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走在史學邊上
  • 周明學
  • 3586字
  • 2025-04-07 16:44:57

民進名師激勵我成長

民進名師多,有吸引力,這是基層學校很多老師對民進組織的印象。我2000年加入民進,就是受到身邊民進名師的“感召”。記得那年3月的一天,在九江市教研室審定全市高三“二模”試題,當時來了一些把關的老師,不記得由什么話題說到了學校的黨派活動,廖可珍老師的女公子廖莉莉老師乘機動員我加入民進,我問學校哪些老師是民進會員,她說她爸爸和姚劍云老師都是,我當天晚上就寫了入會申請書。這些名師本來就是我平時的“偶像”,能夠與他們為“伍”,那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一轉眼,我加入民進15年了。回想起來,如果說,我個人在中學教師崗位上還算做出了一點成績——如2005年被評為江西省特級教師,那么,我一要感謝母校老師的培養,二要感謝民進名師的引導。在我的教師生涯中,民進有三位名師對我影響較大,他們是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導師”。

這三位民進名師,都是德高望重、久享盛名的前輩,其中兩位是我供職的九江一中的教師——姚劍云老師和廖可珍老師,一位是江西師大附中原校長、民進省委會原主委、省政協原副主席劉運來老師。劉運來老師、姚劍云老師是1979年江西省首批31位特級教師中的兩位,廖可珍老師則是“不是特級的特級教師”。

我1989年大學畢業到九江一中工作的時候,就聽說一中歷史上名師薈萃,九江坊間久有“三蔡兩姚”之說,其中畢生工作于九江一中的姚劍云老師是他們中最年輕的一位,直到1986年9月年近古稀才從教學崗位上退下來休息。那時我聽到過很多關于姚老師“很厲害”的說法,比如,他可以教授多門課程,哪一門學科缺老師,他都可以頂上,這讓師生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教地理,可以不看課本,在黑板上準確地畫出任何一個國家的地圖;他教英語,那流利的口語和美國人沒有兩樣;他教數學、物理,很快成為畢業班的把關老師。許多人反映,聽他的課簡直是一種藝術享受。一位在國外工作的學生曾經深有感慨地說:“我離開九江一中以后,再也沒有遇見過像姚劍云那樣學識淵博的老師了!”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時學校有一棟三層的教學樓,樓的一面側墻上繪有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往來的師生天天可以看到,估計有“放眼世界”之考慮。有老教師告訴我,那是姚劍云老師手繪的,他一人爬在梯子上慢慢繪就的,爬上爬下,逐日而成。這種精湛的專業技能與精神給了我極大的震撼,20世紀80年代華東師大的畢業生到中學教書的很少,我正心有不甘而彷徨,但一看到九江一中還有這么厲害的老師,作為年輕老師,只有安心工作和加倍努力了。后來我慢慢也知道了姚老師的一些其他情況,他1944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地理系,當時正是全民抗戰時期,受政府征召,赴印度中國遠征軍中擔任翻譯,1949年2月到九江一中擔任教師,直到退休。他是江西省最早的一批特級教師,他是九江市最早的一批民進會員,是江西省勞動模范,先后擔任省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市科協副主席。現在回憶起來,有兩點遺憾:一是當時沒有與姚劍云老師面對面地交流過,即使在校園里偶爾碰到,也只是點頭微笑,沒有主動停下來打招呼,感受他的博學,永遠失去了當面請益的機會;二是那棟繪有巨幅世界地圖的教學樓早已拆掉,當時沒有留下任何歷史照片。盡管有這兩點遺憾,但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圖,像一座豐碑,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中,那是我安心工作、努力工作的一個動力,一個標桿。

與廖可珍老師,則相對較熟,他是在我工作的第二年退休的。說是退休,實際上是退而不休,他仍然被學校“返聘”,發揮特長和余熱,負責生產學校化學課化學實驗需要的試劑和自己研制的洗滌劑,他研制和生產的洗滌劑很長時間是作為一中老師的“福利”發放的。2000年2月學校成立科研處,需要收集包括退休老師在內的所有老師的科研成果,我早聽說廖可珍老師是學校科研“大戶”,提前打電話聯系好后,特意到廖老府上拜訪。看到廖老師發表的論文之多、刊物等級之高、教學思想之先進,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化學通報》1956年第8期上,此后一發不可收,在《化學通報》《人民教育》《教育研究》《化學教育》《化學教學》《江西教育科研》《課程·教材·教法》《教學參考》《電化教育》等全國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1988年他出版了《中學化學教學藝術》專著,這是他幾十年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結晶,被《光明日報》推薦為全國首屆優秀教育理論著作。1991年廖老師與他人合著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化學教育學專著——《化學教育學》,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看到一大摞刊有廖老師論文的名刊,看到兩本厚厚的署有廖可珍名字的專著,你很難把這些成果與中學老師聯系起來,這完全是大學教授的“范兒”,給我的震撼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原來中學老師也可以做成這樣,也可以做出大學問來。我原來以為廖可珍老師也是特級教師,1996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主編的《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叢書,廖老應編委會的約稿以《情感升華 藝術結晶》為題撰文入選該叢書《中學化學卷》,2000年9月新世紀教育文庫選編出版了《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又選入了廖老的文章。后來才知道,省里第二批特級教師評選時,他已經退休了。盡管如此,但在大家的心目中,廖可珍老師不僅是特級,而且是著名的特級,他做出的成績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特級教師。我想,如果他在大學教書,那早應該是教授了。那次拜訪之后,我還發現與廖老師是校友(他光華大學肄業,光華大學是華東師大的前身),學習、效仿廖可珍老師的念頭越發強烈。以后每有想法,便會敷衍成文,有時會到廖府或打電話向廖老請教改稿和投稿事宜,每次廖老都會細細道來。如今廖可珍老師已去世多年了,但一大摞名刊、兩部專著堆放在書桌上的場景和廖老略帶九江口音的話語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之中。

第三位對我產生較大影響的民進名師,是劉運來老師。與身邊的名師姚、廖二老不同,在加入民進之前,我并不知道劉運來老師的尊名。加入民進以后,對劉運來主委平易近人的風采時有耳聞。劉運來老師對我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則是2007年以后的事了。那年學校舉辦第二屆教育教學開放周活動,第一天(6月10日)邀請了劉運來老師來講學。當時校長樊仁(現為九江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對我說,你與劉主席是校友,我說劉主席還是我們民進省委會主委呢,所以樊校長委派我負責接送和主持講座諸事,我得以與劉運來老師“親密”接觸。記得那次講座的題目是“愛拼才會贏:一位特級教師的人生道路”,劉運來老師以自己人生的經歷暢談了這一主題。他說:“我的人生在充滿了坎坷、艱難、失敗之后,終于贏得了成功,它正好應了閩南的一首民歌《愛拼才會贏》。……我的人生的三個階段中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階段是第一個階段,即打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我經歷了三個轉折點:一是確立了終生從教的思想,二是立志并努力成為一名學者型的中學教師,三是不斷學習、努力工作。這一階段是從1958年分配到江西師大附中工作到‘文革’結束。在這一段時期里,我由立志當一名大學教師到最終只當了一名中學教師、由一名剛走上講臺就要擔綱附中高三全年級物理教學的教師,由勤奮工作、一心一意鉆研教育教學藝術到不讓上課只能賣飯菜票的人,遭受到的心靈上的撞擊、意志上的錘煉和人格上的磨難,是我終生難忘的。然而,每一次轉折,我都把握準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即使在‘文革’期間我仍矢志不移,收購了許多教授被迫變賣的書籍,暗地里拼命學習,同時堅持翻譯一種外文物理雜志。正是這三次重大的人生轉折,使我成熟了、堅強了,從事教育事業的決心更加堅定了。”這場勵志式的講座,由于相同的身份——華東師大校友,由于相同的經歷——“立志當一名大學教師到最終只當了一名中學教師”,由于相同的目標——“努力成為一名學者型的中學教師”,由于相同的定位——“首先是個教師,然后才是教育管理者”,像一股股電流直擊我的內心深處,讓我激動不已,產生強烈共鳴,感到吾道不孤,更加堅定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做學者型的中學教師。那次講座以后,劉運來主委還先后兩次(2007年9月13日、2012年10月29日)視察九江一中,我都參與了接待。劉主委每次來,不管多忙,都要求安排與一中支部會員簡短座談和合影留念,這也讓基層會員心里暖洋洋的。

從教26年來,三位名師像燈塔,像啟明星,一直在為我導航,為我引路,激勵著我,伴隨著我的成長。沒有這些民進名師的浸潤,我也不會在不到40歲的時候被評上特級教師;沒有這些民進名師的熏陶,我也不會在評上特級教師之后還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4篇。我高興地看到,民進名師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我們一中支部會員在我之后,又有一位老師被評上特級教師,并榮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近年來,還有一位老師被評為江西省學科帶頭人,一位老師被評為九江市優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三位老師被評為九江市學科帶頭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進名師隊伍的成長與壯大,反映了民進優良傳統的傳承與光大,反映了民進組織的發展與進步。窺一斑而知全豹,民進的偉大事業正越來越輝煌!

(原載于《九江教育》2015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张家口市| 云安县| 文昌市| 大同县| 定南县| 永昌县| 临沂市| 荣昌县| 永善县| 紫云| 广平县| 淄博市| 许昌县| 徐汇区| 饶河县| 泊头市| 伊通| 罗城| 黔南| 尖扎县| 麟游县| 阿克苏市| 肃北| 墨江| 罗江县| 哈密市| 游戏| 杂多县| 太湖县| 龙井市| 庄浪县| 莱阳市| 唐山市| 商洛市| 江西省| 沛县| 丹寨县| 池州市| 洱源县|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