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實地調查法。
從研究性質上講,本研究屬于一項探索性研究。
從研究方法上講,本研究主要采用實地訪談方式進行,重點是調查湖北省未成年強制隔離戒毒所與湖北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
第二章中調查時間為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具體調查分為兩類場所、三類相關人員。兩類場所是強制隔離戒毒所與社區,三類相關人員分別是吸毒學員(筆者更傾向于稱其為患者)、吸毒學員的幫教警官和戒毒警察、吸毒學員的矯治管理者——戒毒社工、社區義工等非公職人員。在調查場所的選擇上,筆者首先關注湖北省未成年人強制隔離戒毒所,帶領調查人員深入戒毒所進行觀察、訪談、做個案、查檔案,同時對其他強制隔離戒毒所進行概況了解,但暫未訪談戒毒學員。應當說明的是,強制隔離戒毒機構是男、女分別隔離的,該未成年人強制隔離戒毒所只收治男性戒毒人員。其次關注社區的戒毒學員及其幫教情況,分別選擇武口市的硚區和青區,其中硚區是商業區的典型代表,青區是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在調查對象的選擇上,主要是警察、社區工作者和吸毒者。筆者對這三類人員分別進行訪談,并在三個月的調查中進行了4次集體座談:第一次是與強制隔離戒毒所的警官座談,以了解吸毒人員的特征與他們的管教方法為主;第二次是與吸毒人員的集體座談;第三次、第四次均是與社區管理幫教人員即社區戒毒社工、社區民警、戒毒刑警等人員的座談。
第三章與第七章均采用個案調查法。依據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理念對調研個案的材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揭示個案事件發生過程中的社會建構邏輯。第三章的案主L在接受訪談和干預之時是19歲,吸毒史4年,湖北襄陽人。母親在他3歲時走失,家里還有爸爸和姐姐兩人,從小父親對他很嚴,管教方式基本是打罵式。小學期間因當地小學撤并轉學三次,一直和學校老師關系緊張,六年級和同學打架把對方砍傷并開始逃學,初一下學期退學。在襄陽老家工作兩個多月后去了深圳并染上了毒癮,他第一次吸毒是14歲,后因在深圳和人打架回到了襄陽。2013年10月31日因和人打架被警察逮捕并進行了尿檢,結果呈陽性。生理脫毒期在襄陽,2014年1月才轉入現在的戒毒所。
第七章則主要采用交互日記的方式。所謂的交互日記是指由戒毒所社工擔任“愛心媽媽”與學員JH建立關系,并要求戒毒青年每天寫日記與其交流。每天的日記在第二天都由社工閱讀、修改并寫評語。交互的主要目的是讓戒毒青少年有明確的認知、明確的預期,并逐步調動其生活態度中積極陽光的一面,以達到角色塑造的目標。在戒毒專業機構中,教育科室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由警官或社工咨詢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員對戒毒學員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教育。本研究選擇JH學員2013年6月進入戒毒所至2013年8月總計三個月的適應教育的日記為依據,觀察、分析戒毒學員與戒毒社工之間的互動過程。
第七章中的吸毒學員JH是一名農村孩子,1995年12月生,于2009年春季輟學。在輟學后沒有正當職業,在待業與“混日子”的過程中逐步學會了抽煙、喝酒等。2010年,在一次朋友聚會中接觸了K粉,剛開始也害怕、擔心過,但隨著在毒友圈里熟悉、習慣,毒癮越陷越深。于2011年被公安機關在例行檢查中首次發現并被處以經濟處罰,于2012年第二次被公安機關抓獲吸毒并處以經濟處罰。2013年4月第三次被抓即被送往省未成年強制隔離戒毒所。社工SG擔任JH的愛心媽媽進行矯正幫扶是從2013年6月1號開始的。前幾次都是日常談話、交流,4號開始引導JH正式記錄日記。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均采用實地訪談的方法收集湖北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的相關資料。關于第四章,筆者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湖北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先后一對一地深入訪談11個個案,主要收集被訪談對象的個人成長史、家庭背景及家庭關系、教育經歷、吸毒史及吸毒原因、吸毒前后的變化、所內同伴關系等資料。這11位女性吸毒者年齡均在35歲以下,吸毒史最短為1年,最長為10多年。其中吸食K粉等新型毒品的有10人,占90.9%,僅一人吸食傳統毒品海洛因。發現其中有6人是被親密朋輩或普通朋友等同伴群體引誘教唆吸毒,占比超過50%。
在調查場所的選擇上,筆者選取湖北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的三大隊進行調研。湖北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在所學員(戒毒所民警對戒毒人員的稱呼,代表平等和矯正的含義)為湖北省除了省會之外其他地級市吸毒人員,省內基本覆蓋代表性較強,該戒毒所分三個大隊,一隊和二隊均為生產大隊,三隊為入所教育大隊。考慮到訪談需要入隊和戒毒人員面對面地進行非結構式訪談,三大隊學員不用出工(參與生產)時間相對充裕,便于配合我們的調研。
第八章是以本團隊成員季小天實習所在的湖北省未成年強制隔離戒毒所一大隊的調研材料為基礎進行的研究。H未成年強制隔離戒毒中心的學員常年維持在300名左右,所內歷年統計數據顯示其復吸率在90%以上。筆者調研所在的一大隊共有124人,年齡集中在14~26歲,以吸食新型毒品為主。筆者經過訪談發現,對吸毒行為的非理性認知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吸毒人群中。
第九章則采用實驗法。以人本治療模式為指導,運用沙盤藝術療法,為H戒毒所的青少年個案開展服務,服務目的是促進個人的成長。服務干預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接案,主要任務是咨詢師與案主建立信任的關系,消除案主的防備心理,使案主能夠自由、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二階段是服務的干預階段,根據人本治療模式的服務過程,筆者將沙盤治療分為三次,遞進式地呈現消極的感受、積極的感受、感受變化的強化;沙盤主題分別設定為回憶、悠閑的一天、出航,每次服務結束,筆者根據沙盤及談話內容,總結案主對沙盤的解讀和感受,咨詢師對案主和沙盤的分析,社工對服務和案主的評估。第三階段是結案,肯定案主發生的積極改變,增強案主對自己的信心,促進人格完善,同時對服務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通過結構式訪談法和非參與式觀察法獲取案主的基本情況、對毒品的認知、所內生活適應程度等信息。采用個案工作的方式,運用理性情緒療法介入案主非理性認知,通過診斷、駁斥和強化三個階段促使其接納戒毒行為,為其重塑戒毒信心,強化戒毒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