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獸首銅爐飄出的沉水香混著窗外朔風卷來的寒意,在繪著益州山川的羊皮地圖上凝成團霧。
張魯看著階下侃侃而談的閻圃“當年高祖定三秦,先取漢中為基;光武中興時,岑彭自上庸水陸并進克益州。此二地實乃天府咽喉。“
“先生是說,放著殺親之仇不報,反去啃上庸那塊硬骨頭?劉璋小兒此刻正往巴郡調兵,若不趁其羽翼未豐——”
“正因其羽翼將豐,才要先固根基!”閻圃轉身從袖中抽出竹制算籌,在案上擺出:“諸君請看,上庸北接漢中,南通房陵,東連南陽,西控巫峽。得之則漢中東南有了屏障,進可沿漢水直下荊襄,退可據堵陽、錫穴之險。
首座的張魯長髯隨點頭動作輕顫:“子茂此論,暗合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兵法。”他目光掃過殿中懸掛的各州輿圖,落在兗州處時稍作停留——那里用紅筆標著“曹操”二字,“目今天下,袁紹坐擁河北膏腴,曹操占兗州,馬騰韓遂在雍涼牧馬,就連呂布也趁亂奪了濮陽。我漢中若想圖存,須得在群狼環伺中先筑起壁壘。”
“可劉璋豈會坐視我取上庸?那豎子新殺我滿門,正欲拿我張家立威,若知我東進,必派大軍來犯!”
閻圃卻道:“將軍忘了陽平關的天險?如今劉璋剛愎自用,必信'漢中乃五斗米道妖術之地'的讒言,以為派一偏師便能踏平我境。”
“若他遣偏師來犯,我正好據險而守,耗其糧草;若他傾巢而出,可從西城、房陵迂回斷其后路,教他進不得退不得!“
如今主公若得漢中、上庸,便如在益州咽喉上系了繩結。待養精蓄銳,那時——“他抬手虛握,仿佛要將整個益州納入掌心,“劉璋麾下的嚴顏、張任縱有萬夫不當之勇,也抵不過我從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三路齊發,更遑論上庸之兵可順漢水直取江州!“
此話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層層漣漪。張衛捶胸頓首,頭盔上的雉羽拂過磚縫:“末將愿領五千義兵,先奪西城,為取上庸開道!“他身后幾個年輕將領也紛紛請命,甲胄撞擊聲如驟雨打在殿瓦上。
閻圃卻按住其肩甲,目光仍落在張魯臉上:“主公可還記得,當年在漢中立'義舍'時說的話?'欲取天下,先取人心。'上庸百姓久受山賊侵擾,若我軍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開義倉、修水利,不出三月,必能讓竹山蠻夷納土歸附。“他取出一軸竹簡,展開是上庸山川圖,某處用朱筆圈著“鹽泉“二字,“何況那里有天然鹽池,得此可富甲一方,兵甲糧餉皆不愁。“
“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先生此策,當行之。”
“昔日高祖得漢中而王,光武據上庸而興,今日我等便效仿先賢先取上庸為左臂,再固漢中為心腹,待劉璋小兒來攻時,正好教他撞碎在陽平關下,化作我五斗米道的祭旗!”
“公則,勞你率兵一萬,東取上庸。“張魯目光沉沉,落在張衛臉上。
張衛眼中血色未褪,拱手急道:“大哥!母親大仇未報,此刻——“
“我意已決。“張魯抬手止住了他的話頭,聲線如鐵,“即刻整軍出發,待克了上庸,再為母親舉喪。“
張衛喉頭滾動,終是化作一聲長嘆:“諾。“領命退下。
待弟弟身影消失,張魯轉向閻圃:“子茂,傳令下去,漢中全城縞素七日,祭奠族中亡魂。七日后,備下奏章,呈給朝廷...“
大政方針既定,余下事務便依照常序鋪展開來。各司其職,各循其規,待一切安排停當,眾人方才各自散去,唯有燈火在夜風中明明滅滅,照著這座暫時沉浸在哀傷與戰意中的城池。
七日后,漢中治所南鄭城頭飄起的素幡尚未完全褪色,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章已裹著關中的風塵,送入東都長安那座蛛網密布的宮闕。此時的漢獻帝劉協,正如同被蛛網縛住的雀兒,自董卓伏誅后便淪為李傕、郭汜手中的傀儡,朝堂之上權臣互噬,宮外涼州兵縱馬橫刀,所謂的大漢天子詔命,不過是軍閥案頭蓋著玉璽的廢紙。各州郡牧守早將朝廷視若無物,袁紹踞河北而囤甲,曹操挾兗豫以自重,就連益州牧劉璋亦隔著重山峻嶺,對長安的政令置若罔聞——更何況偏處漢中的張魯,在中原諸侯眼中,不過是踞守蜀道天險的一介宗教首領,縱有割據之心,也掀不起撼動天下的波瀾。
張魯的奏章自然不會奢望得到天子批復,他要做的是借漢室正統的空殼,完成一場昭告天下的政治儀式。當筆墨在竹簡上落下時,字里行間涌動的是精心謀劃的權謀:先以千字痛陳益州牧劉璋的罪狀——“昏聵無能,縱容趙韙叛亂于前;猜忌嗜殺,屠戮漢中空地于后;背逆祖訓,廢弛益州鹽鐵之政”,將劉璋描繪成違背忠孝節義的獨夫。繼而筆鋒一轉,申明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魯世受漢恩,本當鞠躬盡瘁,然劉璋賊虐日甚,恐累及漢中百姓,故不得已割地自守,非敢背漢,實乃為劉氏守益州之北門也。”末了鄭重宣告:自即日起,漢中郡脫離益州轄制,治所南鄭仍為根基,自己則以“漢中太守”之名行牧守之職,兼掌五斗米道諸事,奉漢為正朔,卻不再向益州輸送糧賦,亦不奉劉璋征召。
這篇表面恭順、實則割裂的奏章,藏著張魯對亂世生存法則的深刻洞察。他深知,自董卓之亂后,天下諸侯雖各懷異心,卻無人敢率先撕下“尊漢”的旗號——袁術貿然稱帝,轉瞬便成為眾矢之的;袁紹謀立劉虞為帝,亦遭天下非議。若自稱“漢中王”或“鎮北將軍”,必引劉璋揮兵來攻,更可能招致曹操、劉備等梟雄的覬覦。唯有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將矛盾直指劉璋一人,宣稱“只反劉璋,不反漢室”,方能讓中原諸侯覺得,這場割據不過是益州內部的權力更迭,與他們爭霸天下的棋盤無關。
治所改名一事亦暗藏玄機:此前漢中郡治所名為“南鄭”,如今張魯直接以“漢中”為號,既昭示此地為自己的根基所在,又暗合“漢家中興”的讖語——五斗米道素以“天、地、人”三才為教義,稱“漢中”便如在地理上豎起“漢家正統”的大旗。而“張天師”的自稱,則將宗教領袖的身份與政治權力綁定:五斗米道在漢中已傳數代,百姓入道需繳納五斗米,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早已讓張魯成為事實上的“土皇帝”,此稱號既符合教內信眾的擁戴,又避免了“太守”頭銜之外的僭越嫌疑。
當奏章經棧道傳入長安時,李傕、郭汜正為爭奪漢獻帝的控制權打得頭破血流,公文堆中這篇關于益州的“雞毛蒜皮”,不過是讓他們相視一笑的談資——在西涼軍閥眼中,張魯不過是個借宗教聚眾的妖人,放任他與劉璋內斗,反而能削弱益州的實力。
這場看似徒勞的“上奏”,實則是張魯在亂世中搭建的政治防火墻:以倫理綱常為盾,以漢室名號為旗,將自己的割據包裝成“撥亂反正”的義舉。他太清楚,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表面的忠孝節義仍是諸侯博弈的“通行證”——即便天下人都知這是虛張聲勢的場面話,卻無人能以“謀反”之名興師問罪。當南鄭城頭的“漢”字大旗與五斗米道的杏黃旗并立飄揚時,張魯用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為漢中掙得十年安穩,也讓五斗米道的香火,在這亂世夾縫中悄然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