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關于“好老師”的三點認識

在新中國第3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篇重要講話——《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明確提出了好老師的“四個標準”。

我感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講話,語言平實,內涵豐富,有理有據,有情有義,不是官樣文章,不是應景文章,而是一篇用心之作,從中我讀出了謙虛、真誠和對老師的友善,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反復學習、反復領會。習總書記說“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我們也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篇講話是我們老師成為好老師的“鏡子”。

學習講話之后,我個人有一些初步的體會與收獲。我想,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學習體會與收獲。在這里,我想介紹一下我學習的初步收獲,對我而言,就是進一步明晰了、堅定了我做老師的幾個認識和觀點。

1.好老師是學生培養出來的

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有時也跟年輕老師說,好醫生是病人培養出來的,好演員是觀眾培養出來的,好老師是學生培養出來的,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學生,我們要善待我們的學生。

這個看法,是我做老師做久了慢慢體悟出來的,我認為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好學生的好學、好問和對老師的好,無形之中對老師形成了很大的“壓力”,迫使你比學生更好。好學生會讓老師更好,這個觀點可能沒有人反對,陶行知說:“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

好學生會讓老師更好,那么所謂的“差生”呢?“差生”能不能培養好老師呢?回答也是肯定的。

全國名師李鎮西老師主動要求帶“差班”就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他說:

有一年,我主動要求擔任了一個由全年級行為習慣和學生成績都很糟糕的“差班”的班主任……我反復和任課老師聊一個觀點:轉化后進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我們在教這個班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我們想象不到的難題,而每一個難題都是課題,因此,教書的過程也就是教育科研的過程。

可以說,李鎮西老師就是帶“差班”帶出來的好老師。所以說“差生”也可以培養好老師。

我想,如果我們的老師都有“好老師是學生培養出來的”的牢固觀念,那么我們一定能夠擺正我們的位置,擺正我們的心態,一定能夠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尊重、理解、寬容”;“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情感,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

那么,我們老師是否要一味地迎合學生、討好學生呢?不,當然不是。一方面我們要教育學生,老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這兩個角色定位是不能改變的,老師不能放棄教育者的責任;另一方面,我們說要尊重學生、善待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和差異。

2.好老師是愿意把職業做成事業的人

職業,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事業,卻是要為之奮斗一生的東西,是一輩子的堅持。如何區分職業心和事業心呢?可能見仁見智,按照我的初步理解,對工作兢兢業業、盡職盡責是職業之心,而不計付出、不計得失才是事業之心。

教師工作首先是一個職業,是絕大部分老師養家糊口的謀生手段。作為一個職業,要干好它,也需要基本的職業精神,如忠誠與熱愛,這恐怕是所有職業的共同要求。對教師工作而言,沒有基本的職業精神,就不可能有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和付出,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教師工作還是一項事業,比一般職業的責任更加重大。教師肩上,一頭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頭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家庭幸福。鄧小平說,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說“好老師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做老師“不能把教育崗位僅僅作為一個養家糊口的職業。有了為事業奮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師這個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績”。也就是說,合格的老師要有職業心,而好老師不僅要有職業心,更要有事業心。如果說職業心要求的是正常的付出,那么事業心要求的就是超常的付出;如果說職業心更多考慮的是個人的得失,那么事業心更多考慮的則是事情的成敗。一個老師,如果沒有事業心,只是關注個人的名利得失,那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在金錢、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當不好老師的”。

李希貴曾經說過:“如果你想成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你想成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卻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朝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么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同樣道理,好老師就是不同于一般的老師,他應該有比一般老師更高的追求、更多的付出。

3.好老師是苦干加巧干干出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說:“好老師不是天生的。”也有人說,好老師不是評出來的,是說出來的、聽出來的、讀出來的、寫出來的、悟出來的,總之,是干出來的。

對治國理政來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對教書育人來講,“空談誤人,實干興教”。

好老師的“干”,需要“苦干”,也需要“巧干”。

所謂苦干,就是“八小時以外,奮斗終生”。這是著名史學家谷霽光的一句名言。他一生擔任過很多重要職務(如江西大學校長、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等),但他視學術為生命。他說:“學者不治學,雖生如死。”所以他堅持“八小時以外,奮斗終生”,他的一生是伏案而讀的一生,是伏案而作的一生。

“八小時以外”本來是休息與休閑的時間。列寧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當然需要休息,但如何休息與休閑,個體差異很大。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差別在于業余時間。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有一篇文章——《業余時間決定人生》,主要觀點是: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不在上班時間,而是在下班的時間……大家都有正常的8小時全職工作,這8小時內就很難看出高低。你愿意把業余時間奉獻給什么,自然也就成了人生的關鍵了。哈佛也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于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義的演講、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后,成功會向你招手。

如果說,軍人的任務是打仗和準備打仗,那么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師的任務就是講課和準備講課了。教學講究“七分備三分講”,備課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是個無底洞,“八小時之內”備課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有的好老師是“用一輩子備一堂課”。

關于老師業余時間的休閑生活,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有一篇碩士論文——《中學教師休閑生活探析——以C市某中學為例》,其中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發、收120份,其中一個問題“你經常參加的休閑活動有(列有15個選項)”的調查結果,排在前五位的是:

上網聊天、瀏覽信息、看電影65.9%;

看電視、聽廣播52.7%;

一般健身50.5%;

打麻將、打紙牌34.1%;

發展興趣愛好,如下棋、繪畫、書法29.7%。

而“閱讀、寫作、按計劃學習、上圖書館看書”為15%,排在第11位,有18位老師。

這個調查結果有沒有普遍性?其他地方的中學老師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沒有調查,不好說,但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沒有用于讀書、備課的老師,卻大有人在。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故步自封,自以為是,是很多中學老師的通病。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桶水”這個要求已經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

上海格致中學校長張志敏也常問老師關于“水”的四個問題。其一,老師若干年前的那桶“水”,現在還剩下多少?其二,剩下的這桶“水”,水質如何?其三,學生會喝下你倒的這碗“水”嗎?其四,如何讓學生自己找“水”喝?

2014年9月18日,華南師大文學院曹礎基教授在該校一個學習論壇上跟中文系師范生算了一筆賬,“人教版教材規定小學生要掌握一百二三十篇古詩文,中學六年加起來至少三百篇,將這三百篇古詩文比作一碗水的話,將來要教語文的中文系師范生就得要準備好一潭水,準備這一潭水需要掌握多少篇呢?但現在,有些老師甚至連一碗水也沒有”。

沒有正確的理想信念,是“缺鈣”;沒有扎實的學識,是“缺水”。“缺鈣”“缺水”的老師,是不可能成為一名好老師的。

那么,“一潭水”從哪里來?光靠“八小時以內”肯定是不夠的。沒有“八小時以外,奮斗終生”的信念和做法,就不可能有一潭水,就不可能有扎實的學識。

學識是需要積累的,積累是需要時間的。古人說“書到今生讀已遲”,如果還不抓住“八小時以外”的時間來閱讀、寫作與思考,扎實的學識從何而來?不學無術很正常,在學校里,最怕的就是不學有術的人。

所謂巧干,就是“在研究狀態下工作”。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當下的很多中學教師,常常有職業的倦怠感,而有的老師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中,還覺得有職業的新鮮感,還能夠常教常新,還有做老師的成就感與幸福感,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研究狀態下工作”應該成為好教師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和職業生活方式。

(原載于《中學歷史教學》2014年第12期,發表時副標題為“學習總書記第30個教師節講話精神的初步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江县| 手游| 高平市| 台南县| 松溪县| 平罗县| 双辽市| 肥西县| 鄂托克前旗| 和政县| 环江| 嘉兴市| 淳安县| 宁都县| 霍邱县| 扶余县| 麦盖提县| 淳化县| 祁门县| 伊通| 井研县| 枣庄市| 右玉县| 茌平县| 射洪县| 阳东县| 大同市| 城口县| 织金县| 白水县| 平利县| 新竹市| 碌曲县| 神木县| 时尚| 化德县| 台湾省| 榆社县| 绥棱县| 泾阳县|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