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區縣級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以H縣為例
- 丁志剛 陸喜元
- 1007字
- 2025-04-08 19:07:34
三 法家的治國理政思想
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治理國家思想的重要學派。法家的基本思想是主張治國的不二法門是以法治國。法家認為,在治理國家時,“便國不法古”。
(一)人性好利
人性問題是幾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會反復討論的重大問題。在中國古代,孔子最早提出人性問題,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商鞅認為人性是好利的,韓非子將人性好利的假設進一步進行發揮。因此,儒家所推崇的父慈子孝、忠信仁義等道德,在法家來看都是不可靠的。基于此,法家極力主張:人性是好利的,人是不道德的。而且,人性好利源自人的生存本能,不但不應該去矯正,而且應當受到尊重、引導和利用。那么,人性的好利本性如何引導和利用呢?在法家看來,這就要明法利民。
(二)明法利民
法家主張通過法治達到天下大治。他們認為,“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饑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其不幾亦明矣”[68]。因此,法對于國家治理具有根本性意義。其原因如下。一是法可以定紛止爭。二是法能夠勝民。“民勝法,國亂;法勝民,兵強。”三是法是富國強兵的政策保證。為此,商鞅提出法治的原則是:一要刑無等級,二要明法利民,三要輕罪重罰。韓非子主張法、術、勢兼取。他認為,“法者,編著之圖籍,設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69]。可見,法律是統治者制定的統治臣民的公之于眾的行為規范,以法治國,一切事情都好辦。
(三)法不阿貴
法家認為,在法律面前,全體臣民是平等的,法律是高于一切的,任何人都不得枉法,而且要讓法治成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不過,法家認為,法不阿貴的根本保證是官吏公正執法。法家倡導法治,反對人治,期望法一而固,反對朝令夕改;另外,他們主張法不阿貴,對于抵制和扭轉當時占據重要地位的貴族特權思想具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法不阿貴僅僅指全體臣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并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君主更不受法的制約。因此,法家思想是君主利益至上的,尤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法術勢”兼用的思想,更是為君主專制服務的,其中,勢是運用法術的前提,法和術是君主統治臣民的工具。
可見,法家的以法治國思想與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由于對人性假設的完全不同而一度出現“針鋒相對”之勢,且法家的法制思想中的“明法”“不法古”“法不阿貴”等主張,對于現階段推進依法治國特別是法治政府建設進程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但“法術勢”兼用的思想則是專制統治的工具。