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史學:歷史與理論
- 易棉陽 趙德馨
- 6963字
- 2025-04-08 18:48:21
第二節 經濟史學科各分支學科的內涵
一 經濟史學科中的第一個分支學科——經濟史學
關于“經濟史學”,以往有兩種解釋。第一,1947年,羅仲言在《經濟史學原論》和王亞南在《中國經濟原論》中都使用了“經濟史學”這個概念。羅仲言做了簡明扼要的說明。王亞南則與廣義經濟學做對比。王亞南認為二者的區別在于:“廣義經濟學所著重的是原理,是各個別歷史社會的經濟法則,而經濟史學所著重的則寧是史實及各(個)別歷史社會相續轉變的經濟法則”,二者都有助于對落后社會的經濟形態的研究,只是經濟史學“已經成功為一種較完整科學”。[6]王亞南的說法被多數人接受。朱伯康認為:“經濟史是宏觀經濟科學的一個分支,是歷史學和經濟學的邊緣學科,是在時間上研究經濟變化和發展的科學,亦可說是經濟范圍內的歷史科學。它所研究的是經濟如何變化和發展,……再進一步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政策決定者要發展本國的經濟,如何應用發展規律?吸取哪些經驗教訓?避免那(哪)些錯誤,才能制定出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切合實際而有成效的政策?要發展經濟有那(哪)些需要配合的因素和條件?在什么環境下才能影響和促進經濟發展達到成功?怎樣才能達到目的?這些都是經濟史學研究的范圍和任務。經濟史學的實用性就在于它的科學性,它明確指出經濟變化和發展的必然性、規律性,及其因果關系和發展的連鎖性,提供現代人在長途行程中一枚指針。”[7]在此文中,“經濟史學”和“經濟史”是同一個意思,“經濟史”成了“經濟史學”的簡稱,這是將科學術語與日常的習慣用語(習慣的稱謂或通俗的稱呼)混同的一例。
第二,陳紹聞在《中國經濟史學之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寫道:“中國經濟史學包括中國經濟史和中國經濟思想史。”[8]他始終沒有用文字說明為什么要將這兩門學科稱為中國經濟史學,也沒有說明過這兩門學科之間的關系。
本書同意第一種解釋,并認為經濟史學包括經濟史實和經濟史理論兩個分支學科。下面分別說明兩個分支學科的內涵。
第一,關于經濟史實(簡稱經濟史),經濟史實以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演變過程為對象,著重揭示它的變遷的過程和狀態,即以說明研究對象是什么為主要任務。它是用實證的方法弄清研究對象是怎樣演變的,在演變的各個階段上處于何種狀態,進而考究引起這種變遷的環境、原因(包括必然的因素與偶然的因素)等具體因素。經濟史實著重于弄清史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它稱為“經濟史實”。在習慣用語上,人們往往將它簡稱為“經濟史”。
經濟史實在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結合上,主要遵循歷史邏輯。在分析方法與敘述方法的結合上,主要采用敘述方法。經濟史實論著一般是按事實發展的過程,以時間為經,按時序敘述經濟生活(或其中的某個方面)演變的具體時間、地點、表現、數量等,從史實中概括出就事而論的結論(論從史出)。經濟史實是事實形態,屬于事實性經濟史學研究。
可以把事實性經濟史學論著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弄清史實的論著,說明某種經濟現象“是什么”。論著的體裁是敘述性的,用的方法是考證與考釋。第二層次,解釋史實的論著,用已有的理論來解釋某種史實,在說明“是什么”的同時,也做分析。論著的體裁是史論結合,夾敘夾議。第三層次,從分析經濟史實中得出新的理論結論。論著的體裁是論從史出,它得出的理論結論是論點形態,而不是理論體系。如傅衣凌在《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 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等著作中,通過分析具體經濟史實,得出了中國傳統社會“彈性論”“多元結構論”“明清社會變遷論”等重要的理論結論,具有濃重的理論色彩。集許許多多的這種個別理論觀點,可以構成一個理論體系。任何一種經濟史論的理論體系,都是以上述幾種論著所闡釋的情況、過程和所得出的論點為基礎的。以上三個層次的論著,在表述上的共同點都是按時序的。
第二,關于經濟史理論(簡稱經濟史論),自我們提出經濟史理論是經濟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之后,同行提出如下問題:什么是經濟史理論?哪些論著屬于經濟史理論范疇?經濟史理論有哪些類型?經濟史理論包括哪些層次?下面試圖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
首先,什么是經濟史理論?
“經濟史理論”這個概念被中外學者廣泛使用。希克斯把它作為書名,吳承明先生去世后,劉蘭兮在編吳承明先生的一個文集時,起的書名是《經濟史理論與實證》。至今沒有人把經濟史理論作為經濟史學科的一個分支來討論過。
經濟史理論是經濟史的理論形態。理論是從具體事實(實踐)中抽象出來的系統性知識。理論的功能是一種解釋系統。每種理論都有自己特定的邏輯。因此,第一,經濟史理論必然是抽象的形態。這使它與描述具體形態或過程的論著相區別,從而也與實證的經濟史實論著相區別。第二,經濟史理論必須是系統的。這使它與個別的理論觀點相區別,也區別于只得出個別理論觀點的分析性經濟史實論著。第三,經濟史理論有自己特定的、能自圓其說的邏輯。這種邏輯就是理論邏輯。因此,經濟史理論論著的敘述形式是理論邏輯。第四,經濟史理論是可以被檢驗的。經濟史上的現象不可能完全重演,經濟史理論的正確與否,不能通過實驗的辦法去檢驗,但可以通過后來的實踐,特別是類似事件去檢驗,還可以檢驗它的邏輯推理是否嚴密。這一點使它與按時間邏輯、按時序敘述的經濟史實不同。第五,經濟史理論能用于解釋條件類似的經濟史現象。經濟史理論是從經濟史實中抽象出來的帶規律性的知識,因而這種知識既可以被用于解釋歷史上的經濟現象,也可以被用于解釋現實的經濟現象。理論解釋范圍的大小區分經濟史理論的層次。解釋的范圍越廣泛,它的層次越高;解釋的范圍越窄,它的層次越低。這一點使它與所得理論觀點只能說明研究對象本身的分析性經濟史實不同。
其次,哪些論著屬于經濟史理論范疇?
人類的知識主要有兩種產生途徑,一是采用演繹的方法進行思考而得出,二是采用歸納的方法從歷史經驗中得出。凡是建立在歷史經驗的歸納基礎之上的經濟學論著,都是經濟史理論論著。國外學者所撰寫的經濟史理論論著主要有: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特別是其中的第三編),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其中的第三卷),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馬克斯·韋伯的《經濟通史》和《韋伯:人類社會經濟史》,布羅代爾的《法國經濟與社會史》《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論叢》,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奇波拉的《世界人口經濟史》,羅斯托的《經濟成長的階段:非共產黨宣言》《經濟增長過程》《這一切是怎么開始的:現代經濟的起源》《世界經濟:歷史與展望》,希克斯的《經濟史理論》,諾思的《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于爾根·庫欽斯基的《生產力的四次革命:理論和對比》,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安格斯·迪頓的《逃離不平等》、德隆·阿西莫格魯和詹姆斯·羅賓遜的《國家為什么會失敗》[9]、卡爾·瑞斯金的《中國的政治經濟學:自1949年對發展的追求》,羅納德·哈里·科斯和王寧的《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
國內學者撰寫的經濟史理論論著主要有王亞南的《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傅筑夫的《中國古代經濟史概論》[10],胡如雷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李文治和江太新的《中國地主制經濟論》,傅衣凌的《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 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方行的《中國封建經濟論稿》,劉玉峰的《唐代經濟結構及其變化研究:以所有權結構為中心》,許滌新的《中國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分析》[11],張五常的《佃農理論:應用于亞洲的農業和臺灣的土地改革》和《中國的經濟制度》,林毅夫、蔡昉、李周的《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再次,經濟史理論有哪些類型?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經濟史理論進行不同的分類。按理論的內涵,經濟史理論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種類型,對經濟史過程(縱斷面)做抽象,如對經濟發展過程的分期。有馬克思的三分法和五分法,希克斯的三分法,羅斯托夫的四分法,還有六分法、七分法等其他多種分法。第二種類型,對經濟史中的運行機制、績效(橫斷面)做抽象,如馬克思的《資本論》、諾思的《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同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做理論分析,傅筑夫、李文治、江太新是做縱向分析,胡如雷、方行是做橫斷面分析。第三種類型,對經濟在社會發展史中的作用與地位做抽象,如馬克思的經濟史觀(唯物史觀)。
最后,經濟史理論包括哪些層次?
根據理論的表達方式,可以把經濟史理論劃分為兩大層次:第一層次是以理論邏輯為主線,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相結合的;第二層次是純理論邏輯的。
經濟史論著都采用理論體裁,按某一理論本身的邏輯展開,但展開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理論按時序展開,以此實現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結合。此類理論論著較多,如羅納德·哈里·科斯、王寧的《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傅筑夫的《中國古代經濟史概論》,李文治和江太新的《中國地主制經濟論》,趙德馨的小文《中國歷史上的城與市》。第二種,理論不按時序展開,只引征經濟史實做論據或證明。歷史邏輯隱藏在理論邏輯的背后,因而成了純理論形態。此類理論論著主要有希克斯的《經濟史理論》、馬克斯·韋伯的《經濟通史》、王亞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分析》、胡如雷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筆者團隊的《近代中西關系與中國社會》,趙德馨的小文《市場化與工業化:經濟現代化的兩個主要層次》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歷史前提的特殊性——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的分析》。這類論著大都是分析經濟演變機制與原理的,對某個國家的經濟史(通史)或其中的某個長時段、某種社會經濟形態、某個經濟領域的經濟結構、運行機制、經濟增長動因做理論的分析與概括,提出關于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經濟增長動因一類的概念。
根據理論的適用性范圍,可以將經濟史理論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特殊性理論,第二層次是普遍性理論。某種理論如果只適用于解釋特定國家、地區、部門的經濟,則是特殊性理論。如果某種理論能適用于解釋多個或所有國家、地區、部門的經濟,則是普適性理論。我們要注意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普適性理論的特殊性,第二種情況是特殊性理論的普適性。
先看普適性理論的特殊性。例如,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理論,人們普遍認為它帶有普適性,但是馬克思很嚴謹,他認為他的這個理論只適用于歐洲。馬克思在給俄國學者的信中嚴肅地指出:“他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12]再看特殊性理論的普適性。經濟史理論中另有一種理論具有特殊性,這種理論只適用于某些國家、某些地區或者某些特殊現象。例如,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中的理論,主要適用于俄國,但某些論點,如社會分工、市場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也適用于其他國家,帶有普適性。又如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抽象,所以帶有特殊性。若對它再進一步抽象,如從多種經濟成分的相互關系可以抽象出互補論,就帶有普適性。
普適性的理論與特殊性的理論并不是絕對的,有些普適性的理論并不適用于一切國家,有些特殊性的理論中寓有某些普適性或可以提升為普適性理論。經濟史學研究的對象是具體的經濟現象,因而是特殊的。得出的結論可以是特殊性的。因為事物的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因而也可以從中抽象出共性理論。至于能否從個性中抽象出共性,這取決于研究對象的典型度和理論抽象的高度。研究中國經濟史,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中國特點,很容易使研究對象成為特例,得出的結論只有特殊性,很難得出有一般性的結論。在抽象過程中,只有盡可能地舍棄中國特點的具體性,擺脫中國特例的這種束縛,使結論在沒有這些特點時也能適用,才會具有一般性理論的品格。這是從中國具體理論到一般理論的過程。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把中國問題放到更寬廣的分析框架中和更多國家的經驗中去。
二 經濟史學中的第二個分支學科——經濟史學理論
經濟史學理論探討經濟史學科的基本問題,諸如經濟史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研究對象、研究工作程序與規范、研究方法、指導理論、分期標準、體裁與體例、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經濟史學者的素養構成與形成路徑。具體一點講,經濟史學理論就是回答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是經濟史學?二是怎樣研究經濟史學?
由于缺乏對經濟史學科結構的全面認識,經濟史學理論常被忽視。經濟史學科之所以存在所謂的“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經濟史學界缺乏對經濟史學理論的深刻認識。要深入研究經濟史學,必須深入研究經濟史學理論。正因為如此,中外一些經濟史學家已經充分注意到經濟史學理論的重要性。
在國內,1947年羅仲言出版了《經濟史學原論》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經濟史學理論著作。[13]羅仲言曾游學德國,在他看來,科學的經濟史研究本起源于歐洲,而尤盛于德國。[14]他在書中羅列了多部有名的有關著作。
1947年之后,德國經濟史學家的相關著作亦多。其中有的被譯成日文。如Ludwig Beutin教授的經濟史學專著Einführung in die Wirtschaftsgeschichte,B?hlau于1958年問世。日本學者大巖信太郎和林達共同翻譯了該書,日文名為《經濟史學概論》,于1962年出版。該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史料學和方法論;第二部分介紹了經濟史中自然、空間、人口、技術、社會、國家等個性問題;第三部分闡述了經濟史及其關聯的敘述形式、時代區分的構想、經濟史學史、研究課題等要素。該書涉及經濟史學的多方面內容,原作者獨特的經濟史觀貫穿其中。1977年,神戶大學西洋經濟史研究室的研究者翻譯了德國從事經濟史研究的學者赫爾曼·克倫伯恩茨(Hermann Kellenbenz)出版的專著《經濟史學之路》(Historiographie der Wirtschaftsgeschichte)。該書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經濟史學的搖籃期,介紹了從古希臘的經濟思想到重商主義者和百科全書學派;第二部分為新經濟史方法的探索時期;第三部分介紹了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經濟史研究;第四部分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史研究。同時期,日本從事經濟史研究的學者也在努力進行獨特的經濟史學理論的探索,代表作為1970年伊藤幸一出版的專著《經濟史學的方法》。該書分為緒論、基礎篇和經濟發展概要篇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系統地介紹了經濟史學的內涵、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等理論體系;第二部分介紹了東洋經濟史的發展和地位、亞洲經濟史的發展和地位;第三部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介紹了東洋經濟、亞洲經濟、西歐經濟的發展狀況。
1982年,陳振漢先生在北京大學給經濟史專業研究生開設“經濟史學概論”課程,內容主要涉及經濟史學史、經濟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等問題。陳振漢的授課內容被學生整理成文稿,收入《步履集》一書之中。1984年,趙德馨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給經濟史學專業研究生講授“經濟史學概論”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史學的研究對象、發展歷史、社會歷史觀、研究任務、與相關學科關系、分期、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學術流派。[15]嚴中平的《科學研究方法十講——中國近代經濟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參考講義》[16]、吳承明的《市場·近代化·經濟史論》中的經濟史論部分、傅衣凌的《我是怎樣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等,都屬于經濟史學理論。
三 “經濟史學”與“經濟史”
“經濟史學”與“經濟史”這兩個術語各有自己的內涵。1984年,趙德馨在《關于經濟史學歷史問題的一點補充意見》一文中寫道:“經濟史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過程。研究這個過程的經濟學科稱為‘經濟史學’(Economic History)。”[17]“經濟史”是經濟發展史的簡稱,經濟發展史是客觀事物。“經濟史學”是研究這個客觀事物所獲得的認識,屬于主觀范疇。“經濟史學”與“經濟史”這兩個術語內涵的區分是十分明確的。
上文說過,在經濟史學論著中有一種術語混同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有關經濟史學科內部各分支學科的稱謂上,還出現在經濟史學科和它的認識對象上。朱伯康在《經濟史問答》[18]一文中說,“經濟史學”和“經濟史”是同一個意思,而“經濟史學”是一門學科。這樣,“經濟史”、“經濟史學”和“經濟史學科”三個術語的內涵就沒有什么區別,類似的情況很普遍。一些經濟史學大師的著作也未能幸免。中國經濟史學會首任會長嚴中平著有《科學研究方法十講——中國近代經濟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參考講義》一書。中國經濟史學會第二任會長吳承明著有《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一書。如若按照上文我們關于“經濟史學”與“經濟史”這兩個術語內涵的理解和該書的內容,書名中的“經濟史”三個字之后加上一個“學”字,是否會更準確一點?因為作為客觀事物的經濟史,是無所謂研究方法論和價值觀問題的。作為研究經濟史這個客觀事物的經濟史學,一定會有研究方法論與價值觀。必須再次強調的是,筆者的小作中也有沒有對經濟史與經濟史學做嚴格區分的情形。我們反復思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下:一是學科發展不成熟時期必然出現的暫時現象,二是出于同行中約定俗成的習慣。語言文字本來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產物。在約定俗成的環境里,只要讀者明白一個術語所指的內涵就可以了。因此,對過去發生這類現象,可以理解,也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是在學科內各分支學科分化日益明顯的今天和今后,在行文中注意這些學科術語內涵的區分,對讀者和學科發展可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