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邊疆學構筑文集:賀馬大正先生八十華誕
- 鄒建達 許建英主編
- 7180字
- 2025-04-07 16:12:10
上篇 中國邊疆學構筑
中國邊疆學四題
馬大正[1]
我在《當代中國邊疆研究(1949—2014)》一書中對中國邊疆學構筑的演進歷程已做了闡論,[2]而《中國邊疆學構筑札記》[3]則將我寫于1991~2016年的21篇有關中國邊疆治理和中國邊疆學構筑的論文匯輯成集,當然關于中國邊疆學的思考仍在繼續,本文就是上述思考的片斷。
一 關于邊界、邊境、邊疆、中國邊疆、中國邊疆學
在思考構筑中國邊疆學時,離不開如下幾個名詞,即邊界、邊境、邊疆、中國邊疆、中國邊疆學。
邊界。是指國與國之間的交界線,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存有國與國交界的邊界。
邊境。邊境是指與邊界線內側一定范圍的地區,一定范圍沒有統一規定,一般定在30~50公里,也就是邊界線內側30~50公里范圍的地區是指這個國家的邊境地區,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存有上述的邊境地區。
邊疆??蓮膬蓚€視角來說,從國家的中心區域視角看,邊疆即是遠離中心區域且有邊界線的邊遠地區;從邊界線視角看,其地域范圍要大于邊境地區,從這一意義上說,世界上一些國土面積小的國家就難以劃出與中心地區相對而言的邊疆地區,即使一些國土面積遼闊的國家諸如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若依界定邊疆地區兩個條件,即有邊界線,且具有自身歷史、文化特點衡量,也難界定哪些可劃為邊疆地區。
中國邊疆。我們將有邊界線,且又具有自身歷史、文化、民族諸方面特點的省區界定為中國的陸疆省區,或稱之為中國陸地邊疆地區,包括了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云南五省和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四個自治區,而將有邊界線,且又具有自身歷史、文化、民族諸方面特點的邊境縣、市總和稱之為中國的小邊疆地區。再加上海疆,包括臺灣和海南,這就是中國邊疆的空間全部。中國邊疆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既是傳統意義的國防前哨,又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還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地。2013年3月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全國人大十二屆一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重要戰略思想,將治邊放在治國的首要地位,對國人認識治理邊疆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邊疆學。中國邊疆學就是研究中國邊疆從歷史到現實所有問題的綜合性學科。我們在借鑒西方國家相關理論時,一定不要忘記中國特色的實際。
我認為,除中國邊疆學,從世界各國實際狀況看,可以有邊界理論研究、邊界變遷史研究、邊境管理研究,或可提升為邊境管理學,但很難言有什么“一般意義邊疆學”的存在。至于是否要建構俄羅斯邊疆學,還是讓俄羅斯學者們操心吧!
二 中國邊疆學構筑進程中值得重視的四個節點
中國邊疆學構筑從提出到思考的不斷深化,是一個漸進、持續的進程。在這個頗顯漫長的進程中,我深感如下四個節點不容忽視。
一是,對中國邊疆研究千年積累、百年探索的繼承,以及30年創新的實踐,是中國邊疆學構筑的準備;
二是,對中國疆域理論的不斷探究,是中國邊疆學構筑的學科基礎;
三是,對中國古今邊疆治理理論與實踐的全方位、多層面研究,是中國邊疆學構筑的有效切入口;
四是,當代鮮活的現實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推動中國邊疆學構筑的重要推動力。
上述四個節點的研究亟待深化,為此我認為應策劃三套叢書的出版,叢書將為中國邊疆學構筑研究提供堅實、持續的學術平臺。
三套學術叢書是:
一是,“中國邊疆研究史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叢書將從中國邊疆史的視野,對中國邊疆研究的千年積累、百年探索、30年創新進行面和點相結合的回溯和總結,特別應將重點放在30年創新的經驗與教訓的總結上;
二是,“中國邊疆治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叢書將從中國邊疆治理的思想、理論、政策,以及經營實踐出發,依托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諸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從歷史到現實中國邊疆治理進行全方位的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
三是,“中國邊疆學構筑研究叢書”。
應創造條件、積累資料、廣泛調研、組織力量、集思廣益,啟動《中國邊疆學通論》(暫用名)的研究與撰寫,該項目具有理論的創新性、研究的開拓性、學科建設的基礎性,其內容應包括中國邊疆學的學科定位,學科的內涵與外延、研究特點和方法、研究功能和價值等問題。通過努力,向社會奉獻多冊能體現極具中國特色的中國邊疆時代特色的學術專著。吁請能有專職于邊疆研究的機構關注與組織,有更多的同人關心并參與,早日讓業界和讀者讀到從不同角度、體現作者不同特色的中國邊疆學“通論”“概論”“引論”……之作。
三套叢書共同特點可歸之為:
其一,古今貫通,以今為主;
其二,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
其三,學術性、原創性應是叢書追求的學術定位。
為推動中國邊疆學構筑的學術研討,《華西邊疆評論》率先開辟“邊疆學學科研究”“邊疆學學科建設研究”等學術專欄,在第三輯(2016年10月出版)上刊發了楊明洪《困惑與解困:邊疆經濟學還是經濟邊疆學?》,朱金春《學科“殖民”與構建中國邊疆學的困境》;第四輯(2017年6月出版)上刊發了楊明洪《反“邊疆建構論”:一個關于“邊疆實在論”的理論解說》,王春煥《關于邊疆學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的思考》。在第四輯的“筆談”專欄上還刊發了孫勇《建構邊疆學需要打破窠臼》、袁劍《邊疆的概念與邊疆學建構》、朱金春《從國內兩部〈中國邊疆政治學〉看邊疆學學科建構的困境》,為業界同行開辟了一個討論中國邊疆學的學術平臺,于研究的深入開展是大有裨益的,我只是寄希望有三:
其一,寄望于《華西邊疆評論》有關中國邊疆學的學術專欄能持之以恒,愈辦愈精彩,且不斷擴大作者隊伍的覆蓋面,并在積累的基礎上,不斷推出專題論集,以應讀者之需;
其二,寄望于《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將“中國邊疆學研究”學術專欄辦得更精彩,能刊發更多直接探研中國邊疆學構筑的學術論文;
其三,期待有更多的專業研究雜志和論集,能開辟冠名“中國邊疆學研究”學術專欄,吸引更多的學人參與中國邊疆學構筑的討論和爭論。其中,我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主辦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和《中國邊疆學》應有更大作為。
三 關于中國邊疆學的學術思考
近些年我認真拜讀了各位專家有關中國邊疆學構筑的真知灼見,結合《當代中國邊疆研究(1949—2014)》一書的撰寫和《中國邊疆學構筑札記》的編選,進一步梳理了近20年來自己有關中國邊疆學構筑的種種斷想,綜合成八點學術思考,以就教所有參與、關注中國邊疆學構筑的專家和讀者。
(一)中國邊疆學的學科定位
中國邊疆學既是一門探究中國疆域形成和發展規律、中國邊疆治理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專門學科;又是一門考察中國邊疆歷史發展軌跡,探求當代中國邊疆可持續發展與長治久安現實和未來極具中國特色的戰略性專門學科。中國邊疆學是社會科學一個分支,應定位于社會科學學科分類的一級學科。
(二)中國邊疆學的學科特點
中國邊疆學的學科特點可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綜合性。中國邊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中國邊疆社會既是統一多民族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本身又是一個有機整體,研究中國邊疆,涉及邊疆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及規律,涉及邊疆地區政治、經濟、民族、宗教、文化等諸多方面。這些具體研究領域各有相應學科,也有相應學科沒有涵蓋的研究范圍,但結合歷史與現實,從中國邊疆整體出發進行綜合研究,只能是中國邊疆學。同時這種綜合性的特點,還體現在中國邊疆學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的綜合性上。
其二是現實性。中國邊疆學研究的范圍雖然包括邊疆的歷史與現實,但它主要面對的是中國邊疆地區的今天和未來,這是中國邊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當前,中國邊疆地區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變遷與轉型時期,實現邊疆地區現代化是時代的主流,因此,中國邊疆學以中國邊疆地區現代化為中心,以改革、發展與穩定為基礎,以維護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展開研究,正是由其現實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其三是實踐性。中國邊疆學除注重研究文化積累、開展相關“絕學”研究外,研究更應面向現實。實踐性是中國邊疆學研究一貫和典型的特征,實踐性著重于研究的應用性,強調它的指導和改造社會實踐的可能性。探索邊疆歷史上的難點問題、現實中的熱點問題,正是中國邊疆學實踐性特點的體現。需要指出,為現實服務,不能混同研究與宣傳的界別,應以科學和理性的精神來觀察現實、分析現實、指導現實的走向。作為學科研究,既要適應社會,又要引導社會,否則,學科將喪失生機與活力。
(三)中國邊疆學學科的分類設置
我曾在《關于構筑中國邊疆學的斷想》一文中提出“根據中國邊疆學的學科特點,中國邊疆學的內涵可包括兩大領域,暫以‘中國邊疆學·基礎研究領域’和‘中國邊疆學·應用研究領域’來命名”。[4]并在此后文章多次重申了這一認識。但經過多年科研實踐的思考,我的上述認識并非符合學科發展的最佳選擇。
中國邊疆學學科的二級學科設置試做如下思考。
依據中國邊疆學研究對象中國邊疆的歷史與現實的特點和復雜內涵,中國邊疆歷史學和中國邊疆政治學應該是中國邊疆學學科下的兩門最重要的分支學科門類。
中國邊疆歷史學,研究重點是統一多民族中國疆域形成、發展、奠定的歷史進程和規律性特點,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治邊觀、歷代治邊政策,等等。在作為二級學科中國邊疆歷史學下可考慮設置若干三級學科,如中國邊疆考古學、中國邊疆文獻學、中國邊疆研究史學等。
中國邊疆政治學,將圍繞從古至今的邊疆治理展開研究,其內容重要者有邊疆的政治制度、邊疆的社會管控、邊疆的民族與宗教、邊疆的穩定與發展、邊疆的安全與防御、邊境管理、邊疆的地緣政治,等等。在作為二級學科中國邊疆政治學下可考慮設置若干三級學科,如中國邊疆安全學、中國邊疆法制學、中國邊疆軍事學、中國邊疆管理學等。
與中國邊疆歷史學和中國邊疆政治學并列,還可考慮設置:中國邊疆經濟學(生態環境保護、旅游資源開發可納入其中)、中國邊疆人口學、中國邊疆文化學(宗教研究應納入其中)、中國邊疆教育學、中國邊疆地理學、中國邊疆人類學、中國邊疆民族問題研究,等等。
需要說明的有三點。一是,上述各門類研究均應是古今貫通;二是,以邊疆理論研究為先導;三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
若依我上述所思考,試制成分支圖如圖1所示。

圖1 中國邊疆學學科分類設置
中國邊疆學學科分類設置既涉及學科內涵的認識,也離不開學科管理層面的諸多方面,學術因素與非學術因素均有所涉及,十分復雜,上述構思肯定是不完整的,也可能有謬誤,只是作為一種思路、一個靶子,供思考和討論。相信隨著中國邊疆學學科體系構筑的推進,學科設置的認識將日趨完善。
(四)中國邊疆學的基本功能
中國邊疆學的基本功能可概言為文化積累功能和咨政育民功能兩大方面,具體以下四點。
其一是描述功能。描述是指客觀地搜集、記錄和整理邊疆社會事實及其過程,著重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這是任何一門學科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
其二是解釋功能。中國邊疆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有機體,現實社會的各種現象和眾多問題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交錯,中國邊疆學的解釋功能就是要在說明“是什么”的基礎上,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探尋中國邊疆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其三是預測功能。中國邊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邊疆地區的鞏固,促進邊疆地區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因此在厘清因果關系、明了事實的基礎上,還必須對邊疆社會的現象與問題,及其發展趨勢做出科學預測,制定戰略規劃,提出可操作性的對策,使學科發展與社會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也就是說,在解決了“是什么”“為什么”后,應進而探求“怎么辦”的問題。前瞻性、預測性與對策性研究是中國邊疆學實用價值的集中反映,也是學科服務于實踐的直接體現。
其四是教育功能。中國邊疆學作為綜合研究中國邊疆歷史與現狀的學科,在對邊疆社會的認識與分析中,本身即影響著廣大民眾的世界觀、價值觀、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等方面,事實上發揮著直接教育和間接教育的功能。
(五)中國邊疆學的學科依托與學科交叉
中國邊疆學是一門研究中國邊疆歷史與現狀的專門學科,從研究時段看,中國邊疆研究離不開古代、近代、現代歷史演進歷程,當代中國邊疆又何嘗不是歷史。因此,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是中國邊疆學賴以生存的基礎。但由于中國邊疆這一特定研究對象的多維性、復雜性,中國邊疆研究體系中包括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二元性結構,僅僅歷史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邊疆問題研究的全部。因此,中國邊疆學研究需要集納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諸學科間互通、交融和集約成為必要,中國邊疆跨學科研究的大量實踐,為中國邊疆學的構筑提供了有益經驗。如在中國邊疆治理理論和實踐研究中,歷史學的理論與研究固然必不可少,但若主要采用政治學、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輔以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實踐已證明,此舉將大大推動研究的深化。
(六)中國邊疆治理理論與實踐研究是中國邊疆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國邊疆是統一多民族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穩定離不開中國邊疆的穩定,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中國邊疆的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其重點地區也在中國的邊疆地區,將中國邊疆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一個完整的研究客體,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中國的邊疆、研究中國的邊疆,才能更好認識中國邊疆面臨的一系列歷史上的難點問題和現實中的熱點問題,并做出科學的回答。而所有這一切只有在中國邊疆學學科建立后才可望得到更合理的開展。
試以中國邊疆治理研究為例略做說明。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邊疆的經營與治理,維護著國家的統一與邊疆的發展。中國邊疆治理的基本任務是如何守住一條線(邊界線),管好一片地(邊疆地區)。邊疆治理的成敗得失,是綜合國力強弱的標志之一。中國歷代政府在邊疆治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治理邊疆上既有繼承,更多的是創新。邊疆治理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者至少有:邊疆行政體制、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機構、邊境管理、邊防(國防)、周邊外交、民族政策、宗教事務管理、經濟開發、文化政策、治邊思想,等等。為了面對21世紀新形勢的需要,研究應努力嘗試通過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整體國家利益,來總結歷史上治邊的經驗和考察當代中國邊疆穩定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制定相關的邊疆穩定與發展戰略,這樣宏偉的任務,顯然不是僅僅依靠一門或幾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能完成的,唯有從中國邊疆學的學科高度才可望達到目的。
(七)中國邊疆學的研究方法
中國邊疆學特定的研究對象決定了研究方法中的三個有機結合,即從研究對象而言,中國邊疆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從研究類型的分類而言,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從研究方法而言,是多種學科研究方法的整合。
(八)中國邊疆學是一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興交叉學科
中國邊疆學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動力,可以如下三個方面來觀察與認識。
一是,從中國邊疆學研究的對象中國邊疆來看。中國邊疆學是統一多民族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中國邊疆又是當代中國人繼承先輩留存兩大歷史遺產——統一多民族中國和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連接平臺,中國邊疆戰略地位決定了對它研究將被賦予特殊的重要性、緊迫性;
二是,中國邊疆學研究的基礎研究部分,包含了豐富的以史為鑒的功能,在這里歷史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陽春白雪,而是與火熱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三是,中國邊疆學研究的應用研究部分,具有強烈的為現實服務的功能,為維護國家統一、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為決策部門提供科學決策的政策咨詢。
上述三點是中國邊疆學這門學科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動力,而強大生命力的客觀存在又將為中國邊疆學的構筑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和物質基礎。
四 學人要走出象牙塔,中國邊疆學構筑要直面現實、走向社會
學人要著力在推動邊疆教育上多做工作。推動邊疆教育,這里的教育是指廣義的教育,即包括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關于學校教育,我認為應借鑒20世紀三四十年代邊政學建設的有益經驗,在高等院校和有條件的研究機構設立邊疆系或開設邊疆學專門課程,培養受過專門訓練的中國邊疆學的碩士和博士,以應邊疆研究深化、中國邊疆學構筑的需要。
在社會教育方面,應加大宣傳邊疆和普及邊疆知識的力度,讓國人關心邊疆、認識邊疆、了解邊疆、熱愛邊疆,讓學術走向大眾,讓大眾了解學術,必須說明,這里的大眾不光是指千百萬普通百姓,還應包括涉邊事務的管理者和決策者。
這方面邊疆研究者是大有可為的。
歷史、現實和未來總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歷史是現實的昨天,未來則是現實的明天。中國邊疆學研究的對象中國邊疆,其本身即具有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的特點,因此,中國邊疆學研究必須依托歷史、面對現實、著眼未來,這既是中國邊疆現實向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的需要。中國邊疆研究者要完成上述任務,更應繼承和堅持求真求善的優良學風。1993年拙文中寫道:“中國古代傳統史學研究,有著求真求善的傳統。從漢代杰出史學家司馬遷起,求真求善即成為每一位有成就的史學家追求的目標。司馬遷的求真,即要使其史書成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漢史·司馬遷傳》);而求善則是希望通過修史而成一家之言,即通過再現歷史的精神來展現自己的精神。與此緊密相關的就是經世致用的傳統。求真求善才能得到的經世的理論體系,致用則是使理論研究達到實用的目的?!?a id="w005">[5]上述這段話當時主要是指邊疆史地研究,我想對中國邊疆學構筑也應該是適用的。
中國邊疆學構筑,需要學人扎實的研究,持之以恒的決心,鍥而不舍的信心,一步一個腳印,即古語所云: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頭,理想之結局會成為現實!
馬大正
2017年9月17日修改
于北京自樂齋
[1]馬大正,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
[2]馬大正:《當代中國邊疆研究(1949—201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3]馬大正:《中國邊疆學構筑札記》,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6。
[4]馬大正:《關于構筑中國邊疆學的斷想》,《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5]馬大正:《當代中國邊疆研究工作者的歷史使命》,《邊疆與民族—歷史斷面研考》,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