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毒青少年
- 劉成斌 賈俊 劉露
- 5820字
- 2025-04-07 15:55:11
第四節 相關概念
青少年:關于青少年的具體年齡暫無統一定論,本書按照我國統計吸毒人數時的劃分標準,將青少年界定在35歲以下。
戒毒青少年:年齡界定,我國統計吸毒人數時對青少年的劃分標準是35歲,考慮到戒除毒癮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人也許終身無法戒除。因此,本書按初次吸毒的年齡劃分,認為初次吸毒時年齡在18歲以下且在調查時年齡未超過35歲的戒毒者都屬于青少年吸毒者。為表達矯治的目標,在本書中稱為“戒毒學員”。本研究的實務干預對象是第一次吸毒且年齡低于18歲的青少年。
吸毒:吸毒就是非法吸食、注射毒品的行為,為我國的習慣講法,國際上一般依據醫學界定稱為藥物濫用或藥物依賴(Drug Abuse),本書中依據訪談對象和分析需要主要使用吸毒體驗概念,以此突出青少年吸毒其實是一種“心理體驗”的建構。
心癮:心癮的實質是一種慢性腦疾病,是一種非常規性心理依賴,在本書特指吸毒者對毒品的心理依賴,戒毒實務工作中認為其是引起復吸的主要原因。
心理脫毒:心理脫毒治療是通過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使吸毒者能夠配合和增強戒斷的信心,保持操守的治療。心理依賴是復吸的主要原因,也是戒毒工作中最難的部分,對吸毒者采取心理戒毒的治療十分重要。本研究中的對象主要是心理脫毒。
戒毒認知:認知是指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認識和看法,它包括對過去事件的評價、對當前事件的解釋及對未來發生事件的預測。書中提到的戒毒認知即指戒毒學員對吸毒、戒毒的認識和看法。
角色矯正:矯正又稱矯治,原是醫學用語,當其概念被引入社會領域,成為司法方面的專門用語,意指國家司法機關和工作人員通過各種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傾向的違法人員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為上的矯正治療,從而重新融入社會,成為其中正常成員的過程。本研究中“角色矯正”主要指針對“戒毒青年”的社會角色失敗開展矯正工作,通過角色適應、角色體驗、角色期待形成一套角色矯正機制,并試圖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技巧和方法開展實務矯正,矯正錯誤的心理認知和行為偏差,樹立正確的角色觀,學習符合自身角色的社會規范,最終實現角色的回歸。
矯正機制:從社會化的過程來講,“戒毒青年”面臨的是一種社會化進程中的角色失敗——偏離了正常的社會角色塑造路徑。角色失敗是角色扮演過程中發生的一種極為嚴重的失調現象。它是指由于多種原因角色扮演者無法進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終止表演,或者雖然還沒有退出角色,但已困難重重,每前進一步都將遇到更多的矛盾。“戒毒青年”出現的吸毒、打架斗毆、學業中斷、違法犯罪等行為偏差使他們偏離了正常的社會生活軌跡,尤其在進入強制隔離戒毒所后,無法繼續承擔應有的社會角色,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面臨角色失敗的問題。角色失敗通常是件壞事,但是,如果處理得當也不是不能把它轉化為好事。通過吸取角色失敗的教訓,認真總結經驗,重新振作精神,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隔離矯正:矯正這一概念在司法體系演變過程中被人們提出的本意是強調對越軌主體的恢復性而非懲罰性。[91]隔離把越軌者從普通人的生活世界轉向一個獨立而隔絕的空間,以建成一個使人恢復已經喪失的主體地位的個人改造場所,即隔離的矯正與治療機構。由此可見,身心矯正應當是隔離矯正機構的核心目標。在討論戒毒矯正方面,我們應當扣住“毒品成癮”這一核心問題,尋求導致吸毒者“成癮”的心理認知、生活習慣、群體網絡、文化傳播等因素,從社會層面分析其行為偏離正常社會軌道的誘因與邏輯,由此分析其吸毒成癮而不可自拔的前因后果,并且倒推吸毒人員隔離矯正的路徑與措施。但自2008年以來隔離戒毒機構的實踐操作大多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勞動教養”的運行模式上。
人本治療模式:人本治療模式(Person-centered Therapy)也稱為非指導性療法(Non-erective Therapy)或案主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個案社會工作的一種指導模式。它強調以求助者為中心,重視發揮求助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的傾向和潛能,一切為了人的成長與價值實現。求助者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探索自我及個人存在的意義,進行自我整理以形成積極的感受,充分實現個人潛能。[92]這種“助人自助”式的幫助,有助于人們增強自身能力的發展,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自身獲得改變,使患者自己能解決他所面對的問題。
[1]UNODC:“World Drug Report 2016,”http://www.unodc.org/wdr2016/en/press.html,Accessed February 2.
[2]孔大為、劉志遠:《2015中國禁毒報告》,《人民公安》2015年第12期。
[3]Telmo Mota Ronzani,Drugs and Social Context:Social Perspectives on the Use of Alcohol and Other Drugs(New Yor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2018).
[4]Telmo Mota Ronzani,Drugs and Social Context:Social Perspectives on the Use of Alcohol and Other Drugs(New Yor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2018).
[5]UNODC,“World Drug Report 2014,” http://www.unodc.org/wdr2014/en/press.html,Accessed February 2.
[6]UNODC,“World Drug Report 2016,” http://www.unodc.org/wdr2016/en/press.html,Accessed February 2.
[7]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17中國禁毒報告》,中國禁毒網,http://www.nncc626.com/2017-03/30/c_129521742.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2月2日。
[8]《走進戒毒所》,央視網,http://tv.cctv.com/2015/11/25/VIDE1448461976065411.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2月2日。
[9]夏國美、楊秀石:《社會學視野下的新型毒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10]范志海、李建英:《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上海市100個吸毒青少年個案的調查》,《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年第4期。
[11]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2015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中國禁毒網,http://www.nncc626.com/2016-02/18/c_128731173.htm,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2月2日。
[12]李曉鳳、張強、馬瑞民:《吸毒人員的現狀及禁毒社會工作介入探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社會工作》2014年第6期。
[13]《關于加強禁毒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14年7月7日,第1版。
[14]李曉鳳、馬瑞民:《我國戒毒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及實務運作模式初探》,《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年第6期。
[15]徐瑗:《戒毒同伴教育實務干預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深圳大學,2017。
[16]李曉鳳、馬瑞民:《我國戒毒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及實務運作模式初探》,《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年第6期。
[17]高巍:《中國禁毒三十年》,法律出版社,2011。
[18]《走進戒毒所》,央視網,http://tv.cctv.com/2015/11/25/VIDE1448461976065411.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2月2日。
[19]馮旭:《默頓理論與我國青少年犯罪預防》,《法制與社會》2011年第1期。
[20]曾嬌艷、李志雄:《差別交往理論與青少年犯罪防治》,《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21]施奈德:《犯罪學》,吳鑫濤、馬君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22]王進英:《當前我國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防治對策》,《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廖龍輝:《當前青少年吸毒行為現狀及其成因的社會學分析》,《青年探索》2001年第4期。
[23]邱奧杰:《湖南省青少年吸毒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4期。
[24]王瑞山:《吸毒的病原學分析及青少年涉毒預防——基于上海市某區吸毒人員初次涉毒成因的調研》,《青少年犯罪問題》2015年第6期。
[25]李雄鷹、楊玲:《青少年吸毒的社會心理學透析》,《河西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26]張玲博、沈杰:《72例16歲以下未成年人吸毒原因調查》,《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8年第2期。
[27]廖龍輝:《當前青少年吸毒行為現狀及其成因的社會學分析》,《青年探索》2001年第4期。
[28]唐斌:《青少年吸毒的群體誘因及防治對策分析》,《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29]林丹華、范興華、方曉義、譚卓智、何立群:《自我控制、同伴吸毒行為與態度與工讀學校學生毒品使用行為的關系》,《心理科學》2010年第3期。
[30]胡偉、林丹華、汪婷:《父母、同伴因素與工讀生吸毒行為的關系》,《中國特殊教育》2010年第10期。
[31]周立民:《好奇心與青少年吸毒及預防好奇心吸毒的對策》,《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6年第5期。
[32]林曉萍:《毒品亞文化與福建省青少年群體性吸毒行為及其預防教育對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1期。
[33]張愛華、韓丹:《亞文化視角下的青少年吸毒行為分析及干預》,《青少年犯罪問題》2015年第3期。
[34]吳先超:《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成因個案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5年第2期。
[35]陳青山:《國家宏觀調控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偏差及矯正》,《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36]宋雅婷:《社區矯正中的社會角色研究——以HZ區社區矯正為例》,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2。
[37]曹殿朕:《社會角色理論對青少年網絡游戲行為的解讀》,《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38]劉哈蘭:《高校“雙肩挑”干部的角色沖突:原因及其消解》,《科學》2010年第5期。
[39]谷高科:《社會角色理論視野下的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狀況分析——基于對七個城市3981名居民的問卷調查》,碩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07。
[40]鄭璐:《社區化戒毒康復研究——以廣東省戒毒康復所的實踐為例》,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4。
[41]張昱:《構建吸毒人員的社區康復社會工作體系——對上海市禁毒工作經驗的思考》,《禁毒研究》2008年第62期。
[42]呼濤:《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戒毒問題研究——以神木縣J社區為例》,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14;范志海、呂偉、余金喜:《社區戒毒康復模式的初步探索——以上海禁毒社會工作為例》,《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9年第2期。
[43]谷湘東:《強制隔離戒毒工作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湖南省某勞教所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
[44]龐巖、焦志偉:《從循證矯正角度解析吸毒人員心理成因問題》,《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17期。
[45]史書:《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人員個別心理治療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湘潭大學,2009。
[46]普麗春、馬敏艾:《淺談戒毒人員心理和行為的治療及矯正模式》,《云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第4期。
[47]嚴紅英、陶志陽:《吸毒者家庭環境因素分析》,《青年研究》2005年第10期;胡婷:《青少年吸毒及其家庭治療》,碩士學位論文,中南民族大學,2011。
[48]辛國恩:《毛澤東改造罪犯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49]劉柳:《論我國監獄制度中的勞動改造手段》,《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50]高浩:《論我國勞動教養制度的改革與完善》,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6。
[51]黃延峰:《未成年偏差行為者社會化矯正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政法大學,2016。
[52]黃延峰:《未成年偏差行為者社會化矯正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政法大學,2016。
[53]史景軒:《外國矯正制度》,法律出版社,2012。
[54]史景軒:《外國矯正制度》,法律出版社,2012。
[55]謝邦宇:《行為法學》,法律出版社,1993。
[56]王敏:《矯正基本原理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政法大學,2010。
[57]余功才:《強制隔離戒毒中的教育矯治方法研究》,《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58]李向陽、孫亞杰:《強制隔離戒毒工作轉型分析》,《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5年第2期。
[59]羅健、李建華、施懷海:《云南省2207例吸毒者藥物濫用狀況調查》,《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03年第6期;高志勤、余海鷹、趙漢清、陳洪生:《海洛因依賴者復吸的社會心理因素及預防復吸的綜合性干預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第10期。
[60]曲如杰、林霖、王文忠:《吸毒者心理健康狀況及與復吸原因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年第1期。
[61]北京市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人員“心癮”戒治初探》,《中國司法》2014年第11期。
[62]魏家克:《略論教唆犯》,《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
[63]林文肯、茅彭年:《共同犯罪理論與司法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
[64]李希慧:《論教唆犯的概念及其成立要件》,《中南政法學院院報》1986年第3期。
[65]魏智彬:《教唆犯的概念與成立要件問題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3期。
[66]郭國禎、駱芳美:《希望咨商團體對女性藥物濫用者戒癮希望感、認知與行為改變與自我尊重之影響》,《輔導與咨商學報》2013年第35期;張刃、新華:《音樂心理劇對海洛因依賴者戒毒動機的干預》,《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8年第1期。
[67]MC Fiore,“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reating Tobacco Use and Dependence:A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Repor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4(2000):3244-3254.
[68]張國仁:《甘肅省戒毒人員心理康復系統建構》,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師范大學,2010;李遵清、張仲榮、李四勸:《認知行為綜合干預對戒毒者不良心理的作用》,《中華護理雜志》2006年第11期;江振亨、林瑞欽:《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犯罪學期刊》2000年第5期。
[69]Hawkins,J.D.et al.,“Effects of a Skills Training Intervention with Juvenile Delinquent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1991):107-121.
[70]Hawkins,J.D.et al.,“Effects of a Skills Training Intervention with Juvenile Delinquent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1991):107-121.
[71]王愛莉:《沙盤療法對女性暴食癥及非典型性暴食癥患者的療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1。
[72]張钘銘、徐光興、林榕發:《沙盤療法在兒童心理咨詢中的應用研究述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73]鄧巍:《一例出監焦慮服刑人員沙盤治療過程及效果》,《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年第7期。
[74]張雯、張日昇:《對一名社交恐怖癥青少年的箱庭治療個案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年第6期。
[75]姜添:《音樂沙盤療法對高中生考試焦慮干預效果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師范大學,2014。
[76]法利、史密斯、博伊爾:《社會工作概論》,隋玉杰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7]法利、史密斯、博伊爾:《社會工作概論》,隋玉杰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8]法利、史密斯、博伊爾:《社會工作概論》,隋玉杰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9]李曉鳳、馬瑞民:《我國戒毒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及實務運作模式初探》,《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年第6期。
[80]李曉鳳、馬瑞民:《我國戒毒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及實務運作模式初探》,《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年第6期。
[81]孟明娟:《禁毒社會工作者介入社區戒毒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12。
[82]李曉鳳、馬瑞民:《我國戒毒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及實務運作模式初探》,《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年第6期。
[83]柳陽:《社工介入強制隔離戒毒中的工作模式探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2014。
[84]張縣城:《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下社工介入社區戒毒過程的實務探究》,碩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17。
[85]曹霞:《“小組社會工作”方法在本土禁毒社會工作中的應用——嘉定“親子平行小組”的例子》,《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7年第5期。
[86]趙婧:《同伴教育在社區戒毒中的應用模式探析》,碩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9。
[87]許書萍:《強制隔離戒毒的治理理念糾偏及創新——基于社會工作與強制隔離戒毒相融入的視角》,《政法學刊》2014年第3期。
[88]孫飛飛:《戒毒社會工作中的依戀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
[89]盧曉丹:《正念干預對戒毒人員人際關系的促進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2014。
[90]李曉鳳、馬瑞民:《我國戒毒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及實務運作模式初探》,《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年第6期。
[91]史景軒:《外國矯正制度》,法律出版社,2012;王志亮:《美國矯正制度概要》,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
[92]文軍:《社會工作模式:理論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