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在馬克思提出科學社會主義之前,空想社會主義早已存在。空想社會主義者同情資本主義社會下勞苦大眾生活的悲慘,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感對理想社會的美好進行了設想,但由于沒有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的有效途徑,因而也就難以真正對社會發展產生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其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這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自此共產主義不再被看作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愿望,也不再被看作人的本質異化的復歸或人道主義的實現,而是被看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發展起來的巨大生產力的客觀要求。然而《共產黨宣言》并非科學社會主義在理論上的完成,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一偉大命題還需要在闡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機制和內在矛盾中被進一步論證,這項工作是在《資本論》中進行的,作為危機理論基石的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構成了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表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作為資本主義生產刺激和動力的利潤率會趨向于下降,這清楚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與自我否定性,以不容置疑的方式宣告了資本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和過渡性。正因為如此,自《資本論》第三卷出版以來,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就不斷遭受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攻擊,同時也成為左翼學者內部爭論不休的重要研究主題。事實上,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與經濟危機理論、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問題并稱為馬克思經濟理論的三大爭論,在西方學界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處于爭論的中心。

迄今為止,圍繞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研究需要在四個層面進行拓展。第一,在文本研究上,古典經濟學的利潤率下降理論與馬克思的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比較研究數量較少、亟待補充。第二,在理論澄清上,需要從三個方面對圍繞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質疑進行回應:其一,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在理論上成立嗎?其二,現實中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利潤率長期下降?其三,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與馬克思危機理論的關系是什么,前者是不是后者的基礎?第三,在經驗驗證上,需要明確回答如何度量利潤率及相關變量,在現實經濟的運行中它們的變化趨勢是否符合馬克思的理論。第四,在經驗運用上,需要明確回答如何以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為基礎構建馬克思主義長波理論,對戰后資本主義繁榮與衰退交替的經濟史給出邏輯一致的解釋。因此,本書研究的目的是闡明馬克思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原創性貢獻和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在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檢視并澄清在理論上對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種種質疑與誤解,并在此基礎上考察利潤率在戰后美國經濟中的表現。與此相適應,本書在結構上包括文本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理論澄清(第三章至第五章)、經驗驗證(第六章)和經驗運用(第七章)邏輯遞進、環環相扣的四大板塊。

本書的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闡明古典經濟學的利潤率下降理論及其存在的重大缺陷。早在馬克思之前古典經濟學就注意到利潤率表現出長期下降的趨勢,并對這種現象做出了解釋,其中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理論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由于不理解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不清楚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本質區別,混淆了剩余價值與利潤、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均不自覺地把剩余價值率下降的原因——工資提高——當作利潤率下降的原因。兩者的區別在于: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具有二重性,他把工資提高的原因歸結于勞動力的供小于求;李嘉圖更好地堅持了勞動價值論,他把工資提高的原因歸結于由土地肥力遞減引起的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古典經濟學無法正確解釋利潤率長期下降的原因,因而也就不理解利潤率下降規律在經濟危機理論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懂得利潤率下降規律反映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和過渡性。

第二章闡明馬克思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內涵與意義。馬克思通過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考察剩余價值與利潤、剩余價值率與利潤率間的區別與聯系,彌補了古典經濟學的理論缺陷。在此基礎上,他研究了資本有機構成、剩余價值率、“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三個因素對利潤率變動的影響機制和作用范圍,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表現為利潤率下降和利潤量增加并存,商品價格下降和商品所包含的利潤量增加并存。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內部矛盾的展開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總體矛盾的展開,包括三個部分: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剩余價值的條件的矛盾、生產目的與達到目的的手段之間的矛盾、人口過剩時的資本過剩。

第三章澄清對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邏輯論證上的質疑。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由“規律本身”和“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兩部分組成。其中前者又有資本技術構成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利潤率下降三個環節。因此對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邏輯論證的質疑有四種:第一,技術進步但資本技術構成不確定性論;第二,資本技術構成提高但資本有機構成不確定性論;第三,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但利潤率不確定性論;第四,“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足以使“規律本身”無效論。研究表明,以上四種質疑是錯誤的,正確理解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必須基于資本積累的視域,充分考慮資本家與雇傭工人的階級對立;必須準確把握影響利潤率的各個因素在規律中的不同作用與地位;必須準確把握馬克思論證規律的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

第四章澄清對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作為現實中利潤率長期下降原因的質疑。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了利潤擠壓論(包括勞動力短缺論和勞工力量增強論等)、過度競爭論和需求不足論等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替代性理論。研究表明,利潤擠壓論、過度競爭論和需求不足論的錯誤總根源在于放棄了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的缺失,使得它們只得在分配層面尋找利潤率下降的原因。利潤率長期下降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生產相對于總資本的趨向減少,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竭力將生產性活勞動減少到最低限度的趨勢。這種趨勢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即生產性領域內物化勞動對活勞動的替代;其二,非生產性勞動相對擴張,即活勞動由生產性領域向非生產性領域的轉移。

第五章檢視并澄清了對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作為馬克思危機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質疑。在該層面的質疑中,有三種觀點最為典型:邁克·海因里希所謂“恩格斯的編輯造成了危機是由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所導致的假象”的觀點;大衛·哈維所謂“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是嚴格的和教條的假設下的推論,與現實中爆發的經濟危機基本無關”的觀點;西蒙·克拉克所謂“利潤率下降趨勢是在資本一般的內在關系這個最抽象的水平上提出來的,而危機趨勢只能在競爭領域內所表現的個別資本家之間的具體關系中才能得以實現”的觀點。研究表明,以上質疑是錯誤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建構了一個系統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周期爆發的相對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理論。從馬克思論述危機理論的方法上看,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是相對生產過剩危機的直接依據;從馬克思廣義的資本概念上看,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與相對生產過剩具有直接統一性。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作為危機理論基礎的意義在于其奠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可避免性的基礎,有力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自我否定性與歷史暫時性,構成了馬克思論證資本主義必然被科學社會主義替代的最后和最關鍵的一環。

第六章開始轉入對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經驗研究。在對利潤率等基本馬克思主義變量經驗度量之前,需要說明其中涉及的度量方法的爭論。這些度量方法的爭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層面:以價值還是價格的形式度量利潤率;以當前價格還是歷史價格度量資本存量;是否區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如果區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那么非生產性支出是屬于剩余價值的范疇還是不變資本的范疇。選擇使用價格利潤率、按當前價格計算固定資本存量、區分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以及將非生產性支出歸屬于剩余價值的方法,對1955~2018年美國私人經濟基本馬克思主義變量進行度量,結果表明,這些基本馬克思主義變量的變化符合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非生產性勞動工資-生產性勞動工資比率的提高是1955~2018年美國私人經濟利潤率長期下降的原因。

第七章以曼德爾的長波理論為藍本,同時吸收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的中間層次分析方法,嘗試性地構建了以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長波理論。該理論有如下優點。首先,它本質上是一種資本積累理論,將利潤率的長期波動作為核心解釋變量,用利潤率的高漲說明擴張性長波,用利潤率的低迷說明蕭條性長波。其次,它具有三個理論層次:抽象層次、中間層次和具體層次。其中,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利潤率長期變動規律的科學揭示,是馬克思主義長波理論抽象層次的主要內容。中間層次理論起著中介抽象層次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與具體層次實際利潤率的波動的作用,通過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階段性特征對基本馬克思主義變量的影響,一方面使得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階段性特征對實際利潤率波動的影響區別開來,另一方面使得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在實際利潤率的長期波動中再現出來。這就避免了曼德爾直接將抽象層次理論與具體層次經濟波動相結合的不足,以及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割裂抽象層次理論與中間層次理論關系的缺憾。基于馬克思主義長波理論,本章對戰后美國黃金年代的形成與終結、新自由主義的形成與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給出了邏輯一致的解釋。

第八章是本書的主要研究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洛川县| 灵石县| 法库县| 通化市| 和龙市| 奉贤区| 临西县| 永仁县| 江津市| 池州市| 邯郸县| 贵阳市| 临邑县| 鲁甸县| 浦江县| 灌云县| 民勤县| 中江县| 泗阳县| 格尔木市| 龙南县| 饶阳县| 乾安县| 阳信县| 长泰县| 九龙县| 襄垣县| 华安县| 肇东市| 汝阳县| 重庆市| 江油市| 垫江县| 东方市| 林周县| 桃园市| 合江县| 辽宁省| 余姚市| 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