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作干村卷:易地扶貧搬遷的實踐
- 王紅
- 5490字
- 2025-04-07 17:32:24
第一節 作干村所在地區的基本情況
作干村隸屬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林川鄉,處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河湟地區的西北部。
一 河湟地區的歷史變遷
河湟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青海東部黃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的農業區;作干村就位于河湟地區西北部的互助縣。自西漢以來,河湟地區一直是青海的經濟、政治中心所在,青海的農耕區大部分分布于此,大多數人口也聚居于此。
根據河湟地區地勢的變化與海拔高度的不同,由低谷至山頂劃分為河谷(又稱“川水”)地區、淺山地區以及高山(又稱“腦山”)地區。川水地區亦被稱為“河湟谷地”,海拔為1700~2650米,地勢平緩,氣候較暖,水資源較為豐富,土壤亦較為深厚,是青海農業條件最好的農耕地區,孕育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河湟文化。淺山地區為海拔2600~2800米的山區,植被稀少,土質干燥,降水較少。淺山地區以上則為腦山地區,地勢多狹窄陡峭,土地貧瘠,但海拔抬升造成氣溫下降,通常降雨量較大,植被以低矮草木為主,適宜畜牧業生產。[1]作干村就位于海拔較高的腦山地區。
河湟地區史前文化的發端是距今5200~3600年的龍山時代,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5000多年來,河湟地區經歷了漫長的經濟與社會形態變遷,自然生態環境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在公元前3200至公元前2700年的馬家窯文化時期和公元前2700至公元前2400年的馬家窯文化半山期,河湟地區為狩獵經濟與原始農業經濟并行。到了公元前2400至公元前1900年的馬廠期,河湟地區居民則更倚重農業經濟。公元前1636至公元前536年的辛店、卡約文化時期,河湟地區居民除在谷地保留少量的農業活動外,又開始利用河流上游高地的資源發展畜牧業。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這一時期河湟地區氣候趨于寒冷干燥,直接影響到光熱、降水條件進而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在種植業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情況下,河湟地區居民只能走向游牧化,“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狀態和食草動物畜養成為當時的主要作業方式。[2]
自公元前1世紀漢代將軍趙充國在河湟地區屯田,中原人口開始以緩慢的速度逐漸遷入河湟地區。河湟地區移民的主要動力來自歷代中原政權的移民政策,即以行政或軍事手段推行的強制性移民。[3]明末清初,民眾迫于戰亂困苦,向河湟地區的移民大量增加。之后隨著清政府荒田開墾、移民政策的推行,開始有中原居民自主西遷墾荒。清朝同治年間近12年的撒拉族回族戰亂波及陜西、甘肅、青海等地,許多漢族為躲避戰禍而遷到了青海河湟地區,河湟地區人口大量增加。[4]土地墾殖由川水地區逐漸擴大到山坡、河灘地等,使河湟地區的農田墾殖在幾十年中有了較大的增長。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主導了河湟地區,當地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狀態進入了較之前發達的農耕文明,河湟地區的農耕文化日漸豐富。[5]
清末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方式的變化、墾殖面積的增加、墾殖范圍從河谷地區向淺山和腦山坡地的擴展,河湟地區生態環境產生了顯著的退化,自然災害頻發,影響到河湟居民的生活。[6]河湟地區的農業生產者多使用粗放落后的經營方式即原始的刀耕火種方法,通過在高山坡地燒草灰和挖草坡獲取肥料,天然植被遭到破壞,耕地水土流失加劇,土質變差。至民國時期,隨著人口的增長、耕地的擴大及牲畜放牧,河湟地區森林草山面積縮減,自然生態平衡破壞嚴重,水蝕、風蝕嚴重。加之河湟地區處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同時具有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區所特有的氣象和地質特征,自然生態系統脆弱,河湟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嚴重。[7]
河湟地區歷史上遺留的這些對居民生存不利的自然、經濟與社會因素,如定居在不太適合耕種的淺山和腦山地區,以干旱坡地耕種為生,農業生產力水平低,加之生態環境惡化、災害頻繁、人口壓力較大等,是河湟地區一些村莊尤其是淺山和腦山地區的村莊持續貧困,農民生活艱苦、相當一部分人仍處在貧困狀態的歷史性原因。這些歷史性的致貧原因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消除。
二 海東市的基本情況
作干村隸屬于青海省海東市。海東市位于青海湖之東,處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東西長124.5公里,南北寬180公里,總面積1.32萬平方公里。現轄兩區四縣,總人口178萬,漢族和藏、蒙、回、土、撒拉等18個少數民族聚居。
海東市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高寒、干旱,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冬夏溫差小,氣候地理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降雨量隨海拔增加而增加。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區及山區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黃河、湟水河谷地帶較溫暖。海東市礦藏和水能資源豐富。儲量較大的主要有石灰石、鈣芒硝、石膏、石英石、白云巖等。水能資源豐富,黃河、大通河、湟水河有大量水電資源,是青海重要的能源基地。
海東市是青海省開發較早、文化歷史悠久的地區。該區域人口相對集中,是青海經濟較發達地區之一。2017年末,海東市常住人口147.0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5.2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7.55%;鄉村常住人口91.8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2.45%。全市戶籍人口171.98萬人,常住人口低于戶籍人口,可以說海東市已經是一個人口凈流出的地區。
“十二五”期間,海東市經濟總量持續增加,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73.3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84.4億元,年均增長16.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產業結構在“十二五”時期發生了顯著變化,二產比重增加,一產和三產比重下降,由2010年的20.7∶38.9∶40.4調整為2015年的13.8∶50.2∶36.0。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3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3.3∶47.4∶39.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737元。全年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54.9萬人次。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3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23元,其中,工資性收入4654元,經營凈收入2379元,財產凈收入86元,轉移凈收入2603元,四類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8%、24%、1%和27%。
海東市目前是國家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地區,有5個縣(區)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互助縣為其中之一。“十二五”時期,海東市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73.87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49.07萬人。2015年,海東市通過精準識別,重新確定了400個貧困村、5.6萬貧困戶、21.8萬貧困人口,占海東市人口的比重為12.2%。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廣,貧困戶致貧原因多樣復雜,且大多分布在邊遠、深山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高,交通極為不便,扶貧開發成本較高,意味著海東市的扶貧工作已進入最艱難的攻堅階段。
三 互助縣的基本情況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于海東市北部。縣境內達板山脈的青石嶺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把全縣自然地分為兩大地形單元,一般習慣稱青石嶺東北部分巴扎和加定藏族鄉為北山或后山,把青石嶺西南部分統稱為前山。作干村位于互助縣北山。
互助縣境南端是湟水河谷盆地(當地稱為川水地區),向北是淺山丘陵、中高山,中北部是海拔4242~4374米高的龍王山、仙米達坂山和東硯山,高差達2274米。其中,縣境南部川水河谷地,海拔2100多米,占全縣總面積的7%;淺山丘陵和中高山區,海拔2200~2700米,占全縣總面積的22.7%;北中部高山區海拔為3300米,占全縣總面積的63%;腦山灘地為中高山及山間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占全縣總面積的7.3%。作干村所處的林川鄉位于海拔較高的北中部高山區,屬于腦山地區。
互助縣境內無湖泊,有大小天然河流8條,均屬黃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長2895公里。除流經的湟水與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內河川污染較少,水質良好。境內水資源受自然降水不均的影響,加之缺乏植被覆蓋的自然調蓄能力,地表水季節性變化幅度較大,一般冬春季為枯水期,夏秋季為豐水期,會出現洪水災害。
互助縣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季風和寒流影響,夏季受東南沿海臺風影響。平均氣溫為5.8℃,極端最高氣溫為30.3℃,極端最低氣溫為-26.9℃;年日照時數為2581.7小時,無霜期114天,年降水量477.4毫米,年蒸發量1198.3毫米,年相對濕度63%,年平均風速0.9米/秒,雷暴日數39天。
互助縣土類、土種共有11個,耕地中絕大部分為壤土,黏土比例較小,在河流兩岸也分布有極少量的砂土。全縣絕大部分土壤為石質性土壤,以輕石質、中石質為主。互助縣農業用地占總面積的72%。其中,林業用地占總面積的31%,牧業用地(草場)占總面積的20%,特別用地占總面積的2%,暫不用地占總面積的25%。全縣現有耕地110萬畝,其中水澆地、淺山地與腦山地各自所占比例約為13%、58%和26%。
互助縣轄8個鎮、9個鄉、2個民族鄉。2014年全縣總戶數114709戶,總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萬人。互助縣土族人口最多、分布最為集中,土族約占總人口的17%,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2016年,互助縣地區生產總值106.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10元;略高于海東市的收入水平。
作為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互助縣被國家納入了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范圍。按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2015年全縣確定了建檔立卡貧困村118個,精準識別貧困戶13796戶48523人,貧困村比率為40.1%,貧困戶比率為15.8%,貧困發生率為14.1%。按照“十三五”的脫貧目標,互助縣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較重。互助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扎扎實實推進脫貧攻堅”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三年集中攻堅,兩年鞏固提高”的目標,精心編制了《互助縣脫貧攻堅方案》和十個行業扶貧專項方案,積極整合資金,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持培育、社會保障兜底等工作。在易地扶貧搬遷中,互助縣整合資金1.42億元,為五十鎮班彥村、林川鄉作干村等5個鄉鎮8個村配套了水、電、路、衛生室、畜棚等設施,實現了一次規劃建設、徹底改變面貌的目標,受益群眾達719戶2694人。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調研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林川鄉作干村是互助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重點實施村。
互助縣綜合運用產業資金引導、金融扶貧支持、互助資金撬動等措施,幫助和鼓勵貧困戶實施特色種養、三次產業、資產收益、勞務輸出、光伏扶貧等多元化產業項目,助推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互助縣建設了精準脫貧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基礎數據和易地搬遷、危舊房改造等精準管理,為實施“一戶一策”和“一人一策”精準脫貧提供了大數據支撐。2016年順利實現28個貧困村退出、3031戶10421人脫貧的目標任務,貧困發生率較2015年降低了2.6個百分點,達到11.5%。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46元,較2015年增長19.5%。
四 林川鄉的基本情況
林川鄉位于互助縣北部,距縣城10公里,北靠祁連山支脈達坂山,南鄰臺子鄉,總面積153平方公里。全鄉平均海拔2600~4345米,年平均氣溫2~3℃,年降水量550毫米左右,屬淺山至腦山地區,海拔高、氣溫涼,無霜期短,多雨雪和霜凍,自然災害頻繁。
1949年沿舊制設林川鄉,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設林川公社,1983年改設林川鄉,2006年原邊灘、林川兩鄉合并為林川鄉。合并后,鄉辦公地點設在原林川鄉昝扎村。目前全鄉共轄21個行政村,設11個村委會,有170個合作社,共計6729戶25296人,居住著漢、土、藏3個民族,其中漢族占84%。2016年,林川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880元,比互助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低約20%。
林川鄉總耕地面積83563畝,人均耕地面積3.3畝。大田作物種植以青稞、燕麥、油菜、馬鈴薯為主,部分村可以種植小麥、豌豆和蠶豆,一年一熟。2015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90582畝,其中將近一半為油菜,近1/4為馬鈴薯,其余按播種面積依次為小麥、果品、特色蔬菜、豆類、青稞等。
互助縣北部山區適合發展畜牧業,全鄉牲畜飼養戶主要為小規模分散養殖,達4000多戶,主要養殖品種為豬、牛、羊等。互助縣是青海唯一的地方豬種“八眉豬”的中心產地。該品種屬華北型豬種,頭狹長、耳朵下垂、額有縱行倒八字紋,故稱為“八眉豬”,當地人又稱其“大耳朵”。互助八眉豬在青海約有4000年的馴養歷史,是高原特定環境下經過長期自然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地方豬種。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互助縣農戶幾乎家家養豬,那時,互助土豬肉占據青海豬肉消費市場的半壁江山。但是,隨著農民進城務工、豬價波動以及洋品種和外來豬肉競爭力提升,互助八眉豬失去了原有的市場優勢。肉牛和奶牛養殖逐漸興起。
全鄉林地面積為10.9萬畝,其中林地1.6萬畝,灌木林地8.2萬畝,未成林林地0.2萬畝,宜林地0.9萬畝。林地面積中,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達9.8萬畝以上,占全鄉林地面積的90%,涉及全鄉21個村。生態環境良好,有作干水庫、賀爾河灘等自然風光。
長期以來,林川鄉的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缺乏第二、三產業。近年來,借助于互助縣境內金圓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的發展,林川鄉唐日臺村的石灰石礦山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周圍農民群眾提供了一定的就業機會。鄉村貿易活動主要集中在原邊灘鄉政府所在地保家村、原林川鄉政府所在地賀爾村以及現鄉政府所在地昝扎村,這三處商鋪眾多,經營項目多樣,包括土產雜貨、五金加工、蔬菜水果、餐飲等,能夠基本滿足群眾日常生產、生活所需。
全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日趨完善。全鄉21個行政村中,通有線電視16個,通公路17個,通寬帶18個,通電話19個,自來水受益村20個,有集貿市場1處、休閑健身廣場9所。教育方面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師資力量不斷壯大。現有小學17所(其中完全小學2所、中心學校1所),小學教師113人,小學在校學生1364人,幼兒園、托兒所4個。互助縣第六中學設在現鄉政府所在地昝扎村。鄉范圍內有衛生院2所、執業(助理)醫師11人,醫療設施比較齊全,醫療隊伍健全。鄉村養老設施也逐漸建成。2016年,林川鄉整合危房改造項目資金,整合水洞村等8個村61戶農戶危改項目,建成了8個幸福院。
2015年,林川鄉確定了1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村比率為47.6%,有精準識別貧困戶934戶3087人。建立了10個扶貧工作隊進駐村莊。2016年的精準脫貧目標為:建檔立卡貧困村減少為8個,112戶精準識別貧困戶脫貧、340人脫貧;2017年的精準脫貧目標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脫貧,390戶精準識別貧困戶脫貧、1283人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