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一本就夠
- 劉準編著
- 620字
- 2025-04-22 13:59:40
專題1 文字
一 導語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語言的提純。文字存在的最基本價值就是承載情感思想,并傳遞它。以形寫意的漢字尤其如此。相對于口語,文字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口語到文字,是聽覺向視覺的轉換。沒有文字便沒有書面語。沒有漢字,也就沒有漢字書法。
中國漢民族的文字淵源悠長,從“倉頡造字”傳說開始。而中國傳統的“小學”以漢字研究為中心,中國的語言學圍繞漢字的音、形、義而展開。漢字記錄漢語,但字少詞多,因此,漢語有大量的同音詞和近義詞。字從產生之初,就是為人所用的。“整個漢字的精神,是從人出發的。一切物質的存在,是從人的眼所見、耳所聞、手所觸、鼻所嗅、舌所嘗出來的。”(姜亮夫《古文字學》)基于此,透過文字體會到內在的精神才算明白文字的真諦。
漢字記錄漢語,必然也影響漢語。受漢字方塊特性影響,漢語講究偶合、對稱;漢字沒有詞形變化等。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正是因為漢字獨特的符號系統具有書畫同體的特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個體審美要素(精神、觀念、思維等)逐漸融入筆端(毛筆),就形成了中國書法的嚴格章法。
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始終保持著“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狀態。只有在動態使用的過程中自如地掌握音、形、義,才算真正掌握了某個字。漢字字形不變(當然有繁簡的變化,以及受書寫習慣的影響),而音常隨義變。作為書面語,義的傳遞才是漢字最重要的任務。所以,我們的學習,也要把在動態中掌握字義、詞義作為不可忽略的目標。畢竟,文字是表達信息、傳承文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