和啟示;他是百姓愛戴的好官,時時憐憫眾生,心系大眾,因他們的苦而苦,因他們的悲而悲,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予以力所能及的幫助;他是一代詩家和詞家,開創了跨時代的審美意象,創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無法復制的經典。
在我看來,他這么多身份都不如“寂寞者”對今人更有啟示: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可以救治我們當下的苦難,解決心靈的沉疴。面對寂寞時,我們可以學著像他一樣思考人生,像他一樣享受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講,寂寞者的最高境界不是與寂寞對抗,而是與寂寞同行,并從中汲取生命的能量。
東坡的一生,因寂寞而精彩,也因寂寞實現了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