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

貧困意指“貧窮、生活困難”,[1]是與富裕相對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F代社會中,消除貧困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目標和內容,它關系著一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及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伴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步伐,貧困的定義也在經歷著歷史性的演變。與人的需求層次和社會演化的一般進程相適應,貧困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范圍內關于貧困的關注主要集中于對抗饑餓(饑荒)和解決溫飽問題。[2]1973年,著名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Amartya K. Sen)最早針對當代社會中貧困的本質進行了新的闡釋,在其后續(xù)研究中,森進一步深刻剖析、發(fā)展完善了關于貧困的認知范疇。[3]森指出,貧困的本質是人“基本能力的剝奪”,包括獲取收入、社會地位和其他必要生活條件(如居住安全等)等能力的相對或絕對剝奪。區(qū)別于以往簡單的貧困衡量標準,森提出了多維貧困的概念,由此開啟了現代社會關于貧困的全新認知和理解。貧困問題不利于社會成員的團結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對經濟持續(xù)發(fā)展與社會文明進步也產生著客觀制約。因而,消除貧困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致力開展的重要發(fā)展目標,體現了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fā)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一方面,人口教育狀況不斷改善,國民的健康水平和收入有了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經濟活動人口的失業(yè)率持續(xù)保持在較低水平……這些發(fā)展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絕對貧困問題的控制。截至2013年,全國處于絕對貧困線以下的人口規(guī)模已下降到1億以下;在貧困線標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貧困人口規(guī)模仍有了大幅下降。[4]盡管如此,現階段我國貧困人口問題仍然是影響民生狀況的重大現實問題,扶貧工作還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絕對貧困人口規(guī)模快速下降,但其分布格局也出現了新的特征,這為貧困人口的定位和識別增加了困難;面對日益復雜的貧困成因,原有扶貧政策和措施的效果日漸式微。與此同時,過去幾十年來我國經歷了快速的社會轉型和經濟市場化發(fā)展,傳統的集體主義和平均主義分配格局被打破。這些轉變不僅在客觀上削弱了原有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而且產生了貧富分化現象;近年來,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住房等生活成本的大幅攀升,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日益加劇,貧困問題也因此而變得更為復雜。概言之,現階段解決我國社會的貧困問題不僅需要繼續(xù)致力于消除絕對貧困問題,而且要警惕和防范因再分配環(huán)節(jié)社會功能的異化而導致和衍生新的貧困現象。

為了促進扶貧效率的提高、更好地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適應現階段我國貧困現象的新特征,“精準扶貧”方略應運而生。精準扶貧是黨中央最早于2013年提出并開始部署實施的戰(zhàn)略方針,它標志著我國扶貧開發(fā)進入脫貧攻堅的新階段,也體現了新時期扶貧工作中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5]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年均脫貧人口規(guī)模達1300余萬人;[6]但不容忽視,精準扶貧政策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不同類型的問題和困難??偨Y精準扶貧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和現實的問題與挑戰(zhàn),對于推動扶貧工作的高效開展、切實改善全社會的民生狀況、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基于既有關于精準扶貧的研究成果、全國性的統計數據資料,并結合典型貧困地區(qū)的實地調研結果,分析當前我國人口的貧困狀況、典型原因;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提高扶貧成效、促進脫貧攻堅的政策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南溪县| 康马县| 济源市| 和龙市| 汤阴县| 吉木萨尔县| 理塘县| 临泉县| 固始县| 稷山县| 信丰县| 瓮安县| 叶城县| 英吉沙县| 天台县| 志丹县| 万盛区| 镇雄县| 弥勒县| 镇坪县| 广南县| 姚安县| 毕节市| 鄄城县| 鄄城县| 淮北市| 长泰县| 新郑市| 若尔盖县| 子长县| 安仁县| 文安县| 延安市| 麻城市| 阿克| 盐亭县| 交口县| 石河子市| 曲靖市|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