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貧困地區農村改革探索:大寧實踐
- 呂程平 溫鐵軍 王少銳
- 2504字
- 2025-04-08 14:45:15
三 金融全球化與貧富兩極分化
21世紀的主要趨勢是加快金融全球化。但是,金融資本全球化為什么會導致扶貧攻堅的任務這么艱巨?這是因為在21世紀之初,大量外資涌入,特別是美國資本大量流入,使得我們發生了金融擴張。因為中國現行的金融體制是進來的任何一分錢外匯,我們都對沖增發相應的人民幣。于是,外資流入導致中國的貨幣總量大幅度增長。經過短短的十幾年,我們現在是世界上金融總量最大的國家。金融總量最大,我們往哪兒去?中央說不許脫實向虛,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任何制度、任何意識形態能擋得住金融資本異化于實體經濟,進入虛擬交易市場。中國也一樣。所以我們從2005年開始出現金融大規模擴張,2007年發生第一次股災。別以為2007年只有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同年中國也爆發了一次在股市蒸發掉7萬億元的金融危機,那是同時發生的。
異化于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一定是無序擴張的,擴張的結果一定是爆發金融危機,但是金融危機能夠改變金融資本異化于實體經濟、追求虛擬化擴張的特性嗎?不能。所以過了七八年又來了一次,2015年股市蒸發了21萬億元,3倍于2007年。沒有人認真地把中國這些無論是好的還是差的故事講完整。
為什么很多家長想讓孩子上金融學院?這是因為金融脫離了實體經濟,就是做多空交易。金融現在已經到了完全可以使用計算機來做多空交易的撮合,電腦撮合的速度達到0.06秒完成一次交易、0.4秒完成一次結算。在金融資本虛擬市場擴張的趨勢之下,玩金融的人是以零點幾秒來計算收益的。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大家不愿意玩農業,甚至覺得今天搞鄉村振興、下鄉的這些人僅僅是道德高尚,沒有實際意義。因為農業完成一個經濟流程的時間,春種、夏鋤、秋收、冬藏,一年資金才打一個滾,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按照比較收益來做投資決策的話,怎么會把資金投到農業上?當然要去投那些來錢快的股市多空交易。但是,多空交易不產生一分錢的真實收益,完全是虛擬交易。一個國家難道可以靠虛擬交易來維持生存嗎?
今天很多人以美國為榜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美國的GDP中約87%來源于以金融為中心的服務業。美國人一定得推行金融全球化來對世界剪羊毛,才能維持金融資本的超額收益。同理,中國當然需要盡可能壓住金融資本向實體經濟投資,否則,也難免脫實向虛了。美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我們能學嗎?別忘了我們有14億人。
即便在美國,失業人口超過400萬人就受不了。當年知青下鄉是因為城里沒有就業崗位,等我們回城了,失業問題才爆發。我們當時就被叫作“4000萬待業青年”。沒辦法,很多知青卷一個塑料包,南下去當“倒爺”。那時候叫“10億人民9億商,還有1億待開張”,大家到南方去倒電子表、尼龍絲襪、蛤蟆鏡、錄音機,回到北方賣,市場經濟就開始了。
當金融資本脫實向虛、成為虛擬經濟交易擴張的主導力量的時候,大家愿意在金融領域中就業,也是追求虛擬收益,虛擬經濟領域中的財富增長速度非常快。但虛擬收益不是真實的,用貨幣符號來標識的財富并不牢靠。但是,很難讓他們回過頭去從事實體經濟,哪個實體經濟現在還掙錢?面對全球危機,需求下降,干什么,什么過剩。
中國和美國相比,最大的優勢是什么呢?是我們的經濟結構相對完整,有以農業和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中央文件反復強調要加強實體經濟,防止脫實向虛——我們還是一個以實體經濟為主的國家,實體經濟帶動就業,當實體經濟下滑的時候,國家就得站出來搞逆周期調節,比如直接拿錢來反貧困帶動就業。
現在集中重點消除農村貧困,城市的貧困用低保去解決。而城市低保制度還是借鑒農村。我們今天講扶貧攻堅戰略,明年就是我們必須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的一年,怎么實現?像大寧能夠用光伏產業“一石六鳥”實現整村脫貧,這種事情就是用自己的辦法解決貧困問題的典型。明年當我們對世界宣布我們終于完成了全面脫貧任務的時候,這種案例就是硬邦邦的。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21世紀發展內涵最豐富的國家戰略。其實,無論是生態建設、反貧困還是鄉村振興,基本都是國家在往里投,21世紀以來每次經濟下行的時候、經濟發生危機的時候,恰恰是靠國家往“三農”領域投入,經濟才能夠增長,這就叫逆周期。只有像中國這樣的舉國體制,發起新農村建設,即使不產生短期收益也堅持往“三農”領域投,才能逆周期走出危機。所以不要以為舉國體制是壞的,它是好事。沒有誰能像中國這樣靠反貧困、靠鄉村振興、靠新農村建設、靠生態建設走出危機。
眾所周知,兩極分化一定會造成沖突。當世界產業資本重新布局、各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的時候,發達國家紛紛出現了社會動亂,像法國的黃馬甲運動、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這個世界一片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按照西方的路徑走,不僅不能解決貧困問題,貧困問題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拉美化中最大的陷阱,就叫作城市化陷阱。加快城市化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大批農民破產涌入大城市貧民窟——空間平移,集中貧困。于是,國家綜合性風險再也不可能被克服,無論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有什么思想、政府有什么手段,都克服不了高度城市化帶來的危機。很多人今天說,只要把農村消滅了,讓農民進城了,中國就沒有農村貧困了。這些人應該去看看拉美,因為這個病叫“拉美病”。
還有人強調,應該按照西方制度,推行土地私有化,讓農民有了土地財產的所有權,農村就沒有貧困了。我們本來就完成了向農民分配土地。因此,當前爭論焦點集中在是否允許土地私有化的自由交易,而推進私有化交易是為了土地向少數人集中,才能實現教科書規定的規模經濟。不妨來看看印度。印度是典型的按照西方制度來建立的國家,土地完全私有化。我去印度做了十幾次調研,這個國家大量的農民無地,一些地區游擊隊活躍,搞農民革命、武裝斗爭。因為無地農民有相當一部分屬于賤民,賤民是最底層的老百姓,衣不蔽體,沒土地又沒地位。所以,按照西方制度根本解決不了印度的貧困,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治理。
農村是傳統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以后,又開始講農村要“三治合一”,首先是以村民自治為基礎,然后才是如何與法治、德治相結合。在村民自治的基礎上形成法治與德治相結合,而不是單純地去靠法治。在農村簡單照搬西方制度,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成功的范例。我是做了大量的發展中國家比較調查才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