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第2版(列國志·新版)
- 賈瑞霞編著
- 7956字
- 2025-04-07 16:59:51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
一 地理位置與國土面積
瑞典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國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闊的森林和大量的湖泊。
瑞典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國家之一,位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東半部,瀕臨波羅的海。它的極點坐標為:最北點北緯69°4′,最南點北緯55°10′,最西點東經10°58′,最東點東經24°10′。瑞典西面以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為界與挪威接壤,東部和芬蘭隔托爾尼奧河與波的尼亞灣相望,南面隔著波羅的海相望的是丹麥、德國、波蘭、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國。陸地邊界線長2205公里,其中同芬蘭和挪威的陸地邊界線分別為586公里和1619公里。海岸線總長為2181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專屬經濟區為200海里,目前實際延伸至與鄰國的中心分界線。瑞典的國境線自1905年以來沒有發生過變化。
瑞典國土呈縱向長條狀,南北最大長度為1600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為500公里,長度是寬度的3倍多。瑞典領土面積為45萬平方公里,其中農業用地占比為8%。
二 地形特點
瑞典領土的53%為森林覆蓋,9%為湖泊與河流,9%為沼澤,草原占7%,裸露的巖石與山地占12%,其余為平原。
瑞典大部分地區屬于中等海拔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為森林所覆蓋。全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從地形上看,可以分為北部諾爾蘭高山丘陵區、中部韋姆蘭和達拉納平原湖區、南部斯莫蘭(Sm?land)小森林高原區和最南端的斯科訥(Sk?ne)小平原區四部分。
諾爾蘭區(北部區)占全國總面積的3/5,它又可以分為3個縱向的不同高度的地區。西部是靠近挪威邊界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亦稱為舍倫山脈),平均海拔1829米,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脊梁”之稱。由于冰川的侵蝕作用,山峰陡峭,到處可見不毛的裸露巖石。該山脈中的凱布訥山是瑞典全國最高峰(2117米)。瑞典有200多條冰川,多數為阿爾卑斯型,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總面積為400多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長6公里、寬3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東緣陡峭的懸崖下面是諾爾蘭丘陵地區,從西部海拔600米逐漸降到沿海地區約100米。波的尼亞灣沿岸是一條寬30~80公里的低地帶。諾爾蘭區自然資源豐富,有茂密的森林、湍急的河流和豐富的礦藏。
中部是從西岸斯卡格拉克海峽到東岸波羅的海靠近厄蘭島的一片平原湖區。由于地層的垂直變位,這一帶的大部分地區曾經被大海淹沒,在重新上升到海平面以上之后,形成了許多湖泊和小平原。
南部的斯莫蘭小森林高原區的北半部是較高的丘陵地帶,長滿了林木,最高處為海拔377米的托塔巴肯高地,南半部與沿海低地平原相鄰處為許多斷層和放射狀的深谷所割裂。最南端的斯科訥半島大部分是平原,與丹麥的地形相似,但它的基礎巖石為花崗巖和片麻巖,并在半島的東北部地區露出地表,有的地方高達220多米。
同其他北歐國家一樣,瑞典在沿海有眾多的島嶼,特別是東部海岸外有許多島嶼和海灣。在斯德哥爾摩地區外海,大大小小的海島星羅棋布。南部海岸則多為長長的沙灘。波羅的海中的哥特蘭島是瑞典最大的島嶼,屬于單一的石灰質海島,高出海面50~80米,面積為3001平方公里。哥特蘭島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文化獨具特色,極受旅游者青睞。
瑞典全國地表以灰化土為主,但在未被海水淹沒過的地區則為礫石或小碎石。沼澤土和沼澤灰化土在北部較多,最南部斯科訥半島為褐色森林土,是全國最肥沃的土地。
瑞典從南到北水源豐富,河流、湖泊眾多,有“千湖國”之稱,境內有95700個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的湖泊,其中有一個湖名的意思是“周六的洼地”。北部諾爾蘭區分布著許多冰川湖泊,多數在海拔305米以上。這里最大的托訥湖面積為317平方公里。許多冰川湖與冰川河相連,構成梯級式瀑布群。中部地區有眾多湖泊與小平原交錯分布,瑞典著名的四大湖泊就在這一地區。其中最大的維納恩湖面積為5650平方公里,是北歐最大的湖泊,也是歐洲第三大湖。維納恩湖長145公里,寬80公里,最深處達98米。另外三大湖是韋特恩湖、梅拉倫湖和耶爾瑪湖。
在瑞典,大多數河流發源于西北部山區,主要河流大都發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山脈,自西北向東南貫穿瑞典流入波羅的海,最長的托爾尼奧河長566公里。眾多的河流曾對木材運輸起到關鍵作用,如今其水力資源已被充分利用,為工業發展提供動力。
三 氣候
瑞典靠近地球北端,陽光斜射,這自然也影響到氣候。按照其高緯度位置,應當屬寒帶,但由于受到流經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暖流,以及來自挪威西海岸的海洋暖流(“灣流”)的影響,年平均氣溫遠高于內陸同緯度地區。
瑞典地域狹長,南北溫差較大。在最南端,氣候溫暖,可以種植葡萄;而在最北端,冬季有8周無日照,5月初至8月末則太陽整日不落。四季也有些特別,當氣溫低于0℃時,一般認為是冬天;當氣溫高于10℃時,則為夏季;春、秋季節十分短促,且不明顯。
瑞典氣候區域可分為三個地區:中南部地區、東北地區以及西北或最北部地區。瑞典中南部地區的冬季短暫寒冷,夏季氣溫接近英格蘭南部地區氣溫,但日照和白晝時間持續較長。東北部地區冬季較寒冷,越往北氣候越寒冷,而夏季那里的氣候極其宜人。最北部地區冬季相當寒冷,高緯度地區全年被冰雪覆蓋,夏季短暫,天氣變化無常。瑞典擁有悠長的夏日和同等漫長的冬夜,二者之間形成了極大的差異。5月初至8月末,瑞典出現極晝現象。在夏季,瑞典處于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太陽整日都停留在空中;即便在斯德哥爾摩(北緯59°)這樣靠南的地區,6月的夜晚也僅有幾個小時的半黑暗時間。每年9月至次年3月,北極圈以北的瑞典地區是最佳的北極光觀賞地區。位于阿比斯庫的極光天空站是最佳觀賞極光之處,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
南北差異很大是瑞典氣候的最顯著特征。最南端國土所在的緯度為北緯55°10′,屬溫帶闊葉林地帶;最北部則有15%的領土處在北極圈之內,屬寒帶苔原氣候。一般而論,南部屬于潮濕的海洋性氣候,北部屬于干燥的大陸性氣候,中部則介于二者之間。瑞典多西南風,中部和北部有時受西北風和北風的影響。冬季的西南風使瑞典南部相當溫暖,而北極冷空氣的侵入則使北部大部分地區非常寒冷。2月平均氣溫南部為-0.7℃,北部為-12.9℃。在地球大氣環流作用之下,從冰島西部的北大西洋不斷向東流動的低氣壓氣旋,使瑞典冬季多陰雨天氣,降水日數在南部所占比重達80%,北部為65%。夏季的西南海風使瑞典南部的炎熱大為減弱,西北風和北風也同樣沖淡了北部地區的大陸酷暑,所以瑞典夏季氣溫全國差異不是很大,7月平均氣溫南部為17.2℃,北部為12.8℃。北部漫長的冬季達7個多月,積雪時間亦為7個月;南部沿海每年11月開始結冰;中部斯德哥爾摩地區從12月末進入結冰期;最南部則要到次年1月初才開始結冰,冰期不超過1個月,其他大部分沿海地區冰期一般持續80天左右;最北部的港口到5月末才能完全解凍。與冬季情況相反,北部的夏季不過1個月,南部的夏季可達3個月。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不同,瑞典各地區降水量差別較大,年降水量西部山地為1000~2000毫米,北部的諾爾蘭區內陸只有300~400毫米。
四 行政區劃
瑞典通常被劃分為三大傳統地區:約塔蘭區(Gotaland)、斯維婭區(Svealand)和諾爾蘭區(Norrland,又稱“北部區”)。約塔蘭區位于南方,該地區得名于公元300年居住在此地的約塔蘭人。這里氣候溫和,有肥沃的平原與多石的高地。斯維婭區位于瑞典的中部,也是以當地古代居民——斯維婭人命名。這里有密集的工業、數以萬計的湖泊,同時生長著茂盛的植物。首都斯德哥爾摩即在此區域內。自公元1100年以后,“斯維婭”女王就是瑞典的象征。諾爾蘭區占瑞典總面積的3/5,有廣袤的森林與豐富的鐵礦資源,但人口稀少。在北部山區,居住著少數民族薩米人,其他人口多集中在通往東面海域的幾條河流旁的城鎮里。
瑞典全國劃分為21個省(區)和290個自治市。21個省(區)分別是:斯德哥爾摩大區、烏普薩拉省、南曼蘭省、東約特蘭省、延雪平省、克魯努貝里省、卡爾馬省、哥特蘭區[1]、布萊金厄省、斯科訥省、哈蘭省、西約塔蘭省、韋姆蘭省、厄勒布魯省、西曼蘭省、達拉納省、耶夫勒堡省、西諾爾蘭省、耶姆特蘭省、西博滕省、北博滕省。關于瑞典各省(區)人口、首府等,參見表1-1。
表1-1 瑞典各省(區)人口(201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17)和首府等

表1-1 瑞典各省(區)人口(201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17)和首府等-續表1

表1-1 瑞典各省(區)人口(201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17)和首府等-續表2

五 人口與民族
瑞典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比較單一的國家之一,唯一的原住民是薩米人(早先也稱為拉普人),約2萬人。另外還有芬蘭族人、少量挪威人、丹麥人、德意志人和猶太人。在1910年以前,瑞典人的構成保持了較高的同一性。二戰以后,有來自原南斯拉夫、伊拉克、伊朗以及非洲的難民或移民生活在瑞典。
主體民族瑞典人為北歐民族之一,屬歐羅巴人種北歐類型,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金發碧眼。瑞典人形成單獨民族的時間在公元9~11世紀,由斯維爾人和高特人(又稱約特人)等古代日耳曼部落結合而成。
瑞典的人口統計是以教會登記數字為依據的。從1686年開始,瑞典就有了按教區登記人口的體系。1749年,瑞典開始了以這些數字為依據的全國人口普查,因此積累了長達250年的比較準確的人口數字。在1749年首次調查時,瑞典有180萬人,到1850年增加到350萬人,1950年又上升為700萬人,1994年底為880萬人,2006年11月底人口為9110972人。2017年1月,瑞典人口超過1000萬;2017年10月,瑞典人口為10103843人。2018年8月,瑞典人口為10196177人。
20世紀30年代,當移民的移入超過移出時,大多數移民是移出再移入的瑞典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移居瑞典的主要是波羅的海國家躲避戰爭的難民。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瑞典的移民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大量的勞工需求,導致遷入移民急速增多。這些移民當中,除了很大一部分來自其他北歐國家(尤其是芬蘭,主要是受到1954年形成的北歐共同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之外,其他基本上來自前南斯拉夫、希臘、聯邦德國、土耳其、英國、波蘭和意大利。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瑞典的經濟狀況改變,對外來勞工的需求減少,移民受到了限制。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移民中大多數是政治難民和他們的家庭成員。
近年來,來自伊拉克等戰亂國家的移民有所增多。20世紀80年代初,尋求庇護的難民及其家庭成員的數量相對較少。但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居瑞典的難民人數迅速增多。
薩米人主要居住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拉普蘭地區,也稱為拉普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屬烏拉爾人種,為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合類型。他們一般身材矮小,膚色偏黃,高高的顴骨,頭發大多是深褐色或棕灰色,甚至是黑色。語言拉普語屬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共有9種土著方言。宗教上,多信仰基督教路德宗,少數信仰東正教,并廣泛保留原始宗教殘余。
薩米人的祖先早在1萬年前便開始從烏拉爾地區陸續遷入斯堪的納維亞,原分布地區較廣,后受日耳曼部落和芬蘭部落排擠,逐漸北移,部分人被后來者同化。薩米人原以捕魚和獵捕野鹿為生,在1000多年前飼養馴鹿成功后,隨即將此作為他們的主要謀生手段。養鹿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們創造了獨具一格的馴鹿文明,發展出了適應北極環境的經濟活動類型。傳統拉普社會以父系大家族和氏族為單位,過著原始社會生活。他們沒有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不受任何人統治。16世紀后,歐洲白人進入了薩米人的世界,占領了他們的土地和資源。薩米人逐漸落入外族統治,被人為分割到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后來,經過斗爭,薩米人在北歐三國建立了薩米議會,把整個北極地區視作一個“薩米國家”,增強了自主權。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薩米人已經大部分轉向定居,并興建現代化設施,使用現代化生活用品,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繼續過著游牧生活,不受國界限制,無拘無束地馳騁在北極一望無際的冰原上。
薩米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用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服飾穿戴打扮。基本色調是以藍、紅、黃三種鮮艷奪目的色彩相搭配,上衣多為深藍和天藍色,領口、前襟、肩部、袖口和下擺都鑲有金黃和大紅兩色相間的花邊。婦女戴著鑲有花邊的紅色遮耳帽。男子的高筒帽上帶有藍色的四只尖形角,喜歡在腰際佩戴漂亮的芬蘭刀,腳蹬足尖翹起的鹿皮靴,顯示出粗獷豪爽、威武陽剛的英姿。
馴鹿是薩米人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馴鹿屬于北極鹿家族,是唯一雌雄都長角的鹿種,主要以荒野上的植物和菌類為食。在薩米語中,描寫馴鹿的詞語就有400多個。盡管今天大部分薩米人已經不再過游牧生活,但飼養馴鹿依舊是他們重要的謀生方式和生活內容之一。他們實行季節性放牧,在自家的馴鹿耳朵上用小刀刻上一個特殊的記號,然后將馴鹿撒出圍欄,與鄰家馴鹿混合成群,任其在野外自行覓食、繁衍。每年10月到次年2月圍捕馴鹿,對薩米人來說是一個緊張繁忙的收獲活動。他們把鹿群從一望無際的荒野趕攏到一起,家家戶戶都清點自家的馴鹿數量,進行分隔,同時將緊跟在母鹿身后沒有做記號的幼鹿做上自家的標記。圍捕結束后,剩下的鹿群又被放回原野。一般來說,薩米人每年要屠宰四分之一的馴鹿,加工成各種半成品。
熬過漫長的寒冬,每年3月,薩米人都要帶著心愛的馴鹿聚集在芬蘭北部最大的湖泊伊納里湖上,參加一年一度的傳統民間節日——賽鹿節。賽鹿節上最精彩的比賽要屬“馴鹿王之賽”。每頭賽鹿由一名手執韁繩、腳踏滑雪板的馴鹿者駕馭,號令一響,賽鹿飛快地在冰凍的湖面上飛奔起來。一些未經馴服的鹿時而跑得飛快,時而腳步緩慢,有時又會突然改變方向,使駕馭者冷不防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冰面上。只有那些技術熟練的馭馴鹿者能順利跑完2公里的賽程。這是一項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傳統比賽項目,既能鍛煉人們勇敢頑強的精神,也能檢驗馭手的馴鹿技巧。賽鹿節上還進行傳統的套鹿比賽,這是薩米人從小就能掌握的扔套索技術競賽。參賽選手站在十多米開外,將長長的繩索投向目標,經驗豐富的選手得心應手,套索一出手便張開成橢圓形的套圈,緩緩落下時恰到好處地套住目標。
瑞典政府對薩米人的政策經歷了很大的變化。20世紀初,政府的政策主要是基于將薩米人當作“未開化人種”加以保護。后來,薩米人將馴鹿養殖現代化的做法與政府的環境保護和發展旅游業政策一度出現矛盾。盡管1971年通過、1993年修訂的《馴鹿養殖業法》規定薩米人擁有某種程度的管理自己事務的權利,但由于經濟的發展,過去幾十年中養殖馴鹿的薩米人失去了大片草場,特別是現代化的林業使薩米人在冬季難以馴養馴鹿。他們曾通過法律等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土地,但往往遭到失敗。如何保護薩米人的傳統文化和權益、協調環境保護與馴鹿養殖現代化等問題,在瑞典并沒有完全得到解決。薩米人的文化和語言權利也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才受到廣泛重視。從那時以來,瑞典在薩米人居住地區已相當重視當地語言的教育和傳統文化的保存。與此同時,薩米人的現代教育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薩米人很重視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口述故事在薩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薩米音樂也是其中的一部分。“Yoiking”這種獨特的歌唱形式是薩米人記憶歷史、描繪自然、講述故事的方法,這一傳統一直保留到今天。1910年,約翰·圖里(Johan Turi)出版了《薩米人的故事》一書,第一次用薩米(拉普)語記述了薩米人的歷史、傳奇、日常生活和民間信仰。此后,在20世紀下半葉,又涌現出若干位用拉普語寫作的作家。
薩米人的手工藝品不僅美觀,而且實用。“諾埃迪”(noaidi)鼓是他們常用的一種樂器。穿在外面的長袍“科爾特”(kolt)有精致的手工刺繡和鮮艷的色彩,不僅暖和,而且漂亮。刀具、碗和飾物也十分精美別致。如今,有的薩米人家既養馴鹿,又接待旅游者。一間小木屋就是小型的家庭博物館,里面陳列著薩米人過去使用過的打獵工具、腳踏紡車和各式各樣的薩米族服裝等。院子里懸掛著用鹿角做的旅游紀念品。曾作為運輸工具的馴鹿雪橇也成為旅游交通工具,游客們乘坐馴鹿雪橇穿行在林海雪原之中,不僅可以盡情地飽覽拉普蘭的自然風光,也可從陣陣清脆的鹿鈴聲中尋找當年薩米人游牧生活的感覺。
六 語言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瑞典語實際上是瑞典的官方語言。加入歐盟后,瑞典語也成為歐盟的官方語言之一。除了瑞典語之外,瑞典議會還承認薩米語、芬蘭語、Me?nkieli語(又稱Tornedalen Finnish,芬蘭語的一種方言)、依地語(Yiddish,東歐猶太人及其在各國的后裔使用的一種從高地德語派生的語言,以希伯來語字母書寫,包括從希伯來語、俄語、波蘭語和英語等借來的詞語)、羅姆語(Romani Chib)(一種吉卜賽語言)等的少數民族語言地位。
瑞典語是瑞典本土居民的母語,移民人口絕大多數也通曉瑞典語。1000多萬人口中的大部分人說瑞典語。在芬蘭,瑞典語是第二官方語言;另外,還有移民到美國和加拿大的人會瑞典語,挪威人、丹麥人也能聽懂瑞典語。
瑞典語和丹麥語、挪威語、冰島語、法羅語同屬日耳曼語族北日耳曼語支中的斯堪的納維亞語分支,是最大的北歐語言。在斯堪的納維亞語支中,又分出東部和西部語支。瑞典語和丹麥語同屬東部語支,挪威語、冰島語和法羅語歸入西部語支。瑞典語與丹麥語、挪威語關系比較密切,互通性頗高,這三種語言均源自1000年前的古北歐語(Old Norse),受低地日耳曼語(Low German)影響。瑞典語、丹麥語、挪威波克馬爾語(挪威語兩種主要方言中的一種)均屬東斯堪的納維亞語。對于瑞典人來說,挪威語比丹麥語更容易明白。
在瑞典,因為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語言之間存在一些地區差異。斯德哥爾摩和烏普薩拉一帶、赫爾辛堡、隆德和哥德堡幾個地方的口音被認為比較標準。與此同時,“標準”的瑞典口語在今天受到現代媒體的很大影響,這些媒體語言主要是基于斯德哥爾摩周圍的方言。
七 國旗、國徽與國歌
國旗 瑞典國旗的旗底為藍色,黃色寬條十字把旗底分為四部分,遠離旗桿的十字水平條稍長。國旗圖案雖然與丹麥的相同,但它的十字略寬。十字圖案來源于歷史上基督教的影響,藍、黃顏色來自瑞典王徽,藍底黃十字旗幟的最早記錄要追溯到16世紀。瑞典軍旗上始終有著這個黃色的十字,因為瑞典盾形紋章的藍底上面,就有一個金色的十字架。藍底黃十字旗原為王用旗,也是瑞典海軍軍旗。1906年6月2日,瑞典法律正式規定王旗為國旗。國王的王旗則在國旗之上加繪國徽圖案。
國徽 瑞典國徽分為大小兩種。三王冠圖案至少早在1336年就被用作瑞典的國徽,一般稱為大國徽。大國徽是1908年確定的,外形是一座敞開的貂皮帳篷,帳篷內襯白色貂皮,外面為紅色錦緞,頂部罩有大型瑞典皇家圓頂冠冕。王冠兩側各有一個紅色錦緞彩球。帳篷里邊是兩個金獅扶持著一枚盾牌。雄獅頭上戴有紅色圓頂王冠,盾牌上方為一頂與大王冠相同的中型王冠。王冠上都鑲著金子與珠寶。盾牌周圍為六翼天使(九級天使中最高一級的天使)勛章的鏈條所環繞,鏈條上鑲著天使,勛章垂于盾牌和金獅共同金座的正下方。盾牌由金色十字分成四部分,左上部分與右下部分為相同的圖案,是在藍底上以倒品字形擺放著三頂鑲著珠寶的多尖金色王冠;右上部分與左下部分圖案相同,是以藍、白相間的斜條為背景的頭戴王冠的金獅。盾牌的中央是一枚小型盾徽,盾徽圖案的左半部,是在紅底上由銀色帶系著的一把金壺;右半部上方為藍色天空襯托下的一只金色雄鷹和滿天星斗,下方為銀白色的雙塔城堡。國徽中的圓頂王冠代表瑞典的王權,三個尖頂王冠是歷史上曾經對瑞典有過重大影響的德國北部哥特族和文德君主的象征,盾徽中的圖案則是瑞典王族中瓦薩家族與其后繼者貝納多特家族的族徽圖案。
瑞典政府使用小國徽作為其官方徽章。徽章主體為盾形,頂部飾有一頂王冠。
國歌 盡管沒有明文規定,但瑞典將《你古老,你自由》(Du gamla,du fria)視為本國國歌。它最早于1844年被采用,采用的是19世紀中葉在西曼蘭省流傳的民歌旋律,由埃德溫·卡爾斯滕紐斯(Edvin Kallstenius)改編,理查·迪貝克(Richard Dybeck)作詞。歌詞共有兩段。
第一段大意是:
你古老、光榮的北國山鄉,自由歡樂的心在跳蕩。祝福你人間最美的地方,向你的太陽、你的天空致敬,愿山花爛漫的溪谷永放光芒。
第二段大意是:
王冠依托于往昔偉大時光的記憶;享譽世界,就是勇猛的回報。我知道,你的英名、你的技藝一如從前。啊,瑞典,吾將生于斯,逝于斯!啊,瑞典,吾將生于斯,逝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