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第2版(列國志·新版)
- 賈瑞霞編著
- 8621字
- 2025-04-07 16:59:51
第三節(jié) 特色資源
瑞典是北歐最大的國家,近三分之二的國土被森林和湖泊覆蓋,大自然美景無所不在,南北狹長的地形使得瑞典一年四季呈現(xiàn)不同的風貌。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筑、景色秀美的田園風光、清澈動人的湖光水色與悠然自在的閑適生活,好似渾然天成,令這個北歐國度散發(fā)出迷人的魅力。
一 國家公園
1910年,瑞典成為第一個建立國家公園的歐洲國家,這些國家公園主要分布在諾爾蘭的山區(qū)。這使得歐洲最后的原始地帶免于被開發(fā)的命運。此外,瑞典境內還有許多的自然保護區(qū)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區(qū)。根據(jù)“公眾通行權”(Allemansr?tten),任何人無須征得土地所有人的許可,都有權利徒步穿越森林和田野,以采摘漿果和蘑菇;但是該權利還附帶一項尊重自然環(huán)境和私人財產(chǎn)的義務。憑借復雜的地形,瑞典擁有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從北方的熊和狼到南方的西方狍和野豬,不一而足。瑞典還擁有豐富的植物和水生物。這些動植物共同造就了瑞典的生物多樣性。
瑞典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在瑞典北部和中部,狼的棲息地正在擴大,熊、猞猁和野豬的數(shù)量也正在增加。全國各地都有大量的駝鹿、西方狍、狐貍和野兔。狩獵活動受到嚴格的監(jiān)管,很多動物種類受到全面的保護。雖然冬季瑞典的鳥類只有寥寥幾種,但是夏季從南方會飛來大量的候鳥。由于擁有很長的海岸線和很多湖泊,瑞典還有著豐富的水生物。魚的種類各異,從大西洋咸水鱈魚和鯖魚,到鹽度較低的波的尼亞灣以及河流與湖泊中發(fā)現(xiàn)的鮭魚和梭魚,五花八門。鯡魚和較小的波羅的海鯡魚過去曾是瑞典人重要的主食,但現(xiàn)在被認為是一種特色佳肴。
二 主要城市和歷史名勝
1.斯德哥爾摩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首都。這座秀麗的水城建造在波羅的海與梅拉倫湖交匯的14座島嶼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無與倫比的美麗。漫步擁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老城(Gamla Stan)內最主要的兩條街道西長街(V?sterl?nggatan)和東長街(?sterl?nggatan),在斯德哥爾摩最古老的廣場享受陽光,徜徉附近的諾貝爾博物館與斯德哥爾摩大教堂(王儲維多利亞公主在此舉行大婚典禮),再于中午時分親閱王宮士兵隆重的換崗儀式。在去往騎士島(Riddarholmen)的路上順路參觀貴族院,在掛滿貴族徽牌的墻上找找斯文·赫定的貴族徽章。騎士島上有皇家大教堂,教堂內有歷代王室墓葬。在騎士島碼頭可以欣賞梅拉倫湖、遠眺市政廳,也可以乘坐不同線路的公交船游歷一番,甚至可以遠達斯德哥爾摩群島。與老城隔海相望的動物園島上匯集眾多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博物館與游樂園,如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瓦薩博物館、北歐博物館、六月坡兒童樂園、ABBA博物館等,尤金王子花園尤其不能錯過。
瑞典自2016年2月起向公眾免費開放境內的18家國立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多數(shù)位于斯德哥爾摩,它們可能繼續(xù)向成人收取臨時展覽費用,而18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可免費參觀所有展覽。
皇后島上的皇宮是國王與王后居住之所。建于17世紀的皇后島宮是當今保存最為完好的皇家宮殿,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對游客開放部分空間以供參觀。島上有中國宮,建筑風格、內部陳設具有明清時期的中國風格。皇后島上的宮廷劇院夏天會舉辦演出,宮廷花園也是散步的好去處。
在城中其他地方也遍布各種主題的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皇家圖書館和50余個專業(yè)博物館,使斯德哥爾摩市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之都。市中心購物廣場可以體驗斯德哥爾摩現(xiàn)代活力的一面。2010年,斯德哥爾摩被歐盟評為“歐洲綠色之都”。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位于市中心的梅拉倫湖畔,是斯德哥爾摩的地標性建筑,也是市政委員會的辦公場所。市政廳建于1911~1923年,由著名建筑師拉格納爾·厄斯特貝里(Ragnar ?stberg)設計。這是瑞典民族浪漫風格中最杰出的一棟建筑。主體以800萬塊紅磚建造,在高低錯落、虛實相諧中保持著北歐傳統(tǒng)古典建筑的詩情畫意。右側塔樓高106米,頂端為三個鍍金皇冠,是瑞典王國的象征,也代表著當年卡爾馬聯(lián)盟三國——瑞典、挪威和丹麥。登上塔頂則可縱目四望,斯德哥爾摩美麗的城市風光可盡收眼底。在市政廳內25米縱深的“金色大廳”里,用200多萬塊彩色玻璃鑲嵌而成的三幅大型壁畫,是斯德哥爾摩市的驕傲。中間一幅是梅拉倫女神,她右手托皇冠,左手執(zhí)權杖,懷中容納著斯德哥爾摩城;女神周圍簇擁著來自東、西各方的使者,大家對她表達著敬賀與擁戴之情。左、右兩幅分別為從波羅的海海盜時期至近代工業(yè)化階段的瑞典歷任國王典故和曾經(jīng)做出貢獻的各界名人的畫像。市政廳內最大的宴會廳稱為“藍廳”,每年12月10日,瑞典國王和王后都要在此為諾貝爾獎獲得者舉行隆重盛大的宴會。
斯德哥爾摩人引以為傲的地鐵最早運行于1950年。1955年,兩名瑞典藝術家就向斯德哥爾摩議會提交了兩項用藝術裝點地鐵的方案,這份方案受到議會很多黨派的贊成,自那之后,藝術家便成了地鐵建設團隊的一部分。第一份藝術作品是由維拉·尼爾森和西里·德爾克特兩位藝術家于1957年完成的。一百多個地鐵站堪稱世界上最長的藝術博物館,每一個站點都是一道不同的風景線,很多地鐵站都猶如“原始”山洞。斯德哥爾摩地鐵藍線建設時采用的是爆破式鑿洞開采方法,每個站點自然就保留了原始巖石洞的空間特點,這樣可最大限度減少對環(huán)境的沖擊。不論是山洞還是大廳式站臺,很多站臺的主體空間都有一個主題設計,與周邊的地域文化相映成趣。眾多藝術家永久和臨時的展覽作品分布在若干站點,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的雕塑、壁畫、油畫、裝置藝術和浮雕,規(guī)模宏大、變化多樣,每一組都與地鐵站的環(huán)境相互輝映。自2004年開始,藝術家不僅用靜態(tài)的畫和雕刻裝點地鐵站,一些藝術影片也被呈現(xiàn)在地鐵站中。地鐵之游可以從老城的國王花園站(Kungstr?dg?rden)開啟。
市郊有座小島叫康有為島,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康有為當年變法失敗流亡至此購島居留的痕跡了。距離斯德哥爾摩不遠的錫格蒂納(Sigtuna)建于公元980年,曾是瑞典的首都,是瑞典第一個城市。小城居民只有數(shù)千人,城中的主街至今還保持一千多年前的格局沒變,是瑞典最古老的街道。這里是數(shù)個瑞典“第一”的發(fā)源地:第一枚硬幣、第一所教堂、第一塊磚、第一根電話桿。小鎮(zhèn)至今還保留著建于16~17世紀的北歐最小的市政廳、最老的電話亭和最老的咖啡館(Tant Brun,棕色大媽)。
2.哥德堡
位于瑞典西部海岸,隔卡特加特海峽與丹麥遙遙相望,是瑞典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港口終年不凍,是瑞典出口汽車、機械、化學產(chǎn)品與進口石油的主要口岸。自17世紀起,這里就成了重要的商業(yè)中心,荷蘭人曾經(jīng)聚居此城,至今哥德堡許多地方仍然具有明顯的荷蘭風格。瑞典東印度公司于1731年在這里成立。連接瑞典第一大湖維納恩湖與卡特加特海峽的約塔運河于1832年鑿通后,哥德堡港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機械制造、化學工業(yè)、紡織工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著名的沃爾沃公司的總部就設在該市。它還是瑞典西部地區(qū)的文化中心,建有哥德堡大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和海洋研究所及其他機構。這里還是通往西海岸迷人群島的出發(fā)點。微咸清新的海風,美味的牡蠣、小龍蝦、螃蟹、比目魚,凸顯出哥德堡的特色。國際媒體將哥德堡稱為頂級美食目的地,這里有五家餐廳榮獲米其林星級稱號,還有數(shù)十家一流餐廳。哥德堡一景是港口每周二至周五早上舉行的海鮮拍賣會,全年無休。哥德堡的教堂與哈加老城也是游客“打卡”之地。
3.馬爾默
瑞典第三大城市,也是瑞典南部的經(jīng)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它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相距只有26公里,在厄勒海峽的兩側,如同一對姐妹城市。馬爾默始建于12世紀,原屬丹麥,1658年劃歸瑞典,1775年開始建立海港。1905年擴建后發(fā)展迅速,目前已經(jīng)是瑞典重要工業(yè)中心之一,主要有化工、紡織、制糖、水泥、橡膠等工業(yè)。瑞典南部農業(yè)區(qū)生產(chǎn)的糧食、甜菜、糖等與其他工業(yè)品一起從這里出口國外。城市的老區(qū)緊靠海岸,運河縱橫其間,古老的荷蘭式建筑比比皆是,新區(qū)則逐步伸向大陸,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化城市特點。
4.烏普薩拉
位于瑞典中部梅拉倫湖畔,緊傍費利斯河,原為瑞典古都。它是北歐最早的文明圣地,烏普薩拉教堂是北歐最古老的教堂,是1287年建造的磚結構建筑。瑞典古代的王國曾以此為中心,瑞典國王的加冕典禮至今仍在這里舉行。16世紀修建的城堡等歷史建筑和古斯塔夫一世等歷史人物的陵墓,是人們爭相參觀的名勝。烏普薩拉大學,特別是它的地震研究所,以及包括中國瓷器館、中國化石館在內的十多個博物館,使這個文化古城揚名世界。
5.基律納
到瑞典游覽,不能不去北部城市基律納。它地處北極圈以北140公里,位于羅薩湖東岸。從前,這里的居民主要是靠放牧馴鹿為生的薩米人。19世紀30年代在基律瓦拉山脈發(fā)現(xiàn)富鐵礦之后,一座礦城迅速出現(xiàn)在荒山野嶺之間。據(jù)介紹,這里蘊藏著18億噸高品位鐵礦,礦山原為露天開采,后來轉為地下采掘,礦層在地下300多米,生產(chǎn)的鐵礦砂90%出口國外,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之一。人們到基律納可以參觀地下礦井、寬闊的巷道,還有最先進的設備,感受極高的生產(chǎn)效率。夏季,可以領略幾十天不夜的“長晝”;秋天,薩米人把馴鹿從野外趕到臨時用柵欄圍成的棚圈中,舉行傳統(tǒng)的“分鹿節(jié)”,同時為游人表演套鹿;冬天,可以感受極夜、滑雪以及住冰酒店(Ice Hotel)。世界上第一座冰酒店始建于1989年,位于北極圈以北200公里的尤卡斯亞維(Jukkasj?rvi)。每年10~12月的8周內,新生代藝術家和寒冰專家會重新修繕房間。旅館由1000噸寒冰和3萬平方米的冰雪建造而成。每年春季,它需要3個月融化并回歸大地。歸功于太陽能提供的持續(xù)制冷作用,自2016年11月起,一部分冰酒店實現(xiàn)了全年開放。
每年12月到次年2~3月,遠方的客人可以到離基律納100公里之外的阿比斯庫,乘坐纜車登上極地天空站——地球上欣賞北極光的絕佳之處,體驗歐若拉女神帶來的視覺震撼。
6.維斯比
維斯比是瑞典著名古城,地處哥特蘭島西部,瀕臨波羅的海。它的歷史可上溯到2000年前。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漁民居住,公元800年成為瑞典的一部分,13世紀發(fā)展成為北歐最重要的商業(yè)城市之一。1361年,丹麥國王羨慕哥特蘭島之富庶,遂與瑞典在維斯比城外作戰(zhàn)。此后,哥特蘭島落入丹麥手中,后又為漢薩同盟所統(tǒng)治,直至1645年復歸瑞典。該城自14世紀以來發(fā)展緩慢,城市規(guī)模未有大的擴充,許多建筑依然保持舊有風采。而正是這種古城風采吸引著現(xiàn)代人,眾多游客不畏路程遙遠,來此地一睹中世紀的風光。小城周圍環(huán)繞著石灰石構筑的城垣,城垣自13世紀晚期興建,14世紀又經(jīng)加高加固,成為高12米、長達4公里、有44座造型雄偉城樓的城墻。城墻至今已歷經(jīng)600余年的風風雨雨,仍保存完好,非常壯觀。市內用碎石鋪成的狹長街道大部分也保存完好,建于13~14世紀的沿街房屋更是風采依舊,散落在城內的中世紀教堂有17座之多。完好的舊城風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實屬罕見。如今,哥特蘭的行政中心仍設在老城,而繁榮熱鬧的商業(yè)區(qū)則多在城外。維斯比還有“玫瑰之都”的美譽,因為這里氣候溫和,甚至到了11月,瑞典其他地方已是隆冬,維斯比卻仍舊玫瑰盛開,令人備感溫暖。
7.卡爾斯庫加
中部城市卡爾斯庫加有諾貝爾的舊居,位于卡爾斯庫加郊外,人稱“白樺山莊”,距斯德哥爾摩約200公里。這是諾貝爾晚年居住的地方,1975年改建成紀念館。這座白色的二層小樓,如今既是旅游名勝,也是經(jīng)常舉辦與諾貝爾有關的學術活動的場所。各國科學家不時來此參加學術座談會,弘揚諾貝爾提倡的“科學造福人類”的偉大思想,研究與探討新的科學課題。
8.耶夫勒
耶夫勒是瑞典中東部一座古老的海港城市。這里有著天然的充足的水景。城市圍繞著港口延展開來。耶夫勒河和泰斯特河是這里主要的兩條水路。位于北岸的哈姆龍厄區(qū)以及達爾河上的漁村波南和海德森擁有非常迷人的自然風光。在這里可以看到源于16世紀的鐵匠鋪、古老莊園和英倫風情的公園。在耶夫勒,人們用在中央廣場裝飾巨大的稻草制成的“耶夫勒山羊”歡慶圣誕節(jié)。在白雪的覆蓋下,伴隨著閃耀的燈光,以市政廳為華麗背景的“耶夫勒山羊”成為每年圣誕節(jié)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9.呂里奧
瑞典北部的拉普蘭地區(qū)是一片寧靜、神秘的土地。由于已到達北極圈,每年5月下旬到7月中旬可以在這里看到午夜的太陽。而到了陽光稀缺的冬季,這里卻暗藏著神秘的北極光以及各種豐富多彩的冬季探險活動。呂里奧是拉普蘭的門戶城市,從斯德哥爾摩乘坐飛機約1小時即可抵達。這座城市的景色擁有與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風格,現(xiàn)代化設施雖然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很大便利,但絲毫沒有因此而犧牲這片土地本來擁有的寧靜與自然。在這里可以體驗各種新鮮有趣的冬季活動,比如破冰之旅、狗拉雪橇、雪上摩托車等。
三 建筑藝術
瑞典中世紀的教堂建筑在本民族傳統(tǒng)基礎上融合了外來的樣式,一般墻體厚實,形制簡潔,裝飾樸素。雕塑受外來影響的痕跡較明顯。早期受西多會的影響,盛期主要受巴黎和蘭斯地區(qū)的影響,到晚期又采用德國和英國的風格。烏普薩拉主教堂的雕塑作坊,成了哥特式雕塑的制作中心,聚集著本國和外來的匠師。15世紀,出現(xiàn)了具有寫實因素、充滿活力的雕塑作品。《圣喬治與龍》木雕像是這類作品之一,出自活動在斯德哥爾摩的呂貝克匠師諾特克(Bernt Notke)之手。另一位雕塑師迪倫(Adam van Düren)是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的藝術成就以比爾格的貢納爾松陵墓雕塑為代表。
宗教改革時期,瑞典的建筑成就主要是教堂、皇宮和城堡。建筑樣式深受德國和尼德蘭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尼德蘭建筑師博延斯(Günther Boyens)為瑞典建筑藝術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身兼建筑師和雕塑家,設計的斯德哥爾摩圣雅各布教堂由9個穹頂組成星形,是當時最有特點的教堂建筑。17世紀中葉,瑞典皇宮建筑群已經(jīng)鱗次櫛比,規(guī)模宏大。這一時期的建筑師當中,最有成就的當屬泰辛父子(Nicodemus Tessins,the Elder and the Younger)。1653年老泰辛游歷歐洲各國,回國后在瑞典推行巴洛克樣式,先后設計了卡爾馬主教堂、斯德哥爾摩博物館、瑞典國家銀行等建筑。小泰辛在父親去世后,于1681年繼任宮廷建筑師。他注重建筑的實用與美觀,代表作品是斯德哥爾摩皇宮建筑群(舊宮于1697年毀于火災)。在皇宮建筑設計上,他將世俗形式與巴洛克風格融為一體,這在瑞典建筑史上是一次極有價值的嘗試。
約1730年,洛可可藝術傳到瑞典,首先使建筑風格發(fā)生了變化。霍爾萊曼(Carl Horleman)設計建造了斯德哥爾摩宮,并主持宮殿內部的裝修工程。克龍斯泰德(Carl Johan Cronstedt)設計建造了幾座洛可可式的貴族采邑。阿代爾蘭茨(Carl Fredrik Adelcrantz)仿中國木結構宮殿建筑形制,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瓏的木結構宮殿——“基納·斯洛特”(1760),因宮殿裝有藍綠色琉璃屋頂和深紅色的藻井,故又稱“中國宮”。他后來成為古斯塔夫建筑風格的主要代表,斯德哥爾摩皇家歌劇院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成就。帕爾姆斯泰德(Erik Palmstedt)是新古典主義建筑的代表,他設計的古斯塔夫劇院和斯德哥爾摩海關大樓具有里程碑式意義。19世紀初,一種純樸而市民化的因素滲透到新古典主義建筑之中,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洛姆(Fredrik Blom)。在他之后,新古典主義建筑失去魅力。1870年前后,瑞典建筑家采用了在歐洲各地流行的折中主義風格,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某些因素再次被采用,出現(xiàn)了新哥特主義建筑,其中以尼斯特勒姆(Axel Nystrm)設計的隆德比斯霍普宮為代表。
建筑藝術在1930年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之后,出現(xiàn)了自然主義、結構主義、功能主義等流派,其中以功能主義流派影響最大。這次博覽會可以說是瑞典建筑設計歷史上的轉折點,它象征著新舊的交替,更精致的內飾、更大的窗戶、光潔的表面和更開放的空間等,是新的建筑設計的特點。像阿赫倫(Unohrén)、列維倫茨(Sigurd Lewerentz)、阿斯普隆德(Gunar Asplund)、馬爾克柳斯(Sven Markelius)等建筑設計師,自由地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建筑設計作品。
瑞典地標性建筑眾多,有諾貝爾頒獎慶祝晚宴舉辦地、世界上第一個旋體摩天大樓、微型國家里的大地藝術裝置、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林地公墓等。
(1)斯德哥爾摩市政廳(Stockholms Stadshus),是建筑師拉格納爾·厄斯特貝里(Ragnar ?stberg)的瑞典民族浪漫主義杰作,于1923年落成。365個階梯通向106米高的鐘樓,尖塔置有瑞典國徽“金色三王冠”。自2010年以來,市政廳便與其東面的斯德哥爾摩港區(qū)建筑交相輝映。在市政廳內一層“藍廳”,每年12月10日晚舉辦諾貝爾頒獎慶祝晚宴。
(2)馬爾默市的旋體大廈(Turning Torso),高190米,由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是世界上第一座旋體摩天大樓,也是斯堪的納維亞最高的樓。2015年8月27日,它迎來了十周年生日,并于同年榮獲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十周年獎”。
(3)Nimis(拉丁語意“太多”)是一個爭議之地。1980年,拉爾斯·維爾克斯(Lars Vilks)開始制作這個寬100米、塔高25米的特殊藝術裝置,參觀者既可以攀爬這個由浮木所搭建的建筑,也可以從沙灘、海面和庫拉伯格(Kullaberg)自然保護區(qū)的高地上遠觀它。
(4)愛立信球形體育館(The Ericsson Globe),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它的外觀像一個高爾夫球,半隱于首都南部的一片居住區(qū)中,場館由貝里設計師工作室(Berg Arkitektkontor)設計,于1989年對外開放,直徑110米、高85米。
(5)維多利亞大樓(Victoria Tower),由格特·溫高(Gert Wing?rdh)設計,完工于2011年,由鋼鐵和玻璃鑄造而成,高117米,是斯堪的納維亞最高的酒店,榮獲2012年世界建筑節(jié)一等獎。它矗立在首都的高科技園區(qū)西斯塔(Kista),墻體映射出周遭的景象——能從建筑內部看到外面,從外面卻瞧不見里面。
(6)林地公墓,由貢納爾·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和西古德·萊韋倫茨(Sigurd Lewerentz)自1920年始建。阿斯普朗德是第一個安葬在此處的人,樸素的石碑上寫著:“他的作品永存。”公墓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四 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設計
瑞典傳統(tǒng)手工藝品有著簡單、粗獷的北歐民族烙印,地域差別明顯。北方拉普蘭地區(qū)有薩米工藝,南部斯科訥省則是艷麗、粗獷的傳統(tǒng)紡織品。木制工藝品、制陶、皮具以及鍛鐵、編籃也各有特色。瑞典中北部達拉納省的傳統(tǒng)手工藝極其豐富,這里是獨特的庫比茨(Kurbits)達拉彩繪木馬發(fā)祥地。達拉木馬是瑞典著名的民族標志。
瑞典設計有著民族的傳統(tǒng)和鮮明的特色。19世紀末設計師埃倫·凱伊(Ellen Key)先后發(fā)表的兩篇論文《居家之美》和《美為大家》,20世紀初另一位設計師保爾松(Gregor Paulsson)的著作《讓日常用品更美》,提出了至今仍浸透著瑞典設計的精神:設計不光是為了有錢人,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直到今天,瑞典生產(chǎn)制造的日常用品在強調功能性的同時非常重視藝術性。從20世紀20年代起,瑞典的應用藝術和工藝品在國際上就以“瑞典式雅致”而聞名遐邇。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玻璃藝術設計大師蓋特(Simon Gate)和哈爾德(Edward Hald),他們設計的玻璃用品顯示出了鮮明的瑞典風格。
像建筑一樣,對于設計來說,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同樣也是歷史的轉折點。從那時以來,受“將藝術融入工業(yè),創(chuàng)造更美的日常使用的東西”這種觀念的啟示,瑞典涌現(xiàn)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設計師。家具設計師馬特松(Bruno Mathsson)、馬爾姆斯滕(Carl Malmsten)等設計了在國內外很受青睞的家具。宜家家居(IKEA)讓瑞典家居用品簡約、實用、材質天然等風格風靡全球,其創(chuàng)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當年開創(chuàng)公司時僅17歲。桑佩(Astrid Sampe)、格拉斯滕(Viola Gr?sten)等設計的布藝,影響到了瑞典許多家庭的家居布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工業(yè)設計”作為一種職業(yè)在瑞典廣為流行,設計工作也進一步滲透到各個行業(yè)。新材料和新技術在設計中被廣泛采用,設計人員也劃分為工業(yè)設計員和藝術設計師。20世紀60年代,瑞典設計的多種產(chǎn)品,尤其是為殘疾人設計的產(chǎn)品,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也極大地推動了瑞典企業(yè)的國際化。
在瑞典,無論是一般公眾還是企業(yè),對設計都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瑞典式雅致與摩登”使時尚、環(huán)保、人性化等因素在設計中得到了更多的考慮。斯德哥爾摩成為國際設計師的重要會集地,政府對設計也給予了更多的重視,2005年被定為瑞典“設計年”。瑞典作為設計大國,政府也非常重視設計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與歷史延續(xù)。2013年,建筑博物館改名為建筑與設計中心。地區(qū)性的設計場館有位于哥德堡的若斯卡博物館、馬爾默的造型設計中心等。瑞典設計不斷創(chuàng)新,滲透到經(jīng)濟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
五 諾貝爾獎
每年的12月5~11日為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周,諾貝爾獎得主抵達并入住位于老城的大飯店(Grant Hotel)。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他們將發(fā)表演講介紹工作成果,參與專題討論和其他公開亮相活動;出席諾貝爾獎頒發(fā)機構、諾貝爾基金會以及瑞典王室組織的招待會和晚宴。12月10日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逝世周年紀念日,也是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日。當日,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yī)學、文學以及經(jīng)濟學領域的獲獎者會現(xiàn)身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獎章、證書和獎金。頒獎典禮結束后來賓們移步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辦慶祝宴會。
諾貝爾獎獎金來源于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33~1896)的遺產(chǎn),獎項頒發(fā)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里為人類做出了杰出貢獻的人”。1895年諾貝爾在簽署他最后一份遺囑時,聲明用他的大部分財產(chǎn)建立一支基金,并投資安全證券。當時在瑞典和挪威(兩國在1814~1905年為聯(lián)盟)頒發(fā)獎項的四個機構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瑞典文學院以及由挪威議會(Stortinget)選舉產(chǎn)生的五人委員會。1900年,四個頒獎機構一致同意成立諾貝爾基金會,這是一個基于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成立的私人機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共計3100萬瑞典克朗的遺產(chǎn)、發(fā)布公告和組織頒獎典禮。每年的總獎金額根據(jù)近期的投資收益而定。目前資本總值約為39億瑞典克朗,經(jīng)通脹調整后幾乎是最初資本的兩倍。2018年,每個類別的諾貝爾獎的獎金均為800萬瑞典克朗,每個獎項最多可由三人共同獲得。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Sveriges Riksbank)設立了紀念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該獎項資金來自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為慶祝銀行成立300周年而向諾貝爾基金會捐贈的一筆款項。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遵循諾貝爾獎原則頒發(fā)。
[1] 本區(qū)不設區(qū)議會,市政府負責與區(qū)議會有關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