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理解中醫學——生成論世界圖景的啟示

一、引子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從事著中醫學的工作,因為我們似乎無法在歷史中找到足以支撐我們今天安身立命的自信,并面對未來開拓新的境界。

生命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今天我們要對生命有所理解,如果不從根本的世界觀境界進行思考是難以達到的。而我們能夠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外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是生成觀,自下而上是構成觀,這是從理解世界方式的現象上來區分的;如果從認知發生的過程來看,生成觀是自下而上由歸納而演繹的,構成觀則是自上而下由演繹而歸納的,因為事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個整體,而且由于我們認知過程的代入,實際上是主客交融的,求諸他物則生成,求諸自身則構成。構成論導致機械的生命觀,而生成論導致目的生命觀。生成觀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宇宙觀(世界觀方式),構成觀則較為現代且是我們今天的主流宇宙觀,現代文明沒有在生成觀的方式下發展起來,卻在構成觀的方式下發展了起來。基于哲學和歷史、現實的多方面證據表明,可能當今構成觀走到了一個需要升華的階段,重拾生成觀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生成論是一種宇宙生成觀,認為世間萬物和事件都是生成的。有人粗略劃分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論為神生宇宙、數術太一生宇宙、無生宇宙、天地自生宇宙、陰陽五行互生等類型。賈晉華,曹峰.早期中國宇宙論研究新視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30-69.現代的宇宙觀總體上也是堅持生成論的,如大爆炸理論(Big-Bang)。至于要追問生成的質料為何?這又回到了構成論的視角上。盡管如此,這個前提還是有一個假想的,中國古代認為是“氣”“道”“一”“無”等,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是“能量”“場”等,終究還是一個可以想象的內容。不容易想象的則是“氣”和“能量”為什么會生成萬物和事件?或者說“氣”和“能量”為什么會動起來,出現“聚散”,那么為什么沒有“動”呢?現代物理學展現的世界圖景就是:“弦理論因為太小無法驗證,相對論研究的對象雖然非常大但是可以驗證,再大再遠一些實際上就不適合人類研究和驗證了。”

到這里,我認為問題已經到達思維所能達到的盡頭了,一個是宇宙之外、一個是運動之外,因為我們已經把一切看成了一個整體,無法求諸他物只能求諸宇宙自身了,只能走進分析和歸納自下而上,演繹的起點就是“氣”和“動”這兩個源自構成論視角的內容了!為了討論的方便,我采用“氣”和“氣化”來代替“能量、場”和“動”作為生成論的起點。在生成論視野下,既然氣聚散萬物成形,那么秩序和過程就是第一性的,空間實體是第二性的,實踐操作的對象是信息、秩序而不是空間實體,盡管空間實體參與該過程!假若非要在構成論的視角下將問題置于可以想象和理解的“空間”中,以理解“運動”和“聚散”,就有必要把“以太”這個物理學否定的歷史概念拿回來。但是,在生成論假設下我們最好把自己想象成為一條二維的“蟲子”,體悟“動”和“流”的意義和內涵,這樣“動”就是生成本身,是宇宙的“覺知”,對人而言則是生命情感。

二、生成論的世界圖景

不知道為什么,突然間寂靜的、深邃的、黑暗的、沒有任何波瀾甚至沒有一絲思緒涌動的周遭流動起來,向著四面八方激蕩開去,這就是“氣”。“氣”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氣的激蕩導致氣的聚散升降從而生成了萬物和事件,也規定著萬物和事件的存在方式。

(一)存在——萬物和事件

存在問題是最為古老和基本的哲學問題,任何一種學科都有意無意間對此做出了承諾或假設,成為其賴以存在的基礎。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系統、不同的哲學流派中對“存在”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但是“存在”回答了世界的本源問題,給予了我們心靈安放之所。

“存在”問題至今仍是一個哲學問題,也就是說這仍然是一個主要憑借猜測和信念來支撐的問題。這個問題如何理解,古今中外有很多天才般的思考和結論可以供參考,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老子、孔子、笛卡爾、羅素、愛因斯坦、海德格爾、杜威……但是回歸到我們個人如何理解“存在”呢?我想必須拋棄所有的成見和參考,置于感知健全的“嬰兒狀態”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存在自然會被我們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為我們所感知的,一類是無法為我們所感知的。可被感知的“存在”通過感知途徑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聽覺等實現。基于反應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環境內容通過感知途徑刺激人體分泌相應的反應物質,形成信息模式以構建物象,這是一階感知,其特征是直接的、完整的、主客一體的、混沌無參照的、難以輸出的。然后人體就會進一步處理產生“一階感知”周昌樂.機器意識:人工智能的終極挑戰[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137-142.物象信息的化學信號,從而產生二階感知,二階感知是純內在的,這個過程則是理解的過程,是內省和反思,形成可輸出的信息。可見感知內容的具體可輸出形式主要取決于感知主體的“感知功能”狀態和能力,既與主體的身體狀況有關,也與主體的歷史經驗有關。被感知是存在的直接證據,也是我們理解具體“存在”的起點,因人類個體不同的感知能力,“存在”的深度被不同程度了解。但這并不等同于說“存在即被感知”,而是“存在”具有被感知的可能性[休謨第三問]。“無法感知的存在”是人類認識的邊界,空間上它可劃分為個體的無法感知和群體的無法感知,時間上可以劃分為暫時的無法感知和永久的無法感知,無法感知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是自在地存在著的,否則就會陷入徹底的不可知論的境地。至于感知對于感知對象的干擾問題,也就是量子力學所觀察到的關于測量精度和“測不準”的問題,也是無法感知的“存在”,這種現象不只是量子現象,宏觀現象也存在這個問題。因此我們非常清楚,不論是否能夠感知到,存在就是存在著,以我們或可以理解或不可以理解的方式存在著、以假象或真象的方式存在著、以實體結構或關系結構存在著。

關于“存在”問題,有兩個重要的問題值得思考:一個是存在的存在問題,也就是存在的“神創論”問題;一個是“存在”的實體問題,也就是存在是實體結構還是關系結構的問題。探討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后面我們理解中醫學的本體問題。

首先,存在是自然存在的還是造物主創造的?哲學史上的重要課題“證明上帝存在”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自己來做一個推理,如果造物主存在,那么世界包括我們自己都是被造物主主觀創造的,是造物主按照一定的思想、目的設計和創造出來的。我們為什么會這樣思考這個問題呢?顯然,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日常的活動都是具有目的性的,我們按照自己的目的行事,盡管我們可以或不可以意識到我們自己的目的是自由意志的或不是自由意志的,但目的性是客觀的。另外,我們觀察世界最主要觀察我們自身,我們的生命活動也是按照服務于“生命存在”目的的生存和繁衍展開的。因此,我們自身的“存在”是造物主的有意而為。

那么造物主的目的何在?造物主會觀察和在意我們的世界嗎?造物主會控制每個人甚至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存在狀態嗎?還是造物主僅僅播撒了世界的種子任由其自生自滅?造物主又是否關心創造世界的材料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是“是”也可以是“否”,其“是”與“否”對我們的現實世界有什么特別意義呢?經驗告訴我們:世界似乎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有各種冗長而混雜的不確定性,也有冥冥中的各種巧合,世界既讓我們相信命運也常常讓我們懷疑人生。無論有沒有有意識的造物主、有沒有超越我們認識能力的造物主,世界還是“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使造物主創造了世界和我們,但他也拋棄了我們。在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世界中,我們和世界仍然在無限可能中“自在”地運行著,造物主也不曾關心到每個人、每個動物每時每刻的生理和心理活動,他一定是讓個體在既定的原則中或簡單無序或自組織有序地運行即可。造物主存在與否對這個世界的運行似乎一點都不重要,除了一些信念外別無他物。另一種情況是造物主不存在。如果造物主不存在,那么世界就是在自在地運行,世界以其自身的材料運行著,演化出豐富無限的事件和情景,這些事件和情景此起彼伏、生生滅滅。

因此,造物主或存在或不存在。“造物主”其實不足以安放我們的心靈,否則大到人類歷史的進展,小到個人境遇,何以在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中誕生,明晰而僵化的必然又為何不能永恒?愛因斯坦都說“造物主不會擲骰子”,而實際似乎是“造物主的確在擲骰子”。

(二)萬物皆意識

氣的激蕩像漣漪一樣擴展開去,生成了宇宙萬物,漣漪的涌動方式規定了萬物的流向,生成了規則和秩序,規則和秩序以時間的方式展現,而萬物就在這涌動中此消彼長、生生滅滅,萬物因為氣而彼此聯系感應。也正是在這涌動中,萬物時空交錯,彼此感應聯絡,通過感應萬物在彼此中“留痕”,或者稱為“反映”。反映就是基于反應(氣激蕩的屬性)產生的,這可能就是意識的起源,“留痕”經過不斷反饋折疊,在萬物的生成演化中最終生成了反映的反映的反映……這樣意識就產生了。

因此,萬物皆意識,但意識到意識主要還是在人的層次上。

“人”的確是一種神奇的存在,起碼在目前基于我們已有的知識中人類是世界運行的最高形式,而作為人的存在的重要標志就是意識和情感。意識和情感是人類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所在,以至于人類一切的活動根本上是圍繞意識和情感展開的。意識和情感使得人類可及的世界的物質性被完全異化,物質世界的自身運行造就了意識和情感的產生,但是這種二階反應的迭代則產生了人類文明,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但是這并不能說明物理世界是以人或人的精神意識為目的的,其實理解為人的生命體或人的精神意識是物理世界運行的一般化結果更為妥當,它甚至只是物理世界一縷短暫的震蕩。也正是這縷震蕩推動著人類世界向著一個似乎存在的必然目的性前進,正是這縷震蕩形成和定義了物理事件和人類的意義,正是這縷震蕩似乎產生了現實世界發展的約束力和終點,正是這縷震蕩融入了人類的心靈中并成為人類生存、思索、追求、拼命捕捉的真諦。因此,人是世界的產物,人也是世界本身。

下面我們從傳統的主客關系方面討論一些意識的問題。

討論意識問題離不開“主客二元論”與“主客一體”兩個問題,也就是需要回答意識是否獨立于主體而存在的問題。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分別討論主體和客體的內涵,然后討論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在此基礎上討論意識的問題。

我們這里僅討論哲學意義的主體,“主體”意味著自然界具有“主動性”的一方,“主動性”就是主體對客體可以產生二階反應,即具有“反省”的能力才能夠是“主動性”,因此,我不認為主體是基于相對而界定的。不管在怎樣的世界觀立場上,作為宇宙發展的一種高級、復雜、特征豐富的形式——“人”都是經典的主體。客體自然就是主體所處的環境和背景的任何“物”和“事”,具有引起主體反應的潛在能力。

主體與客體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主客是基于功能和關系意義來劃分的,從“質料”的角度來講,主客體同處共同的環境中、共享相同的質料,主客體差別的一個重要來源可能是實體(質料數量、過程和結構方式)。這就是說,“主動性”源于“質料的構成方式”。關于這一點,薛定諤在《生命是什么》薛定諤.生命是什么[M].羅遼復,羅來鷗,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66-72.中就談到“生命運行從環境中獲取的是‘秩序’和‘負熵’而不是物質本身”。這其實就在討論實體與功能、實體與結構、結構與功能是誰決定誰的關系問題。站在關系本體論的立場上,實體本身難以在主體中形成印象,主體的印象只能是實體的功能性質,即實體導致環境的事件發生,或最起碼是實體引起主體的、僅僅特定主體私有的反應。因此,在“主動性”的立場上,功能決定結構和實體,功能是第一性的。在實體層面上,世界本身就是實體,是質料的流逝過程,功能則既是質料流逝的刻畫也是質料流逝的性質和能力,“主動性”(二階反應或反省)實際上是質料流逝過程引起一階反應的二階迭代結果,因此在實體層面上,實體與功能、實體與結構、結構與功能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并不能說誰是第一性的。基于上述的分析,主客體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是一體兩面、主客一體的,而在強調主體的層面上,主體的確具有主動性和決定性。

至此,我們已經對意識的內涵有了相當認識,意識其實就是“主動性”,是主體的標志性特征,本質上是“一階反應的二階迭代”。意識首先具有內在性,是特定主體固有的內在性質,是主體質料流逝過程的特征,環境實體通過自然的途徑刺激主體,主體就會組織自身的質料“計算”和刻畫出環境的印象或模式,這些模式又會形成新的刺激實體(即記憶)產生二階反應,并不斷迭代反饋,最終形成意識產生的正反饋鏈條。

另外,兩個關于意識的問題,一個是意識的具身性,一個是意識的多重實現。由于實體與意識是一體兩面的,特定的實體產生特定的意識,特定的意識指向特定的實體,意識與實體始終處于“主客交融”的狀態,因此,意識是具身性的、私有的,人們看待事物的共識和一致性則源于人們實體的相似性。意識的具身性不但指意識具有私有性,而且指意識也會由于主體實體機能和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意識的改變就是主體的實體改變。意識的多重實現可以從多個層面上進行理解;第一個層面是不同的個體主體實際上產生的意識是不同的,但是個體間的認識可以達到一致和共情,本身就說明意識是多重實現的,不同的實體可以實現相同的功能;第二個層面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情感實現周昌樂.機器意識:人工智能的終極挑戰[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188-194.,也就是“硅基生命”的構造,意識的多重實現為該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第三個層面是意識的多重實現其實是現實世界多重實現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多重實現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奧卡沙.科學哲學[M].韓廣忠,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56-57.,例如不同的材料可以構建具有同樣功能的建筑、人造器官和人體植入材料的實現等。多重實現的直接意義就是使對意識發生機制基于物理實體的還原變得沒有意義,而基于功能或關系的還原變成現實。雖然功能和關系的來源成為多重實現理論的硬傷,但是基于意識的具身性本質關系的來源就是關系本身可以部分消解這個問題。因此,多重實現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二階反應的迭代”具有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意識的力量!這凸顯了意識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意識是形而上學。

(三)生命情感——意識的升華

上面的分析說明“意識”是“反應”到“反映”的“氣”的不斷迭代的結果和表現,而意識的彰顯則同時伴隨著意識的意識的生成,也就是情感的出現。

盡管情感僅僅是宇宙之氣運行大勢的一縷激蕩,但對于人來說情感至今仍是“氣機”的最重要結果之一,以至于一定程度上將情感的關懷作為生命運行和人類一切活動的終極目的并不為過。情感發生的第一層是對“生成觀”中“生”的情感,“好生而惡死”是萬物維系其存在的運行狀態,也是萬物“秩序”生成的基礎,“生”是第一情感。雖然第一情感總體上受制于“宇宙之氣運行大勢”,但這一點是未知的,因此,第一情感的關懷起點只能是個體,任何個體的第一情感都不能凌駕于其他個體之上,多樣性的個體才是人類整體發展的源泉。第一情感的實現過程是生命生成展現的過程,衍生出代謝的情感、生殖的情感、防御的情感、秩序的情感、通訊的情感等。代謝的情感滿足口腹之欲、生殖的情感滿足性欲、防御的情感滿足安全欲、秩序的情感滿足成就欲、通訊情感滿足控制欲等。基于此,衍生出價值情感和道德情感,這是進一步對“生”之情感的意識,回答如何對待第一情感的問題,是對第一情感的辯護。飲食之欲、男女之情、安全需求是維系生命體存在的基礎,是人的基本權利,不但要實現而且要充分尊重;成就欲和控制欲是支撐人類探索自然、提升人生境界、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感,因此是必須得到尊重和發展的。這些價值情感在自然秩序中是基于個人的,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人類的活動最終都是以落實個人的第一情感為目標的。進一步協調個體的價值情感,維系個體價值情感的存在,尊重個體的價值情感的實現就達到了道德情感的層次。道德情感則成為社會組織構建的表層秩序。

蒙培元先生一生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考,最終將中國的哲學的主體定在“心靈”和“情感”,認識到中國傳統的“儒釋道”都將人置于自然生成的過程中,采取主客交融的、天人合一的方法尋找心靈歸宿。陳春桂.“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與理性》的生存論啟示[J].當代儒學,2022(2):130-143;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學再闡釋[J].社會科學戰線,2003(2):1-8.中醫學中將臟腑運行的最高層次定為“神魂魄意志”,這是“意識”層次的,這一層次是實現“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基礎,中醫學實踐中將“七情”作為除飲食外最重要的內傷病因之一,可見其對情感的關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镇市| 上栗县| 抚松县| 河曲县| 福贡县| 应城市| 漳州市| 肇源县| 昔阳县| 宾阳县| 石棉县| 南陵县| 仙桃市| 福泉市| 隆尧县| 沧源| 冕宁县| 博乐市| 永吉县| 抚州市| 上林县| 锡林浩特市| 临沂市| 白玉县| 中牟县| 环江| 山阳县| 九江市| 博白县| 泾源县| 开封市| 广西| 三明市| 澄江县| 杭锦旗| 嘉荫县| 杭锦旗| 竹溪县| 延川县| 宁陕县|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