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基本概念界定

一 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即產業結構高級化,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從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轉化,產業向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并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于自己的技術體系。政府必須確立完善的行政法規對其加以引導,同時也需要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需要把產業轉型升級與職工培訓、再就業相結合,使勞動力市場結構能夠適應產業結構的進步。

目前,中國許多地區都在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一些誤區,如一些地方認為轉型升級就是淘汰傳統產業,尤其是淘汰一些夕陽產業轉而發展新興產業,在“羊群效應”驅使下許多產業盲目轉型。發展新興產業當然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

事實上,產業轉型升級中的“轉型”,通常指的是支柱產業的轉換,衡量的標準可以是三次產業比例的變化,也可以是產業投入要素的密度和比例的變化。其本質是原有要素在變化環境下的一種重新組合,是產出結構、技術結構和產業組織的變動,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過程和一種質的飛躍。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推進,也包括產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當然,不管是轉型還是升級,其最終目標都是產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更少、產出的利潤更高。

本書借鑒蘇東水的方法,[3]將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產業發展,即產業生產規模整體擴大,產值水平不斷提升;二是產業結構升級,三次產業構成實現從第一產業為主到第二產業為主再到第三產業為主的升級轉變過程;三是產業價值鏈升級,即實現價值鏈中生產環節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轉移,從而提高技術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本書中的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升級概念通用,采用三個層次劃分法,研究產業轉型升級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具體影響路徑如圖1-2所示。

圖1-2 產業轉型升級的三個層次

二 產業結構

“結構”一詞起初應用于自然科學領域,產業結構的概念被引入經濟領域始于20世紀40年代。產業結構也稱作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即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產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為某些企業帶來良好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會對某些企業帶來生存的威脅。通常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服務業的重要性會與日俱增,服務業的比重會不斷提高,服務業從業者有較大的市場機會。產業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本身以及技術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鏈五個要素。目前多數學者比較認同的說法是,產業結構是各個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目的所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及其聯系方式,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外在比例關系。[4]

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產業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與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兩大部類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的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并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筑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部門;后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三次產業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進行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是按照各產業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資源的不同為標準來劃分的。根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中的相對密集度,把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為此聯合國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將經濟活動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企業類別。這17個部門為: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B.漁業,C.采礦及采石,D.制造業,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筑業,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H.旅館和餐館,I.運輸、倉儲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業,L.公共管理和國防,M.教育,N.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P.家庭雇工,Q.境外組織和機構。本書采用中國2002年修訂的相關行業分類與代碼的劃分標準,將產業類型劃分如下(見表1-1)。

表1-1 中國產業類型劃分

三 新型勞動力市場

新型勞動力市場,即新時代下的勞動力市場模式。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也正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依靠要素投入拉動增長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的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勞動力資源作為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增長的核心要素,其地位越發凸顯。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決定性機制,因此,傳統勞動力市場在新環境下的運行效果和運行效率將面臨重大挑戰。

近些年,中國勞動力市場總體態勢保持穩中有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效。但同時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勞動力就業從改革開放以來供過于求的“打工潮”,轉變成了勞動力總量壓力依然巨大的就業結構性矛盾,這顯示勞動力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出現了矛盾。針對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從“十二五”規劃開始,中國就確立了就業優先戰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要求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時,優先考慮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經濟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換動力持續推進,“去產能”導致東北老工業基地、山西、內蒙古等資源密集型地區穩定就業壓力較大,大量職工存在下崗失業風險;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擴大,青年勞動力失業問題更加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大量農村貧困勞動力亟待向新型就業市場轉移,這就需要為農村人口創造適當的培訓教育機會,以及提供更多合適的就業崗位。同時,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今天,勞動力市場所提供的新的就業形態使工作模式更為多樣化。因此,中國勞動力市場在新時代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決定了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效率和效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四 大學生就業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就業是指在法定年齡內的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而進行的活動。在中國,通常將16~60周歲定義為法定勞動年齡。大學生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大學畢業生從事獲得報酬或者收入的活動,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包括正在從事和正在尋找各種職業的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為了便于統計大學生就業人數,本書的大學生就業人群特指已經從事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敘述的簡潔性,本書沒有嚴格區分“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這兩個詞語,本書中的“大學生”均指的是“大學畢業生”。

就業結構和就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就業結構是根據產業、地區和性別等因素劃分的就業構成及相關關系的總稱。[5]本書的就業結構特指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構成,大學生的就業結構指的是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在三次產業間的就業構成。

就業數量指的是在一定地區和時期內,為了獲取維持生存發展的物質生產資料而從事勞動活動的就業人口總數。本書中的大學生就業數量指的是已經從事工作的大專及以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人數,不包含正在尋找而尚未參加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產業轉型升級所帶來的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變動以及產業在不同地區間轉移,將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數量和就業結構,本書中的大學生就業其內涵包括數量和結構兩個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图壁县| 翼城县| 西畴县| 堆龙德庆县| 达州市| 海南省| 高雄市| 大连市| 莆田市| 宾阳县| 思南县| 芦山县| 枣阳市| 虎林市| 盐山县| 新和县| 伊通| 盐山县| 九龙城区| 铜川市| 吐鲁番市| 九龙城区| 黄平县| 鸡西市| 忻州市| 阿拉尔市| 扶风县| 贵溪市| 大兴区| 吴川市| 阜南县| 长治县| 平昌县| 开鲁县| 来凤县| 卫辉市| 临潭县| 乌兰浩特市| 盐源县| 扎赉特旗|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