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人文:中國古典文學采華
- 李美芳主編
- 5943字
- 2025-04-07 16:21:35
第一節(jié) 天長地久
【中心選文】
一 盤古開天地
天地渾沌如雞子[1],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2]。數(shù)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歷紀》
【作者/出處簡介】
盤古開天地的故事最早見于三國吳徐整撰的《三五歷紀》。《三五歷紀》又名《三五歷》,內(nèi)容為三皇以來之事,但此書已佚,僅部分段落存于唐代的《藝文類聚》、宋代的《太平御覽》等類書中。《藝文類聚》是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歐陽詢等人于武德七年(624)編纂的一部綜合性類書,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官修類書,該書卷一“天部”上曾引盤古開天地的故事。
【作品解析】
本文記敘了天地的由來。盤古,又稱盤古氏,混沌氏,龍首蛇身或人面蛇身,是中國傳說中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人類世界的始祖。天地最開始像一枚渾沌不清的雞蛋,盤古是其中最早的個體生命,具有先在的神圣性,“神于天,圣于地”。文本并未提及盤古是如何開天地的,據(jù)明代周游編撰的《開辟演義》記載,盤古用的是放置在身邊的一把斧子。《三五歷紀》的姊妹篇《五運歷年紀》稱盤古死后身體化為了天地萬物,“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fā)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后來南朝梁任昉撰《述異記》還出現(xiàn)了有關化身的另一個版本。盤古創(chuàng)世的神話傳說雖不見于先秦文獻,但其內(nèi)容的發(fā)生應在很早的遠古時期,是千百年來中華先民口耳相傳的結(jié)果。“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天去地九萬里”是對宇宙空間的認識,“如此萬八千歲”是對歷史時間的追討,“后乃有三皇”講的是人類社會的起源。這則神話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人民樸素的時空觀念,原始的英雄崇拜以及對光明、有序生活的向往。
二 女媧補天
往古之時,四極廢[3],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焱而不滅[4],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5],鷙鳥攫老弱[6]。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7],斷鰲足以立四極[8],殺黑龍以濟冀州[9],積蘆灰以止淫水[10]。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11],顓民生。
《淮南子·覽冥》
【作者/出處簡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該書內(nèi)容龐雜,以道家思想為主,吸收了諸子百家學說。分為內(nèi)篇二十一,中篇八,外篇三十三;內(nèi)篇論道,中篇養(yǎng)生,外篇雜說。現(xiàn)存于世的僅有《內(nèi)書》二十一篇。
【作品解析】
《說文解字》中有:“媧,古之神圣女,化育萬物者也。”女媧,傳說中的人頭蛇身,是中國始祖神話、再創(chuàng)神話中的重要人物。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相關傳說在《列子》《淮南子》《山海經(jīng)》中均有記載。這則神話開頭就涉及了中國古人的宇宙觀,“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宙是時間概念,即“往古之時”;宇是空間概念,即“四極廢,九州裂”。上古時候,天崩地裂,水深火熱,鳥獸為惡,人民生活異常痛苦,女媧經(jīng)過辛勤的勞動和奮力的拼搏,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撐四極,殺黑龍救冀州,積蘆灰止洪水,最終恢復了整個宇宙的秩序,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生存條件。這則神話塑造了一位神通奇異而又對人類充滿慈愛的女神形象,滲透著母系社會的文化因素,“補天”體現(xiàn)出敢于彌補大自然缺陷的斗爭精神。中國神話為中國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就以“女媧補天”為緣起。
三 天地不仁
老子
天地不仁[12],以萬物為芻狗[13];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14]?虛而不屈[15],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16],不如守中[17]。
《老子·道經(jīng)》
【作者/出處簡介】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孔子周游列國時還曾到洛陽問禮于老子。傳說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應關尹之請寫成五千言的《老子》,后不知所終。今存《老子》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稱《道經(jīng)》;下篇四十四章,稱《德經(jīng)》,故《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本文為《道經(jīng)》第五章。
【作品解析】
本章重點講述如何治國。儒家有“親親之謂仁”,這里的“親親”指維護著貴族政治的血緣親情。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guī)律,“道”一體無親,“仁”產(chǎn)生于大道廢止以后,是基于血緣親情的有差別之愛。他反對親疏有別的私愛,主張普遍無私的慈愛,即“不仁”,這是一種“非情的自然觀”。通過生活中的兩件事加以說明,一是祭祀過程中如何對待芻狗,芻狗祭祀之前是受人們重視的祭品,祭祀之后就被丟棄或燒掉,這是一個無意識的自然而然的過程。正如圣人對待百姓一樣,無所偏私,一視同仁;二是風箱的使用原則,風箱中間是空虛的,只要拉動就可以鼓出風來,而且持續(xù)不會枯竭。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寬廣空虛,生生不息。借此指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道理,《老子》中的“言”多指聲教法令,“中”不是儒家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而是清靜無為。統(tǒng)治政令煩苛,擾民滋事,只會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取法天地之純?nèi)巫匀唬f物反而能化育不竭。總而言之,本章的主旨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會,從反對“有為”的角度出發(fā)談論“無為”。另有一說是批判政治統(tǒng)治的,認為天地和圣人都殘暴不仁,把萬物和百姓都當作豬狗看待,誤!
四 天問
屈原
曰:遂古之初[18],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19],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20]?陰陽三合[21],何本何化?圜則九重[22],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23],天極焉加[24]?八柱何當[25],東南何虧?九天之際[26],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shù)?天何所沓,十二焉分[27]?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28],次于蒙汜[29]。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30],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31]?女岐無合[32],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33],惠氣安在[34]?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35],曜靈安藏[36]?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鴟龜曳銜[37],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38]?永遏在羽山[39],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鯀[40],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xù)初繼業(yè),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窴之[41]?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河海應龍,何盡何歷[42]?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馮怒[43],墬何故以東南傾[44]?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昆侖懸圃[45],其尻安在?增城九重[46],其高幾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47]?羲和之未揚[48],若華何光[49]?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焉有虬龍,負熊以游?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何所不死,長人何守[50]?靡蓱九衢[51],枲華安居[52]?靈蛇吞象[53],厥大何如?黑水玄趾[54],三危安在[55]?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所[56],鬿堆焉處[57]?
羿焉日[58],烏焉解羽[59]?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60],而通之于臺桑[61]?閔妃匹合,厥身是繼[62]。胡維嗜不同味,而快鼂飽[63]?啟代益作后[64],卒然離蠥[65]。何啟惟憂[66],而能拘是達?皆歸射鞠[67],而無害厥躬[68]。何后益作革[69],而禹播降?啟棘賓商[70],《九辨》《九歌》[71]。何勤子屠母[72],而死分竟地[73]?帝降夷羿[74],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75],而妻彼雒嬪[76]?馮珧利決[77],封豨是射[78]。何獻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79]?浞娶純狐[80],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81]?阻窮西征,巖何越焉?化為黃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82],莆雚是營[83]。何由并投,而鯀疾修盈?白霓嬰茀[84],胡為此堂?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85]?天式從橫[86],陽離爰死。大鳥何鳴[87],夫焉喪厥體?蓱號起雨[88],何以興之?撰體協(xié)脅[89],鹿何膺之[90]?鰲戴山抃,何以安之?釋舟陵行,何之遷之[91]?惟澆在戶[92],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93],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94],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95],而親以逢殆?湯謀易旅[96],何以厚之?覆舟斟尋[97],何道取之?桀伐蒙山[98],何所得焉?妺嬉何肆[99],湯何殛焉[100]?
舜閔在家[101],父何以鰥[102]?堯不姚告[103],二女何親[104]?厥萌在初,何所億焉[105]?璜臺十成[106],誰所極焉?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舜服厥弟[107],終然為害。何肆犬體[108],而厥身不危敗[109]?吳獲迄古[110],南岳是止[111]。孰期去斯,得兩男子[112]?緣鵠飾玉[113],后帝是饗。何承謀夏桀[114],終以滅喪?帝乃降觀[115],下逢伊摯[116]。何條放致罰[117],而黎服大說[118]?簡狄在臺[119],嚳何宜[120]?玄鳥致貽[121],女何喜[122]?該秉季德[123],厥父是臧[124]。胡終弊于有扈[125],牧夫牛羊?干協(xié)時舞[126],何以懷之[127]?平脅曼膚[128],何以肥之?有扈牧豎[129],云何而逢?擊床先出[130],其命何從?恒秉季德[131],焉得夫樸牛[132]?何往營班祿[133],不但還來[134]?昏微循跡[135],有狄不寧[136]。何繁鳥萃棘[137],負子肆情[138]?眩弟并淫[139],危害厥兄[140]。何變化以作詐,后嗣而逢長?成湯東巡,有莘爰極[141]。何乞彼小臣[142],而吉妃是得[143]?水濱之木,得彼小子[144]。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145]?湯出重泉[146],夫何辠尤[147]?不勝心伐帝[148],夫誰使挑之?
會朝爭盟[149],何踐吾期[150]?蒼鳥群飛,孰使萃之?列擊紂躬[151],叔旦不嘉[152]。何親揆發(fā)足[153],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154],其罪伊何?爭遣伐器[155],何以行之?并驅(qū)擊翼,何以將之?昭后成游[156],南土爰底[157]。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158],夫何為周流?環(huán)理天下[159],夫何索求?妖夫曳衒[160],何號于市?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天命反側(cè),何罰何佑?齊桓九會,卒然身殺[161]。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何惡輔弼,讒諂是服[162]?比干何逆,而抑沈之?雷開阿順[163],而賜封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異方?梅伯受醢[164],箕子詳狂[165]。稷維元子[166],帝何竺之[167]?投之于冰上,鳥何燠之[168]?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既驚帝切激[169],何逢長之[170]?伯昌號衰[171],秉鞭作牧[172]。何令徹彼岐社[173],命有殷國?遷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婦[174],何所譏?受賜茲醢[175],西伯上告。何親就上帝罰[176],殷之命以不救?師望在肆[177],昌何識?鼓刀揚聲,后何喜[178]?武發(fā)殺殷[179],何所悒[180]?載尸集戰(zhàn)[181],何所急?伯林雉經(jīng)[182],維其何故?何感天抑墬,夫誰畏懼?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183],又使至代之?初湯臣摯,后茲承輔。何卒官湯,尊食宗緒[184]?勛闔夢生[185],少離散亡。何壯武厲[186],能流厥嚴[187]?彭鏗斟雉[188],帝何饗[189]?受壽永多,夫何久長?中央共牧[190],后何怒[191]?蜂蛾微命,力何固?驚女采薇[192],鹿何祐?北至回水[193],萃何喜?兄有噬犬[194],弟何欲[195]?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196],帝何求[197]?伏匿穴處,爰何云?荊勛作師[198],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吳光爭國[199],久余是勝[200]。何環(huán)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201]?吾告堵敖以不長[202]。何試上自予[203],忠名彌彰?
《楚辭》卷三
【作者/出處簡介】
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政治家。其祖先屈瑕,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為姓。楚懷王時,為左徒,內(nèi)主“美政”,外主聯(lián)齊抗秦,后遭讒被疏;頃襄王時,被放逐江南,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悲憤絕望,自沉汨羅江而死。西漢時期,劉向?qū)⑶⑺斡瘛⑼醢①Z誼、淮南小山等人的擬騷作品結(jié)集成集,題名為《楚辭》。該書的出現(xiàn)與“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地方文化特質(zhì)密不可分,代表著上古文化傳統(tǒng)中的重要一脈,即巫祝文化。
【作品解析】
《天問》植根于楚國民間文化的沃土,是我國古典詩壇上的一朵奇葩。姜亮夫在《屈原賦校注》中指出,“天”可引為一切高遠神異不可知之事的總稱,故《天問》即對自然、人事一切不可知的疑問。《天問》以“問”為主,全篇共三百七十四句,提出一百七十二個問題,這種形式在二千多年的古典詩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一文中評價說:“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詩從天地未形的遠古,寫到楚國的現(xiàn)狀,從古到今;先問天文地理,再問歷史傳說,由遠及近。全詩氣勢磅礴,雄壯奇特,涉及天地生成、歷史興衰、神仙鬼怪等問題。既表現(xiàn)了屈原淵博的知識,又體現(xiàn)了他大膽懷古的求知精神,同時還表達了追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理想的愿望和對楚國及民族發(fā)展、人生命運的深切憂慮。從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看,《天問》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自然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自首句至“烏焉解羽”,首先對宇宙起源、天體結(jié)構(gòu)和日月星辰運行發(fā)問,接下來對大地結(jié)構(gòu)和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事件發(fā)問;第二部分是對社會歷史提出問題,自“禹之力獻功”至“卒無祿”,首先從禹的婚姻問起,對夏、商、周直至春秋戰(zhàn)國的若干歷史事件提出問題;第三部分是尾聲,自“薄暮雷電”至“忠名彌彰”,主要聯(lián)系自己的遭遇,闡述個人的感慨。
五 天地
天地并況[204],惟予有慕[205],爰熙紫壇[206],思求厥路[207]。恭承禋祀[208],缊豫為紛[209],黼繡周張[210],承神至尊。千童羅舞成八溢[211],合好效歡虞泰一[212]。九歌畢奏斐然殊,鳴琴竽瑟會軒朱[213]。璆磬金鼓[214],靈其有喜,百官濟濟,各敬厥事。盛牲實俎進聞膏[215],神奄留[216],臨須搖。長麗前掞光耀明[217],寒暑不忒況皇章[218]。展詩應律玉鳴[219],函宮吐角激徵清。發(fā)梁揚羽申以商[220],造茲新音永久長。聲氣遠條鳳鳥翔[221],神夕奄虞蓋孔享。
《樂府詩集》卷一
【作者/出處簡介】
南朝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一百卷是現(xiàn)存收錄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總集,主要輯錄漢魏晉南北朝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以及先秦至唐代的歌謠,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十二類。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共五千多首,內(nèi)容十分豐富,反映社會生活面很廣。《天地》是漢代《郊祀歌》中的第八章,《郊祀歌》為《樂府詩集》中的第一首,屬“郊廟歌辭”。
【作品解析】
《左傳·成公十三年》中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對中國古代一國一君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事情,而郊祀則是漢武帝時代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時日,君王會帶領諸大臣依據(jù)禮法于國都郊外祭祀天地,以感恩神靈,為國家謀福。《漢書·禮樂志》謂漢武帝定郊祀之禮,立樂府,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命司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這是一首祭祀天地的詩。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善為辭賦且精通音律,是漢賦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初為景帝武騎常侍,后辭官游于梁孝王門下。武帝時拜為中郎將,曾奉命出使西南,晚年稱病閑居。作為一種宗教文學,本詩深刻反映了當時的宗教觀念和郊祀禮樂。內(nèi)容主要贊美天地神靈,涉及祭祀目的、祭祀場所、祭祀過程、祭祀效果等。語言板滯典重,四七言夾雜,在楚辭變化為七言的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