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 黃錕
- 1597字
- 2025-04-07 17:35:55
第二節 1979年以來城鎮化的主要特征
1979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化,中國城鎮化也步入穩定發展并逐漸加速的階段,開始真正走上了城鎮化的道路。在這一階段,改革開放是城鎮化的主要推動力。這一階段,改革主要經歷了以農村體制改革為主的階段,以城市體制改革為主的階段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明確、深化和完善階段。與改革的進程相對應,1979年以來的城鎮化也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一 從發展水平上看,這一階段的城鎮化進程呈現平緩上升的態勢
從圖1-3可以看出,就這一時期內各年份的城鎮化水平而言,除了1983年、1991年和2000年分別由于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統計口徑的變化導致了稍大的變化幅度外,其余年份的城鎮化的發展是很平穩的,城鎮化水平從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8年的59.58%,共上升了41.6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02個百分點,與1949~1978年年均增長0.25個百分點相比,提高了0.77個百分點。

圖1-3 1978~2018年中國城鎮化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
二 從空間布局來看,城鎮化的主戰場在東部地區
改革開放之初,受到改革開放之前各種政策及發展慣性的影響,中西部地區城市發展速度較快,東部地區城市所占比重曾一度有所下降。例如,1978~1985年,全國城市由193個增至324個,其中東部城市由69個增至113個,所占比重由35.8%降為34.9%;中部城市由84個增至133個,所占比重由43.5%降為41.0%;西部城市由40個增至78個,所占比重由20.7%上升到24.1%。但是,1985年之后,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城市的發展隨之加速。1985~1998年,全國城市由324個增至668個,其中東部城市由113個增至300個,所占比重由34.9%上升到44.9%;中部城市由133個增至247個,所占比重由41.0%降為37.0%;西部城市由78個增至121個,所占比重由24.1%降為18.1%。由于1997~2016年國家停止了縣改市申請,城市數量不升反降,尤其是東部地區縣改區步伐加快,導致東部城市數量有所減少,城市比重有所降低,2017年東部城市數量為264個,比重仍接近40%。對于廣大西部來說,雖然1999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縣改市上給予了特殊政策,使西部城市數量在1998~2017年由121個增加到150個,成為全國三個區域中唯一實現城市數量增長的地區,但并未改變全國城鎮化的地區分布格局。全國1978~2017年三大地區的城市布局情況見表1-2。
表1-2 1978~2017年三大地區的城市布局

三 從城鎮人口增長方式來看,機械增長成為城市人口增長的主要方式
由圖1-4可見,1978~2017年,除了個別年份城鎮人口增長率的異動(主要是由城鎮人口統計口徑的變化造成的)之外,城鎮人口增長率遠遠高于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但是,由于在城市中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得更好一些,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要遠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率。因此,城市人口的增長主要來源于機械增長,而不是自然增長,即機械增長是城市人口增長的主要方式。

圖1-4 1978~2017年城鎮人口增長率和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比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18)》,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四 從運行機制來看,城鎮化受市場機制和政府政策力量的雙重驅動,而且市場機制的影響力正在增強
1978年以后,隨著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和深化、完善,市場機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城鎮化空間區位確定機制、城市主導產業選擇機制、城鎮化的投融資機制、城鄉間的要素流動機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機制等城鎮化運營機制中,無不存在市場的力量。同時,政府政策的作用也不可輕視,但與改革開放之前不同的是,政策順應了市場機制調節的方向,它主要是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掃除障礙、提供保障。政府作用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過去實行城鄉分隔、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逐漸轉為放松管制,允許農民進入城市就業,適時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加快城鎮化進程;二是確立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積極發展小城鎮,統籌做好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三是確立了新型城鎮化道路、新的區域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以人為本,促進城鎮化加快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